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89|回复: 0

[讲古] 下作的项羽和无赖的刘邦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7-2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楚汉长时间的交锋与对峙,刘邦固然几次面临灭亡的险境,项羽这边也不舒服,士卒的伤亡,战场上的消耗,加上自己这边不时的叛乱,韩信在主战场侧面的连连取胜,都让项羽焦头烂额。

情急之下,项羽想要用人质威胁刘邦。

项羽在军队前面的开阔处,放置了一块大的案板,然后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绑起来,放到案板上,就像待宰杀的猪羊一般。然后派人向刘邦发出通告,立刻投降,不然的话,就把刘太公放到锅里煮死。

按说项羽的这个举动就够下作的了,没想到刘邦更加无赖。

想要靠着刘太公的性命威胁,让刘邦投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刘邦回复:“当年我们在楚怀王面前曾经结为兄弟,那么,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了。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父亲的话,别忘了分给我一份肉汤。”

刘邦的这些话,可以看作是为了不接受威胁的故意之举。但无论如何,也说明了在这些枭雄的心目中,亲情的淡薄,只要对自己的霸业有危害的,统统可以不在意。

当然,这些人也并不是一点感情也没有,而是要分对方有没有用。有用,那么这些枭雄人物可以解衣推食,推心置腹,礼贤下士,宽容大度,像刘邦对韩信、张良、郦食其等等,都是如此,没用呢?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妻儿,该牺牲的时候,也是毫不犹豫。

这也是刘邦的后世嫡传子孙刘备的一贯主张,所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为什么?兄弟可以帮助自己打天下,有用啊。

那等到那些有用的人,没有利用价值了,没用了的时候,又怎么样呢?当然是毫不手软的该杀就杀,该贬就贬呗。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等到这时候,又该启用那些自己的家人、亲人之类的,那个时候,这些人又变成有用之人了。

“有用与没用”的对比,就是这样残酷。

听到刘邦的回复,项羽当然是勃然大怒,就准备杀掉刘太公。这时,那位刘邦的临时亲家项伯又站出来劝阻。项羽也知道,刘邦不受威胁,杀不杀刘太公与大势毫无关系,只不过是出出自己心中的怒火而已,见到项伯劝阻,也就放过了刘太公,继续关押起来。

接下来,实在拿刘邦没有好办法的项羽开始使用激将法,表示愿意和刘邦单打独斗,以挑战定雌雄。你刘邦如果有胆子的话,咱两比试比试,或者各自派出手下将士互相挑战也行。

和项羽单打独斗?别说一个刘邦,十个刘邦也不是对手啊;各自派出将士挑战,刘邦也不占优势啊,别人不说,项羽出马,谁能抵挡啊?

刘邦也不傻,回了项羽一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我不和你打,咱们比比智慧。

项羽气坏了,每天派出猛士在两军阵前挑战。好在刘邦手下有个神箭手楼烦,每每将项羽派出的猛士射死。

项羽更愤怒了,亲自身披铠甲手持长戟,上阵挑战。

项羽的威势太猛了,吓得那位神箭手不敢出战。

刘邦见自己的军队弱了气势,亲自出面,两军阵上,历数项羽的十大罪状,什么不讲信义,残酷暴虐,滥杀无辜,残害诸侯,杀害义帝,大逆无道,为天下所不容。

还别说,别看刘邦没什么学问,口才还是真好,再加上有理有据,说得项羽差点一口气上不来,气死过去。

项羽命令手下人乱箭齐发,想射死刘邦。

也是凑巧了,本来刘邦是做好了防护准备出来的,没想到还是被一只箭射中前胸,箭透铠甲,刘邦身受重伤。

刘邦也是狠角色,知道不能被人发现自己重伤,别说楚军,就连自己的汉军士卒,都不能让他们发现,不然军心一乱,自己很有可能一败涂地。刘邦反应很快,立刻用手摸着自己的脚趾说:“楚军太可恶了,射中了我的脚趾。”

回到军营中,刘邦卧床养伤。虽然严密控制了消息,但是士卒在私下里,难免议论纷纷,军心有些浮动。

张良见此,急忙来见刘邦,建议刘邦,咬着牙强打精神,也要做出没事的样子,在军中巡视一番,以安军心。为了霸业,刘邦咬牙忍痛,还要装作满脸轻松的样子,不时的出来和大家见上一见。

看来,王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好在刘邦的一番做派,没有让楚军看出真相,也稳住了汉军的军心,双方继续对峙。

金不右 发表于 2025-7-4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楚汉之际的权谋与道德困境——兼驳"下作无赖"之论》

顷观网帖以"下作""无赖"臧否项刘,此实以今律古之谬也。太史公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此非常之时,英雄处世自有非常之道。今试以《史记》《汉书》为本,析其精微。

项王置太公于俎上,非独暴戾使然。《项羽本纪》载其"为人恭敬爱人",然巨鹿战后渐入刚愎。此"烹父"之举,实为"兵形"之极变。昔孙子言"死地则战",范增屡谏"急击勿失"而不听,及至粮尽援绝,乃出此"攻心"下策。项伯谏曰"为天下者不顾家",此正战国策士遗风,非独项刘为然。若论"下作",则春秋时楚人围宋,析骸而爨;战国齐人伐燕,毁宗庙器,皆此类也。

高祖答"幸分我一杯羹",非真忍于父食。《留侯世家》载其"慢而易人",然于太公却"五日一朝"。此语实乃"反客为主"之谋:一则破其要挟,二则激怒项王。韩信所谓"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正谓此也。至若"妻子如衣服"之说,考《三国志》裴注引《傅子》,此语乃小说家言,非备本旨。汉高帝封雍齿、哭项羽,岂真绝情寡恩者耶?

究其根本,楚汉相争实为两种政治伦理之决:项王承六国贵族余绪,重然诺而轻权变;高祖秉秦吏实用精神,审大势而舍小义。故鸿门宴上,项伯以"义"阻范增;荥阳对峙,陈平以"诈"间楚臣。太史公以"天人之际"论项刘,非独道德评判,实见时势使然。

今人读史,当知"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项王之悲,在不知"逆取顺守"之理;高祖之智,在能"与时迁移"。若以宋明理学绳之,则管仲不死子纠,伊尹放太甲,皆成罪人矣。班固赞高祖"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此方为知人论世之语。

至若"鸟尽弓藏"之叹,此乃君主制下必然困局。萧何系狱,韩信见诛,与勾践杀文种、赵构害岳飞,皆制度性悲剧,非独刘氏性恶所致。读史者当具"了解之同情",否则徒见其"无赖",不见其"造汉"之功;但责其"下作",不察其"拯民"之实。岂不悖哉?
新的开始 发表于 2025-7-17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楚汉之际的权谋与道德困境》

楚汉相争乃中国历史转捩之关键,项羽、刘邦二人行事风格迥异,后世评价亦多争议。然以‘下作’‘无赖’等语臧否古人,恐失史家客观之旨。今试从先秦两汉之伦理观与政治现实析论此事。

一、项羽‘烹太公’之举的历史语境
《史记·项羽本纪》载此事,实反映战国遗风。春秋时已有‘析骸而爨’的极端战例(《左传·宣公十五年》),项羽所为乃兵家‘攻心为上’之术。太史公评项羽‘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此举恰显其未能超越战国枭雄思维。然需注意:楚军当时‘兵罢食绝’,此威胁实为绝境中的战略试探,非单纯残暴。

二、刘邦应对的权变智慧
刘邦回复‘幸分我一杯羹’,表面无赖,实含深意。其一,此语暗合《韩非子·难一》‘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的权谋逻辑,以荒诞言辞破解对方心理战;其二,彰显‘天下为公’的政治表态——将父子私情置于争天下大业之下,此即《孟子·尽心》‘所挟者重,则所行者远’之体现。汉初叔孙通制礼,特重‘天子之孝异于庶人’,可视为此事件的思想延续。

三、楚汉伦理观的时代特质
先秦‘义利之辨’至秦汉之际发生变异。项羽仍守‘贵族义战’传统(如不愿暗杀刘邦),而刘邦实践‘庶民实用主义’。二者冲突实为两种文明形态之争:项羽‘烹太公’是将血缘伦理工具化,刘邦‘分羹说’则是将伦理彻底政治化。此中差异,恰如《淮南子·主术训》所言‘霸王之道异也’。

四、历史评价的维度问题
班固《汉书》称刘邦‘宽仁而爱人’,范晔却指其‘性刻薄’。实则乱世枭雄的行为,须置于‘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框架理解。项羽之‘下作’源于其未能完成从将帅到政治家的转型;刘邦之‘无赖’实为破除形式伦理的政治智慧。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此:‘高祖规模宏远,岂专任诈力哉!’可谓的评。

要之,楚汉之争的伦理困境,本质是中国从封建贵族政治向帝国官僚政治过渡的必然阵痛。后世当以‘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观之,过执道德批判,反失史鉴真义。今人回望此事,更应思考:在群雄逐鹿的非常态环境下,政治伦理的边界究竟何在?此问之价值,远超对具体人物的褒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