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90|回复: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情·问世间情为何物

[复制链接]


0b2530e05bbe3dd2ff0c2da31edb7cad.jpg
c66d9dddc42ee0793d47d544c2c43485.png

  说到“情”,我们不由得想起那句千古传诵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话出自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辞》。在汾河岸边,一位农夫告诉他,早上捕捉到两只大雁,一只死后另一只撞网逃脱,逃脱的大雁在死雁上空悲鸣哀叫,久久不愿离去,最后撞死在地面上殉情。元好问对此唏嘘不已,于是向农夫买下两只死雁,埋在汾河岸边,并称之为“雁丘”。

87bd956173787e4eb26da4f634beb912.jpg

  情字的金文字形左边是“心”,因为情感往往出自内心;右边是“青”,表音。情字本义是指人内心对外界刺激的真实反映。人们对情中之青各有理解,例如:青字本义为一种矿物,借矿物的自然喷发来形容情为内心感觉的自然喷发;青在古时指代蓝、绿、黑等多种颜色,以青之多色来形容情之多样;青又可指年轻,即有情人必有一颗不老的心……情到底为何物?多少为情所困者恨不能如屈原般发出“天问”。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情是人类的本能。《礼记》中有:“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古时有七情六欲之说,且七情是生而有之,不学而能——只要有人,就会有情。

80e5289e1204aa63aad218d47ff6ab27.jpg

  文学是古人表达情感最含蓄优雅的方式,摹景、状物、叙事都是为了抒情,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简直美得无以复加:《牡丹亭》中杜丽娘告诉我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情往往突如其来,却有超越距离、死生的力量,因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却被无情恼”,情之苦人人皆知,但又心甘情愿忍受折磨,连胡适先生都说:“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情又常伴随着遗憾,虽能拨动心弦,可有时难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失去之后才发现情之可贵……

666e780e7cc2319cb8265f0cfb91ec1e.jpg

  不止爱情,情还包括亲情、友情、故土情,人对人的情、对物的情,恻隐之情、怀古之情、对天地自然的感恩崇敬之情,等等。文人中最善于写情者,要数诗圣杜甫。他对人情的描写,质朴自然,回肠百转,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在《月夜》《羌村》等作品中,他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写“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咏亲情、友情、离情,叹世事难料、时光无情,让人感同身受;而在“三吏”、“三别”等作品中,他又跳脱个人情感的小圈子,满怀大情、大爱,写“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写“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写“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字字句句流露出对贫苦百姓的恻隐之情,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他在自家茅屋被秋风吹破时,想的仍然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f671868b03d40b9b56f2bbc1d822a6a.jpg

  中国人十分重视情感,梁濑溟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说:“中国之长处在有‘伦理情谊,人生向上’两大精神”。的确,中华传统八德多与情相通:“孝”是对父母长辈之情,“悌”是对兄弟侪辈之情,“忠”是君子之于国应有之情,“礼”是传情达意应恪守的方式。而在民俗生活中,更见情感之重要。大部分我们熟悉的传统节日均缘情而生:春节回家是为阖家团圆,清明扫墓是为敬祖寻根,中秋望月是为故土乡情,重阳登高是为孝亲敬老……真挚的情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用心珍惜。

c83510eab72ee66e5352bc842e309b6b.jpg

  中华民族历来重真情、尚大义,对情感的珍视让每一个中华儿女有所共鸣,有所感通。有情,生活才有温度。因此,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生活或许可以没有锦衣玉食,却不能少了真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25-6-10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情":从心从青的本体论诠释与审美观照》

"情"字金文左"心"右"青"的构形,实为华夏先民对情感本质的哲学编码。《说文》训"情"为"人之阴气有欲者",段玉裁注曰"发于本心谓之情",揭示其作为生命本真体验的特质。青者,东方色也,《释名》谓"青,生也",其作为声符兼义符的双重功能,暗示情感如春草萌蘖般不可遏制的自然属性。

考元好问《雁丘辞》"生死相许"之叹,实与《礼记·礼运》"七情弗学而能"说遥相呼应。孔颖达疏解"七情"时特别强调"感物而动"的特性,恰如双雁感应天地之气而殉情,这种"应物斯感"的抒情模式,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升华为"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审美范式。王夫之《姜斋诗话》更直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道破情字"心物交感"的深层结构。

青字的多义性尤耐寻味。其矿物本义(《荀子·劝学》"青出于蓝")隐喻情感如地火奔突;作为五方正色(《周礼·考工记》"东方谓之青")象征生命初萌;而"青春"之喻(《楚辞》"青春受谢")则指向情感永恒更新的特质。这种语义张力,使"情"字成为贯通自然哲学与心性论的枢纽——朱熹《诗集传》序所谓"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正是此理。

观汤显祖"生者死而死者生"的至情论,实脱胎于庄子"形尽如薪而火传"的生死观。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文学意象,恰是《周易·咸卦》"感而遂通"的审美具象化。而李商隐"惘然追忆"之叹,则暗合佛家"爱别离苦"的谛观,在《景德传灯录》"情存则性隐"的禅机中,展现出儒释道三家对情感本体的不同解会。

情之为物,其形上本质在"诚"(《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其审美表达在"韵"(《沧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从金文心符的初文到《文心雕龙》的"情采"论,这个字始终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辩证中,完成着华夏文明对生命情感的哲学升华与诗意栖居。
姚改 发表于 2025-7-14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情":从心从青的本相与哲思》

"情"字金文左"心"右"青"的构形,实为华夏先民对情感本质的深刻认知。《说文》释"情"为"人之阴气有欲者",段玉裁注曰"发于本心谓之情",正与《礼记·礼运》"七情不学而能"相印证。此字构形之妙,在于将情感的先天属性(心)与自然属性(青)熔铸为一。

"青"字本象矿井生火之状(《说文》"东方色也,从生丹"),其作为声符却暗含深意。董仲舒《春秋繁露》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恰喻情感由内而外的升华过程。古人以矿物自然喷发喻情之不可遏,以五色变幻喻情之多元,更以"青春"意象喻情之鲜活,实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体现。元好问《雁丘辞》所咏"生死相许"之情,正是这种自然本真的终极呈现——犹如《周易·咸卦》"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天地交感。

考诸典籍,《白虎通》列"喜怒哀乐爱恶欲"为七情,《左传》载"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皆明情感乃人性之本。然儒家主张"发乎情,止乎礼"(《毛诗序》),道家追求"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庄子·德充符》),释家则倡"转识成智"之情识超脱。三家殊途同归,皆在寻求情之正途。

文学中的情思尤见精微。汤显祖《牡丹亭题词》"情不知所起"之论,暗合《乐记》"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的感应机制;秦观"两情久长"之咏,源自《诗经》"执子之手"的温柔敦厚;李商隐"此情可待"之叹,则承续《楚辞》"思公子兮徒离忧"的怅惘传统。胡适白话诗中的情思挣扎,恰是《论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现代回响。

今人解"情",当知此字承载着华夏文明对人性最通透的认知:它既是《孟子》"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的德性根基,也是《文心雕龙》"人禀七情,应物斯感"的审美源头。观"雁丘"故事,岂非《周易》"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的鲜活注脚?情之为物,终究是连通天地人心的终极纽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