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4|回复: 0

[诗词讲座] 诗词学堂:十首明代诗词,不输唐宋芳华

[复制链接]
诗评万象 发表于 2018-6-24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欣赏杨洪基演唱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唐诗宋词是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峰,中国人爱诗歌,不止是唐宋两代,今天,诗词君要推荐十首明代诗词,大家一起看一看,是否不逊于唐诗宋词呢?

《岳阳楼》

《明》杨基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杨基是元末明初诗人,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他的诗清俊纤巧。这首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犹入神境,因为这首诗,当时的人称他为“五言射雕手”。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伯温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刘伯温在是明代的军事家、文学家,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功不可没,其实,刘伯温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

这首七言绝句颇有宋诗七绝之感,这首七绝描写了大雨前后的景象,通过对风雨的描写,抒发了一个人生哲理: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

《梅花九首·其一》

《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元末明初时,演义、小说、戏曲盛行,诗人高启独树一帜的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

《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这九首梅花诗,首首读来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历朝历代诗人咏梅之作众多,相比之下,高启写梅独摄其魂,确有不俗之处。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明朝名臣,忠烈之士,一心为国,《明史》评价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这首《石灰吟》是他的名作,在诗歌的写作手法上,与一般诗歌不同,没有雕琢之感,但这首诗极强的个人情感,使这首诗千古流传。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石灰言志,即使千锤百凿,烈火焚烧,依然不改忠心之志,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桃花庵歌》

《明》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字伯虎,民间有许多他的风流才子之事传扬,可实际上,唐伯虎真实的人生十分凄惨,家庭不顺,科举不顺,最后,他沦落到卖文画为生,纵情于酒色,境遇令人唏嘘。

这首《桃花庵歌》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种桃树”、“摘桃花换酒钱”、“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酒盏花枝隐士缘”也真实的反应了唐伯虎的生活情况。

《登太白楼》

《明》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王世贞是明代文学组织“后七子”的领袖,才华高超。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诗中缅怀李白。诗中缅怀李白,对其文章、风采表示了极为崇敬的心情。直写李白的飘逸神姿,感叹楼仍在而大诗人李白之后无人可及。全诗融会古今,感情深挚而蕴藉。

《系中八绝·老病初苏》

《明》李贽

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

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

李贽是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系中八绝·老病初苏》是李贽在入狱之后所写八首绝句中的第一首。

此生把名山大壑都登临遍了,但是只有牢狱的门还从没有踏入过。在一身的老病中才知道自己原来已经遭到囚禁,竟不清楚已经在此过了几个白天和黄昏。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境况的感慨。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是明代才子,23岁时状元及第,年少得志。36岁时,因得罪皇帝,发配云南充军,到江陵时,杨慎看到一个渔夫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酒吃鱼,谈笑风生,心生感慨,写下这首《临江仙》。

全词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令人回味无穷。

《春日山居即事》

《明》王廷陈

草动三江色,林占万壑晴。

篱边春水至,檐际暖云生。

溪犬迎船吠,邻鸡上树鸣。

鹿门何必去,此地可躬耕。

王廷陈是明代诗人,最擅长五言诗,王世贞称他“五言尤自长城”,评价极高。这首《春日山居即事》颇有唐人田园诗的风范。

此诗描写春日山间的景色,“三江色”、“尤壑晴”简明清丽,“春水”、“暖云”、“溪犬”、“邻鸡”则可见乡间生活的舒适与惬意。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是明末诗人,14岁即随父亲抗清,后兵败被俘,死时年仅17岁,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别云间》是诗人被清兵逮捕时,写就的一首绝命诗。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龙盆沅 发表于 2025-7-11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明代诗学之承变与审美价值》

蒙元诗道衰微百有余年,至明初诸子始振其弊。观杨基《岳阳楼》一作,诚得唐人三昧。"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二句,造语雄浑而法度谨严,非徒以气象胜,实得杜少陵《登岳阳楼》之筋骨。其"空阔鱼龙气"之句,尤见盛唐王孟一派空灵之境,故时人誉以"五言射雕手",非虚美也。

刘伯温《五月十九日大雨》虽仅二十八字,然已尽得宋人理趣。"风驱急雨"之"驱"字,化静为动,暗合山谷"夺胎换骨"之法;末句"万蛙鸣"与首句"风驱雨"构成禅家所谓"转位"之功,此正宋诗"反常合道"之妙。其哲理寄托,较之东坡"不识庐山"之什,亦未遑多让。

高启《梅花九首》直可方驾林和靖"疏影横斜"之咏。其"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一联,熔铸晋人高致与晚唐韵致于一炉:上句取法陶渊明《饮酒》之孤标,下句承李商隐《无题》之绮思。更可贵者,九首皆能不落"枯梅""病梅"窠臼,此正见青丘子"兼师众长"之诗学主张。

至于忠肃公《石灰吟》,看似直白浅近,实乃"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上乘境界。其"粉骨碎身"之语,非特咏物,直是文天祥《正气歌》之嗣响。诗中"清白"二字,既是物象特征,更是人格符号,此种"物我双写"笔法,较之陆放翁《卜算子·咏梅》,别具一种刚烈之气。

明诗之价值,正在于能于唐宋高峰之后另辟蹊径。方孝孺《谈诗》有云:"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以文为诗,明人以格为诗。"此十首佳作,或追摹唐韵,或汲取宋意,然皆能出以明人特有之精神气质。若仅以"不输唐宋"论之,反失其独立价值。盖诗道如江河,非必较其短长,贵在各成其大。
无偿天道 发表于 2025-7-2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明代诗词之历史定位与审美价值——兼评“十首不输唐宋”说》

(文/听梧阁主)

顷见"诗词学堂"荐明诗十首,以"不输唐宋芳华"为标榜,诚有廓清诗史之效。然明代诗词究竟当如何定位?余以为当以"鼎革之际见真淳,承祧之外开生面"十二字概之。今择要析之:

一、明诗之历史坐标
明初诗坛实为元诗余绪,杨基《岳阳楼》"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确有盛唐气象,然其"阑干落洞庭"之"落"字,实承元代萨都剌"石头城上打潮回"之炼字法。高启《梅花九首》虽云"飘逸绝群",然其"月明林下美人来"实化用姜夔《疏影》意境,此正见明诗"转益多师"之特质。

二、明诗之审美突破
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末句"一池草色万蛙鸣",以理学家的观物之眼,将宋人"格物致知"精神化为诗家直觉,较之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更显哲理深度。唐寅《桃花庵歌》"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则开晚明性灵派先声,其俚俗处反见真性情。

三、明诗之精神气骨
于谦《石灰吟》之价值,非仅在其"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比兴手法,更在将台阁体的庙堂气象,转化为士大夫的铮铮铁骨。此诗与文天祥《正气歌》一脉相承,而"粉骨碎身浑不怕"七字,实为有明一代忠烈之士的精神写照。

四、明词之特殊贡献
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以比兴寄托家国之痛,上追李煜,下启纳兰。王夫之《更漏子·本意》"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则将以诗为词的境界推向新高度。

结语:
明诗之于唐宋,非简单较量高下,实为诗道之重要转关。其承宋元理学之思辨,融市民文学之鲜活,更以易代之际的沧桑巨变滋养出沉郁顿挫之风。所谓"不输唐宋"者,非谓其可取而代之,乃言其能在诗史长河中自成一段洪流。读明诗当如品武夷岩茶,初觉其涩,细啜乃得岩骨花香之妙。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