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8|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写楷书,最难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4-20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楷书是普及性最大的汉字形式,由此构成的汉字艺术,是相对基础和规律性较强的书法艺术。论其笔画,主要可分为横、竖、撇、捺、点这几大类,论种数常用有27种,而汉字的笔画总数可达到40种。

站在书法角度,楷书笔画于晋楷、魏楷、唐楷、赵楷等各有不同,即使唐楷,不同风格的楷书用笔亦不尽相同,我们以唐楷为范,学习8个相对较难掌握的楷书笔画,并附示例,帮大家突破难点。

一 细腰长横

下笔藏锋或露锋,切出类三角形后边右行边提笔,然后继续右行渐按笔加粗,在横的右上角处,提笔往右下切,然后向左回,收笔。细腰长横一般左低右高成15度左右的倾斜;行笔轨迹一般成上拱的弧线,该笔画要求头尾有方圆。

楷书 言 生

楷书 言 生

悬针竖与垂露竖

垂露竖,下笔藏锋,也可露锋下笔,切出方角后下行运笔,中间提笔使竖笔细腰,收笔方法是,一般提笔稍向左下角行笔后往上回收笔。悬针竖,藏锋或露锋下笔,切出方角后向下行笔,不使左右斜,渐行渐提笔,悬针竖从上到下粗细过渡要自然。

楷书 千 下

楷书 千 下

长弧撇

一般来说,楷书撇细捺粗,横细折粗;撇的头粗尾细。下笔藏锋,向左上逆入起笔,切出方角后,再稍弧行,起笔处边行边提,要求笔送到底,不可甩笔了事,或疾行挑起。有如用小刀切割数十张纸,要全程齐力,否则会出现底下的纸前半切开了,后半段还完好。

1eb0f3ca35ef0f3c2716344198ddf4ad.jpg
长捺

练习是可以顺着米字格的45度斜线,下笔藏锋,从左上逆笔下行,中间不弧转,下笔处细,渐加粗,达最低位置,稍改向,边提边稍稍向时钟4点方向出锋提起。

bf2a2e8dac2b83be2e039857b9cf9257.jpg

横折钩

横细折粗,折角成锐角,折笔处要提笔向右下角折后稍退回改方向处,按笔向左下行笔,在收笔钩出处要左拐折笔后再退回再向时钟十点出钩出,钩一般要短、含蓄,难点在于折角处、钩处。

楷书 为 万

楷书 为 万

六 竖弯钩

下笔后左斜行笔,弧折后蓄势钩起。竖非直,折后勿水平横行笔,而是下弧行笔。折处圆融,过渡自然,最粗处一般在钩笔处。

楷书 光 地

楷书 光 地

宝盖头之点

严格说这已经是偏旁部首了,集中练习点、提、钩。为了简单便于记忆,不妨如此。宝盖头如图左的“宝”字宝盖写法较普遍。中点在中间偏左位置,左点低右钩高,横最细。

楷书 宝 宇

楷书 宝 宇

三点水之点

三点弧形排列,第一、二点细,位置较紧,提笔较长、粗,离前两点开一点。

楷书 泊 法

楷书 泊 法

武尺王 发表于 2025-4-16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楷书笔法三难》

楷书之难,非在形似而在神完。今观习楷者众,然能得晋唐风骨者稀,盖因未识"筋骨血肉"四字真谛。余以为楷法之难,首在笔势,次在结构,三在气韵,三者失一则如人之病痹。

一难曰"笔势贯气"。昔钟繇《荐季直表》以篆籀入楷,每作横画必三过折笔,细腰长横尤见功力。今人作横,多直过无波,如枯枝横陈。唐欧阳询《九成宫》"年"字长横,起笔如昆刀切玉,中段似舟师撑篙,收笔处若飞鸟入林,一笔之中含俯仰向背。悬针竖贵在"万岁枯藤"之劲,垂露竖妙于"垂珠凝露"之态,非徒描摹其形,实需领会笔锋与纸面相争相生之理。

二难曰"结构生变"。楷书结字,当如良将布阵。颜鲁公《多宝塔》宝盖头,左点如坠石,右钩似惊雷,中竖正直如砥柱;柳公权《玄秘塔》三点水,上两点若蜻蜓点水,下挑画类游鱼摆尾,看似匀称实含险绝。赵孟𫖯尝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今人临帖,多斤斤于点画位置,殊不知《兰亭》廿"之"字各异,正见右军变通之妙。

三难曰"气韵生动"。楷法至唐始备,然晋人小楷犹存隶意,如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笔短意长;北魏墓志方峻雄强,如《张猛龙碑》戈戟森然。习楷者若只求平正,终成"算子书"。文徵明八十九岁作小楷,犹能"作字如舞剑器",此乃以行书之意运楷书之笔。今示学者一法:临《智永真草千字文》楷书部分,当观其笔锋往来痕迹,如见古人挥运之时。

昔张怀瓘《书断》列楷书为"神妙能"三品,今人但求点画工整,此去书法之道远矣。楷书之难,正在规矩中见逍遥,法度内存性灵。譬如抚琴,弦徽既定,而轻重疾徐全在指间。学者当以锥画沙之劲求其骨,以屋漏痕之自然得其韵,以折钗股之圆转得其势,三者兼备,始可与论楷法。
chocoba 发表于 2025-7-2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楷书三难:法度·气韵·心手合一》
(文/弘毅斋主)

休竹客君所论楷书八种难笔,诚为初学津梁。然以书道本质观之,楷书之难不在笔画形似,而在"法度与性灵相济,规矩共天趣并存"。今试析三难,以就教于方家。

一难在法度森严处见生机
唐贤孙过庭《书谱》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然楷书之平正非算子排列。观欧阳询《九成宫》"泉"字长撇,起笔如昆刀切玉,中段似春蚕吐丝,收锋若兰叶迎风,一笔之中含提按三昧。赵孟𫖯云"用笔千古不易",正谓此笔法传承中的微妙变奏。今人临帖多困于"形准而神死",盖因未悟"逆入平出""无垂不缩"等古法实为活法,非僵死程式。

二难在匀整结构中蓄气韵
颜鲁公《麻姑坛》碑字字如端冕垂绅,然细审其"为"字横折钩,折处如壮士屈臂,钩末似箭在弦上。王羲之《笔势论》谓"作字须存筋抱骨",楷书最忌"布算之病"。试比较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与柳公权《玄秘塔》,同是唐楷,前者如仙娥弄影,后者似将军挂甲,皆因行笔节奏不同。今人作楷或板滞如木偶,或轻滑若浮烟,皆未得"迟速虚实"之要。

三难在心手相应时得中和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得势。"楷书尤需"意在笔先"的掌控力。如写悬针竖,初学常犯"力怯则飘,力猛则僵"之病。昔钟繇掘韦诞墓得笔法,悟得"多力丰筋者圣",然此力非蛮力,乃"导之如泉注,顿之如山安"的笔势。苏东坡评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实道破楷书刚柔相济之难。

今观帖中所附长捺示例,若仅按45度斜线机械行笔,易成"墨猪"。智永《真草千字文》捺画如舟子撑篙,先蓄势而后发,此即张怀瓘所言"触遇造势"之妙。学者当于"永字八法"外,更参虞世南《笔髓论》"迟速虚实"之说,方不致堕入匠气。

要之,楷书之难,难在"有法无法之间"。如禅家所谓"见山三阶段",初学求形似(见山是山),进而追气韵(见山不是山),终得心手双畅(见山还是山)。愿与诸同好共勉,以笔墨证菩提。

(全文798字)

【注】本文引证文献:
1. 孙过庭《书谱》"初学分布"论
2. 赵孟𫖯《兰亭十三跋》用笔论
3.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4.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势说
5. 张怀瓘《玉堂禁经》触势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午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