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6|回复: 2

[文化观点] 光明论坛·温故·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7-8-11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语出宋代苏轼所著《范增论》中的“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而其意则远绍《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的论断。按字面意思,荀子之论是说鱼馁肉败,就会生蛆虫,苏轼广其意,推论凡物必先朽腐,尔后方有蠹虫滋生。语中“物腐—虫生”的物象关联不仅揭示了“物类之起,必有所始”的因果之链,而且还隐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

首先是“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的求诸己。物先腐而后虫生,意味着事物的毁灭往往酿生于自身,物自败,尔后生机失,物不腐,虫何生?事物兴衰存亡,内因是决定性因素。由此推及人事,古代哲人尤其强调求仁在己,祸福在我。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些都强调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如果放弃了这种主宰,就是“自侮”,必然导向“自毁”,意味着“不可活”的自取灭亡。故中国古代哲学坚决拒绝“自暴自弃”,“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而大力倡导“万物皆备于我”的“强恕而行”,即不断自我省视、自我激励与自我进取的自我造命,“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类“人能弘道”的主体精神,正是宣扬事当由己时的功外加功,宣扬不自侮而自强,从而永葆生生不息之生机。

其次是修身固本的道德修持。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凡有生气者,皆有其生生之机,一旦失其根本,则生机阻断,覆毁朽烂而虫生;人作为万物之灵,“德者本也”,有德,则人性充实而辉耀,所谓“德润身,富润屋”,有德之润,使“身”健硕而有活力,更使生命呈现蓬勃向上、止于至善的盎然生机。相反,如果人无德,则立身无基,进退取予失据,悖逆横暴无所不作,必然是“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进而“怠慢忘身,祸灾乃作”,是所谓“自侮而人侮之”,陷入物先腐而虫生的自毁之路。有鉴于此,古代先哲特别强调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修身在于“养心”,在于以“天理”“良知”来规训、指引人的欲望,在于日常生活中真正正心诚意的“为仁由己”,并由此来充溢人的固有“四端”之心,达致纯乎良知之域、道德完善之境,使人大本坚固,身润而神强,从而防止、杜绝“邪秽在身”的朽败。

最后是“君子慎其所立”的忧患意识。荀子在揭示“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的物象时,曾深刻辨明“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即事物的发展自有其渐进的过程和内在的必然逻辑,人事也不能例外,善因结善果,恶行酿祸灾,所以荀子强调“慎所立”。这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注重的忧患精神:“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这种忧患并非杞人忧天的悲观怠惰,而是前瞻致远的“远虑”,是居安思危的警觉,是防患于未然的警惕,“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慎独是忧患精神生动的道德实践,它突出的不仅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的高度自持,更是“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的极度自警,从而在“物类之起,必有所始”处即预为之备,以根绝“怠慢忘身”,使大德生生,畅流不息,君子自强不已,自无堕落、覆灭之患。

概言之,“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论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这句话,其后又多次引用,体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治国安邦的政治情怀,以及谋之深远与长远的战略眼光。

(作者:胡发贵,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火焰之歌 发表于 2025-4-2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物腐虫生"之理与修身治国之道》

苏轼《范增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一语,实为贯通天人之道的至理。此说虽本于荀子"肉腐出虫"的自然观察,然其深意实在于揭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处世哲学。今观习近平总书记引此古训警示腐败之害,尤见传统智慧之现代价值。

一、自侮自毁的因果律则
《孟子·离娄》云:"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者,正与"物腐虫生"同出一理。朱子解此谓:"如人先有可侮之行,然后人得而侮之",恰似朽木自蠹而后虫蚁聚之。考诸史册,历代衰亡莫不始于内弊:唐末藩镇之祸,萌于节度使制度之失;明季阉党乱政,源于君主怠政之渐。王夫之《读通鉴论》痛陈:"国之亡也,非外寇也,自亡也。"此皆印证事物败坏必先由内而发的铁律。

二、修身为本的防治之道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教,实为防微杜渐的要诀。阳明先生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指此理。昔包拯知开封府,首重衙署整肃;海瑞巡抚应天,先严属吏操守。二公皆深谙"欲正天下者先自正"之理。今观廉政建设,既要制度之"堤坝",更需心性之"堤防"。程颢所谓"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收已放之心",即是此中三昧。

三、生生不息的生机哲学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恰与"物腐虫生"形成对照。张载言"为天地立心"者,正在于主动培育内在生机。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胸襟,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皆展现出抗拒"自腐"的生命力。这种刚健有为的处世态度,正是打破"腐-虫"恶性循环的根本。

结语:
苏轼古训穿越千年而愈显真理性,因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法则。今日重温此语,当知反腐倡廉非仅制度工程,实为文化重建。唯有将"修身齐家"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法治相结合,方能使政风民风永葆"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的清明气象。
胡姚 发表于 2025-5-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物腐虫生"的修身治国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援引苏轼《范增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语,实为贯通古今的治国箴言。此语虽简,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其思想脉络可上溯至《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的物性观察,下启宋明理学的修身传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哲学体系。

从认识论角度而言,"物腐虫生"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周易·系辞》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正是对这种由内而外衰变过程的警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进一步阐发:"人心本自清明,私欲蔽之,如明镜染尘",指出腐败之始在于心念的偏离。这种内因决定论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根本原因的观点高度契合,都强调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在实践层面,这一命题提出了"修齐治平"的为政之道。《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注曰:"修身者,明明德之事也"。历史上,贞观之治的成就源于唐太宗"以铜为镜"的自省精神,而晚清衰败则始于统治集团的道德沦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治乱之机,在于用人",而用人之本,在于主政者的德行修养。

当代治国理政中,这一古训更具现实意义。张载《正蒙》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领导干部唯有以"慎独"之功保持初心,方能避免"蠹众而木折"的治理危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这与当前反腐败斗争强调的"打铁必须自身硬"理念一脉相承。

要真正践行这一古训,需建立三重保障:其一,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其二,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完善制度约束;其三,以"民惟邦本"的立场接受人民监督。如此,方能实现《尚书》所倡导的"正德利用厚生"的政治理想,确保党和国家肌体永葆健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