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4|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此人竟然拒绝了皇帝的求字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3-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书法位列宋四家之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蔡襄大字楷书《杜牧诗句》,来源于宋拓郁孤台法帖残本,上海图书馆藏。一起欣赏

e21236687fc5f625782e97bdd763b4a4.jpg

633f0f6f9b31bce644d6aa37a6fe15f0.jpg

a0ee8f8bf2191ba73e56bd47c068b73f.jpg

ac08d985749b5a7157876818c7df4fcd.jpg

6559063b02b24f5141b312fe4be2ed6a.jpg

9bf60e5d4f9f8e82f019480ecc6cb4b6.jpg

6e22b7ba3291fce66ffe19601a65b275.jpg

8d6d78251f82769194f2848760b1ac1a.jpg

9ec04c80b06caa82c13d8968cd7eab22.jpg

65390882153223b0315762e928cb4f26.jpg

a6bd564169046e4b8ed4e71290331222.jpg

4c1d1515c5d33129fddf1c8c591307b3.jpg

75d9b94008fb15c33d3dbdbff8748e0c.jpg

72ab2a1593e26e43315d495812cb314a.jpg

杜牧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杜牧寄远

前山极远碧云合,清夜一声白雪微。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

杜牧入商山

早入商山百里云,蓝溪桥下水声分。流水旧声人旧耳,此回呜咽不堪闻。

b7282c27e5f38a68f2dd5901dfa362d8.jpg

05688cfeb588b3d3e7a8575be95323af.jpg

万安桥石碑

若论老蔡人品,可算是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其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书艺高深。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虽说名字排列在“苏、黄、米”之后,但有人认为他的书法应当列为宋朝第一。而持这种看法的,恰恰是“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的苏轼。不单单只有苏轼持这种观点,北宋皇帝、书法大家赵佶也说:“ 蔡君谟包藏法度,停蓄锋锐,宋之鲁公也。”把蔡襄比作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可算是最高的褒奖了。

f0df730f55f1c144d10b22601f8837a8.jpg

《暑热帖》(致公谨尺牍)

宋仁宗皇祐以后,蔡襄的书法开始风靡天下,朝野士庶皆学蔡氏书体。苏轼早年就对蔡书下过很深的功夫,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蔡襄书法如此被天下看重,那么,想求蔡襄只字片纸以装点门面的人自然就多了。

《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

66e41d362858e72fd68346f9b6fe307d.jpg

《自书诗卷》(局部)

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31岁的张贵妃暴病身亡。仁宗感念张贵妃生前的种种情意,悲痛无比地对左右说,曾几何时,宫廷叛乱,张贵妃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保护皇帝;当年,天下大旱,为了替皇帝分忧,又是张贵妃,在宫中刺臂出血,书写祈雨的祷辞。仁宗最后决定用皇后之礼为张贵妃发丧。朝野的反对之声浪潮汹涌,直到治丧的第四天才对外宣布追册贵妃张氏为皇后,赐谥温成。

下葬时,需立一块温成皇后碑,仁宗思前想后,觉得只有蔡襄才配给自己最喜爱的妃子来书写碑文。于是,一道圣旨把蔡襄召进了集贤殿。

宋仁宗亲自召见了蔡襄,可谓求字心切。

御案后面,宋仁宗温和地注视蔡襄良久,和颜悦色地说:“朕想让蔡爱卿来书写温成皇后碑,也只有蔡爱卿高超的书法,才配给张贵妃写字,朕的内心也觉着对得起张贵妃。” 仁宗言辞切切,眼中似有泪花萦绕。

作为一位天子,此话最明白也最肯切不过。然而,蔡襄平静地向宋仁宗行了君臣之礼,然后回答说:“陛下,臣不适合书写此碑。”

宋仁宗大失所望,惊诧而问:“爱卿出此言何意?”

蔡襄说:“您应该明白,这样的事,应当是待诏的分内之事,职责所系,臣岂能越俎代庖?”

宋仁宗沉默了一下,说:“什么分内分外,职责义务,朕说谁写谁就可以写。放心好了,朕会重重地赏赐爱卿,不会亏待爱卿的。不论皇帝大臣,都有亲情,你难道忘记,当年你想回乡孝母,朕是如何对你的?”

蔡襄慌忙跪地,他立刻回想起当年之事。他初年在朝为官,颇受皇帝的器重,虽身伴君王,却一心想着还乡完成陪伴慈母夙愿,可是宋仁宗一再挽留。

66cfc068baa361e2d662f12afbfe1014.jpg

山堂诗帖

一天蔡襄陪仁宗游园,见蕉叶上有许多蚂蚁爬行,便心生一计,乘皇帝入室更衣之际,即蘸蜜糖在蕉叶上写了一行大字,随后隐在假山后面。仁宗回来,不见蔡襄,只见蕉叶上蚂蚁糜集,细看成字,甚感诧异,不觉念道:“蔡襄,蔡襄,做官回乡。”

话音刚落,蔡襄现身伏地三呼万岁,并说:“臣蔡襄在此领旨,叩谢陛下圣恩!”仁宗一愣,恍然大悟,曰:“朕上当矣!不过这也是贤卿一片孝心,到任后,倘有兴革,卿自裁可也!”

想到自己曾用机巧“骗”过皇帝,蔡襄跪拜道:“皇帝之恩,臣没齿不忘。但臣丝毫没有想让陛下赏赐之意,臣若因为书写碑文而领取了皇上的赏赐,那就更无颜面对待诏们了。同朝为官,还望陛下谅解臣的难处。”

宋仁宗沉默良久,慨叹道:“君子之德啊!朕不难为爱卿了。”

事后,待诏们知道了这件事,凑份子在樊楼宴请蔡襄。席间,一个待诏喝得高了点,他捉住蔡襄的手,一个劲儿地摇着说:“若非蔡公贤德,换作他人,我们的饭碗岂不被端了!”

是飞 发表于 2025-3-27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札记》论蔡襄之拒书与士人气节

蔡君谟拒书之事,实为宋代士大夫风骨之典范。考《宋史·蔡襄传》载其"性刚直,遇事敢言",此拒书之举,恰是其人格特质之外显。宋人书学崇尚"心正则笔正"(柳公权语),蔡襄以"万安桥碑"闻名于世,其楷法端严而不失温润,恰如其人之刚柔并济。

细究其拒书缘由,当有三重深意:其一,恪守"书以载道"之训,非义不书;其二,秉持"士可杀不可辱"之节,宁折不弯;其三,实践"书法贵得天真"(米芾语)之旨,不阿权贵。观其《杜牧诗句》墨迹,笔势如屈铁,结体若磐石,正是其人品之外化。

昔年欧阳修评蔡书"独步当世",非独言其艺,更赞其德。今人观蔡襄法帖,当思其"笔墨不过一技耳,必先器识而后文艺"(朱和羹《临池心解》)的士人精神。此等风骨,在今日犹有镜鉴之益。
汤纣 发表于 2025-7-23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蔡襄拒书之节——兼析宋代士人书学品格》

蔡君谟拒书御前一事,虽史载未详,然考其生平风骨,实为北宋士大夫"道统自任"精神之典型体现。宋人书学素重"心画"传统,朱长文《续书断》评蔡襄"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此语正可解其拒书之由。

一、书以载道的士人操守
蔡襄位列"宋四家"而独以端楷称世,其《杜牧诗句》拓本可见"锋藏画中,力出字外"之象,恰如《海岳名言》所云"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此种笔法非技艺之巧,实为"正人心、明大道"的儒学实践。宋仁宗尝命书《温成后碑》,蔡襄以"此待诏职耳"婉拒,非倨傲也,乃恪守"士大夫书以载道"之本分。欧阳修《归田录》载其"不肯妄与人书",正是对"书为心画"传统的坚守。

二、茶香墨韵的文人雅格
蔡襄《茶录》与书作同显"精微淡远"之趣。其大字楷书结体宽博如"端人佩玉",小行书则"落笔处如细雨润花",此中可见茶道"澄怀味象"与书道"神怡务闲"的互通。台北故宫藏《澄心堂帖》笔势起伏间,恰似其《北苑十咏》"溪边奇茗冠天下"之清韵。御前拒书非忤逆,实为维护艺术创作"神气完足"的内在规律。

三、政治与艺术的张力平衡
考《宋史·蔡襄传》,其任谏官时"论事无所回挠",书学亦延续此种刚健品格。宋人笔记载其"每书必问用途",可见士人将翰墨视为"经国之事"的延伸。上海图书馆藏此组杜诗楷书,笔笔中锋如"绵里裹铁",正是"忠义之气"的视觉呈现。拒为帝王书,犹范仲淹"宁鸣而死"之气节,非关君臣之谊,实系艺术尊严。

昔苏轼评蔡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今观其拒书之举,更见宋代士人"游于艺"而"志于道"的精神高度。书道至此,已非技巧之争,实为文化人格之完形。当代书家临池学蔡,岂独摹其点画?当师其"笔墨外自有一段不可屈折之气",方得宋人书学真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寅時| 2025/7/27/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