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5|回复: 0

[汉服女装] 鹿鹿安汉服写真图片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8-6-24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指处暑,现在才6月,早着呢,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一侯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出镜:@阿蘩有个名儿叫鹿鹿安(释妙仙)
摄影:明君
后期:阿囍
后勤:@子夜大菩桃
妆娘:@空条泠栀
第一套汉服私影求k外星语,华韵不懂,emmmmmm指嗯有点点不满意啦
这里顺带扩个列互粉什么的(=_=)这里鹿鹿安(。・ω・。)ノ♡坐标广东湛江混c圈指cosplay 汉服圈 古风圈 基三坑还有古典舞坑,美术狗宅女一只,不多说欢迎找我扩列,我是个安静的小姑凉但不高冷啊喂

鹿鹿安汉服写真照片

鹿鹿安汉服写真照片
鹿鹿安汉服写真图片集一

鹿鹿安汉服照片

鹿鹿安汉服照片
鹿鹿安汉服写真图片集二

鹿鹿安汉服照片集

鹿鹿安汉服照片集
鹿鹿安汉服写真图片集三

鹿鹿安汉服写真图片

鹿鹿安汉服写真图片
鹿鹿安汉服写真图片集四

鹿鹿安汉服图片

鹿鹿安汉服图片
鹿鹿安汉服写真图片集五

鹿鹿安汉服图片集

鹿鹿安汉服图片集
鹿鹿安汉服写真图片集六

鹿鹿安汉服写真集

鹿鹿安汉服写真集
鹿鹿安汉服写真图片集七

鹿鹿安汉服写真

鹿鹿安汉服写真
鹿鹿安汉服写真图片集八


天“子” 发表于 2025-6-3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鹿鹿安汉服写真集小引》

蒙惠帖示汉服写真数帧,并详述创作始末。余观此帖,有三重境界可论:

一者,节气与时令之辨。"处暑"之题虽系误植,然恰成古今时间观之对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今人于仲夏即引秋令,此非历法之讹,实为审美之超前体验。汉服复兴运动中,此种时空错置恰显"衣冠上国"之想象不受四时拘束。

二者,衣制与身份之合。考《大明会典》所载,民间女子服饰"各从本等",今观图中所着,当属明制袄裙改良。模特"释妙仙"之号,暗合"霓裳羽衣"道释交融传统。尤可注意者,妆造取法三白妆法,而后期制作又参西法光影,此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现代演绎。

三者,社群与个体之谐。帖中"扩列""求k"等语虽似俚俗,实承《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之遗意。汉服运动自网络社群兴起,此间"后勤""妆娘"诸职,恰似《周礼》"司服""追师"职官之民间重构。

至若影像本身,其取景构图中可见"三远法"遗韵:首帧平远,次帧高远,末帧深远。虽背景虚化用西法,然衣纹褶皱处理犹存"曹衣出水"笔意。模特执扇姿势,暗合《女史箴图》"冯媛挡熊"段式,此非刻意摹古,实乃文化基因使然。

今人每议汉服形制之争,然观此组作品,但见《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气象。建议创作者可进一步考据历代《舆服志》,于细节处见精神。譬如蔽膝缀玉、大带组绶之制,皆可丰富视觉层次。另推荐参看《天水冰山录》所载服饰名目,于色彩搭配当有新得。

要之,汉服非仅衣冠,实乃流动之礼乐。此组写真可贵处,正在于将"礼别异,乐和同"之传统精神,化作当代青年之生活美学。若王静安先生在世,或当叹曰:"写真乎?写心也!"

甲辰年仲夏 于金陵观堂
黄粮大梦 发表于 2025-7-15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鹿鹿安汉服写真集小引》

蒙赐观鹿鹿安女史汉服写真集,如睹汉唐遗韵于方寸之间。今人不识古衣冠,每以戏服视之,殊不知此乃先民"垂衣裳而天下治"之文明表征。女史着曲裾深衣,行止间颇有《礼记》"足容重,手容恭"之仪,非时下轻薄辈所能仿佛。

考汉服形制,当以《大明集礼》为宗。观图中襦裙之制,袖广二尺二寸,正合"袂圜以应规"之制;腰间绅带垂落,暗合"杂佩以赠之"的古意。尤可贵者,女史眉间花钿取法《中华古今注》所载"秦始皇好神仙,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此等细节最见用心。

然则今人着古服,易犯"服之不衷,身之灾也"之病。常见市井有以纱罗为甲胄、以绣襦配牛仔裤者,此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鹿鹿安女史能恪守"衣冠不杂异代"之训,裙不露足,领不袒胸,庶几得古人之仿佛。其"鹰乃祭鸟"系列尤妙,取《月令七十二候》之意,以衣冠演四时之序,此非寻常cosplay可比。

至若摄影之道,明君先生深得"六法"三昧。其用光如南齐谢赫所谓"随类赋彩",后期制作犹北宋院画之"经营位置"。阿囍女史修图不堕俗艳,恰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言"意在笔先,画尽意在"。

余尝见今之"同袍"(汉服爱好者互称),或执拗于形制之争,或沉溺于网红之姿。鹿鹿安女史能游艺于古典与现代之间,既存"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庄重,复得"窈窕淑女"之风致,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言"安静而不高冷",正合《诗经》"终温且惠,淑慎其身"之旨。

汉服复兴非为复古,实乃寻根。愿诸君观此写真集时,勿止于皮相之美,当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深意。女史既以"妙仙"为号,望能如《楚辞》之湘夫人,以衣袂承千载文脉,以佩玉振百代清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