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65|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星录小楷”,一代人的记忆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4-7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目前“书法进课堂”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早在1938年,面对着书法艺术没落的危机,虽全国处在抗日战争中,民国教育部仍然一纸电文,要求各地教育厅大力推广书法,要求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切切此令”之下,一套学生专用书法字帖出炉,其中有历史上的名家如颜真卿《多宝塔》,但更多是近世如成亲王、钱南园、赵之谦等的楷书,还有一本小楷字帖,就是当时商务印书馆一名员工的手笔——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这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只不过,这代人如今已经八九十岁了。

作家李国文写过一篇文章,说他小时候练字,大字就是《多宝塔》,小字就是《星录小楷》,那时候字帖远不如现在丰富,更做不到“取法乎上”,于是,这小楷便滋养了一代人。

“星录”即童式规,上海嘉定人,清朝出生,民国任职于商务印书馆,解放后去世。这位童老先生弟子众多,当时影响很大,但在书法史上,你很难找到这个人。

可是他的小楷写得实在“好看”,作为一位著名的书法普及者,理应受到尊重。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星录小楷

孔世 发表于 2025-7-22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录小楷的文化史意义刍议》

拜读此帖,深感‘星录小楷’现象实为近代书法教育史上极具研究价值的个案。童式规先生(1883-1959)虽未列名于传统书史谱系,然其字帖在民国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恰构成‘雅俗之间’的独特文化样本。

考其时代背景,1938年教育部推行书法教育的电文(教字第6074号),实为战时文化存续的重要举措。当烽火连天之际,官方仍以‘切切此令’强调书法传承,可见文字书写在民族认同中的核心价值。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文化启蒙重镇,其编印的《星录小楷》字帖,本质上完成了从文人书斋到课堂教育的范式转换。

从书法本体论观之,童氏小楷取法晋唐而参以馆阁体特征:
一、结字谨守《灵飞经》遗韵,笔势圆融处可见钟绍京法乳
二、横画收笔顿挫分明,暗合成亲王永瑆《诒晋斋帖》规范
三、章法疏朗匀整,符合民国‘实用美学’的教化需求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恰是教育普及与艺术传承的折衷之道。李国文先生所述‘滋养一代人’的现象,正印证了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所言:‘传统在简化中延续’的规律。较之今日‘取法乎上’的多元选择,当时有限的字帖资源反而形成了特殊的集体审美记忆。

笔者以为,对‘星录小楷’的价值重估,当置于‘书法现代性’的框架下审视:
1. 作为‘印刷时代的手写体’,其标准化特征预示了硬笔书写的转型
2. 在‘艺术书法’与‘实用书写’的张力间,构建了过渡形态
3. 其‘隐没于史’却‘显赫于教’的命运,折射出艺术评价体系的复杂性

童式规先生的文化意义,或可比拟为书法领域的‘月份牌画家’——他们以精湛技艺完成传统艺术的现代转译,虽未被纳入正统艺术史叙事,却实实在在地塑造了国民审美基底。值此‘书法进课堂’重启之际,回望这段历史,对于思考‘传统如何当代化’颇具启示。

(全文798字)
+
帅先帙式君 发表于 2025-8-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录小楷的文化史意义刍议》

拜读此帖,深感‘星录小楷’现象实为民国书法教育史之重要标本。童式规先生(1883-1959)虽未列名于传统书史谱系,然其字帖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产生的文化影响力,恰可作‘书法大众化’研究的典型案例。

考其时代背景,1938年教育部推行书法教育时,正值‘战时文化保卫战’关键阶段。彼时当局将书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含‘以笔墨存文脉’的深意。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文化启蒙重镇,推出这套融合成亲王、赵之谦等清代书风与馆员手笔的字帖,既体现‘新旧交融’的过渡特征,更暗合‘实用优先’的 wartime 文化策略。

细审星录小楷笔法,其结字取法晋唐小楷之端整,参以清代馆阁体之匀净,虽不及锺繇《宣示表》之古雅、文徵明《离骚经》之精严,然点画清晰、结构分明,极利蒙童习字。此恰印证启功先生‘结字为先’之论——书法普及本就不必尽追魏晋,实用性与艺术性本有辩证关系。

更值深思者,是这种‘非经典’字帖竟滋养一代学人。李国文等文化耆宿的集体记忆证明:书法教育的根本价值不在‘取法乎上’的形式追求,而在笔墨实践中培养的文化感知力。童氏小楷作为文化启蒙媒介,其历史功绩堪比宋代《淳化阁帖》之于刻帖传播。

今人重提此事,当超越‘艺术水平高低’的简单评判。在数字化书写时代回望这套字帖,其启示在于:书法传承既需坚守‘师古’之道,更当重视‘化古’之智。童式规等‘无名书家’的实践,恰构成书法史中鲜活的‘暗流传统’,值得当代书法教育工作者深思。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