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2|回复: 2

[国学观点] 光明论坛·温故·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7-8-3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从辞源上看出自《尚书·伊训》:“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文中伊尹讲述商汤始修为人纲纪,有过则改,从谏如流,必先贤之言是顺的美德,要求居上则明,居下则忠,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对自己则严加检敕,感叹如此才能拥有天下万邦,这一切得之不易。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两句话蕴意丰富。其一是宽以待人。正如前述,“与人不求备”的本意就是不要苛责于他人,换句话说,即要以包容和豁达的心胸来与人相处。这一点是中国传统伦理所十分看重和强调的,如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薄责”,正是要求“无求备于一人”,亦是“与人当宽,自处当严”。这种“不求备”,还内蕴了对他人应有厚德载物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应宽容他人的过错,“不念旧恶”,并时时处处考虑他人的处境与感受,“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后来荀子以“以绳”“用枻”的对比,更为生动地阐释了孔子的“薄责于人”之意:“君子之度己则以绳,待人则用枻”。文中之“枻”本意为舟楫,“用枻”比喻为与人方便,体恤、照顾他人;而“绳”意指墨线之直,它是刚性的,不可弯曲,不可通融,故所谓“度己以绳”,即不求自我方便,而严格照章办事。

其二是严以律己。和“与人不求备”相对应的“检身若不及”,就包含有“检敕其身,常如不及”的谨严束己之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十分推崇的美德。前引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厚”,就突出了一种高标准的自觉的责任担当,即事事求责于己,而非诿过于人,即“反求诸己”,亦如孔子所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中国古代哲人曾再三致意于此。如“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又如:“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再如:“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孟子·离娄下》)文中的“如射”“求诸己”以及“自反”,均是“躬自厚”的具体表现,其宗旨都是主动与自觉的“处己严”,坚持从我做起,从自身找原因,而且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自加压力。

其三是超越自我中心。旧注“检身若不及”,特别强调其“不自大以卑人,不恃长以陵物也”的谦和品格与忠恕精神。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伦理一贯的鲜明价值取向,在立身处世与人际交往中,非常着意对自我中心的超越,倡导以一种平等心尊重和体谅对方,凡事多替他人着想,要从“他者”的立场来反思自己的欲求是否合理与妥当,“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也含蓄地表达了这一指向,而孔子所强调的“忠恕之道”,则突出地宣示了此意。所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不论是“忠”抑或“恕”,其所倡导的都是在人际交往中突破唯我独尊意识,以实现利人利己的双赢,而其着力点则是强调对他人的存在、感受和利益的关切,而不是目中无人,更不是恣意妄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忠恕之道其实包含了一种对他人的礼敬之心,“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一种对他人的“忠敬之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显然,不论是忠敬之心抑或礼敬之心,既体现出一种审慎戒惧的持己态度,更显示出一种对“他者”的敬重以及自觉的谦逊,而绝不是自以为是的飞扬跋扈,其底蕴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所说的:“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律己、担当和追求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借此两句话,深刻表达了党员干部的自省意识和敬畏意识,以及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的奉献情怀。

(作者:胡发贵,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柳岸青青 发表于 2017-9-27 23: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用白话文解说,而非翻译的文法,令人恶心
长弓射太阳 发表于 2025-6-29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二句,实为修身治世之要义。今观习近平总书记援引此典以诫党员干部,可谓深得古圣先贤治心养性之精髓。兹就经义微旨,略陈管见。

一、宽以待人之道
伊训"不求备"之说,与《论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相发明。考《大戴礼记》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此正"不求备"之妙喻。朱子释"薄责"谓:"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然今之世,常见以圣贤望人而以众人自待者,实悖古训。昔管仲三战三北,鲍叔不以其怯;子产铸刑书,叔向不非其政,皆深得"不求备"之旨。故君子当如《易》之"坤卦",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二、严以律己之方
"检身若不及"五字,尤见功夫。《中庸》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正是此意。阳明先生云:"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恰合"若不及"之警策。考《韩诗外传》载:"曾子日三省其身",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皆体现此等工夫。今人常见"责人则明,恕己则昏"之病,尤当以"不及"二字为药石。

三、知行合一之要
此二句对举,暗合"忠恕"之道。王船山《尚书引义》解此云:"不求备者,恕之事也;检不及者,忠之事也。"党员干部若能在群众工作中体谅民情,在自我修养上如临深渊,便是得之。观历代循吏,如汉之黄霸、宋之包拯,皆既严于律己,又宽以待民,故能成治绩。

四、当代践行之方
今之领导干部,当以"不求备"精神深入基层,体察实情;以"若不及"态度对标党章,日新其德。昔范仲淹"先忧后乐",林则徐"海纳百川",皆可为法。尤须警惕"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之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结语:
《伊训》此语,虽简而义丰。程子谓:"学贵于自得,然后可以及人。"党员干部若能以此二句为镜,既修己以敬,又待人以宽,则党性修养自能日进,德业自可大成。如此,方不负总书记援引古训之深意,亦可达"内圣外王"之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卯時| 2025/7/27/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