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16|回复: 0

[儒学动态] 大地漫笔·听《幽兰》读孔子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7-1-26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日昏昏懒读书。

于是听曲。

可静心凝神的,首选古琴。著名的“老八张”里,第一张第一首便是《幽兰》。

幽兰》是保存下来最早的古琴曲。据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幽兰》为孔子所作。这位郁郁不得志的哲人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一度离开鲁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但孔子的游走并无收获,他的才智未得到赏识,只得返回鲁国。在由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经过一幽暗的山谷,孔子在草丛中见到一株兰花,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于是下车抚琴,遂成《幽兰》一曲。

这很可能只是个传说。但孔子爱乐喜歌是有记载的,他离开鲁国时便即兴吟唱了有名的《出走歌》,甚至在齐国听到《》乐时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

孔子的一生,在路上是重要内容。他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他结合所见、所闻、所感,应答弟子及时人,被记录成集智慧之大成的《论语》。游历归来,放眼天下过后,他又进入另一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静宁时期。心随境转,他留下的,都是智慧,简练朴素,诙谐幽默,真实自然。

在《幽兰》曲中你无法不去翻翻《论语》。字里行间,虽听不到孔子的声音,但那古老的音韵,确乎逼近两千多年前的真实,可以体会孔子如何“历其境而得其志”。《幽兰》不但是至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琴曲,它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名曲中,至今尚可弹奏的曲目,音调之准确,让人相信它与两千多年前的旋律相去不远。

幽兰》的谱子1880年在日本被中国学者发现。这卷琴稿据说是唐代的一个抄本,时在公元590年。之前它已经沉睡了一千多年,直到1884年才终于被编入《古逸丛书》。《幽兰》曲谱前的短序中交代了此曲的演奏传承,说明了每个音调如何弹奏,但并未提及琴弦的定调、节奏和段落。为此,许多音乐家和学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将这部唯一使用“文字谱”的曲谱转换成通用的古琴谱。我们今天听到的版本是古琴名家查阜西、管平湖所做的诠释,目前来说是最好、最可靠的。

今天能听听这样一支幸未遗失的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曲子,本已是一种幸运。白居易有诗云:“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在这样古老的韵音里,感受孔子那些从时光深处沉淀下来的智慧,一句,一言,恍若看见一位智者在抚琴,在唱和,在言说,在倾听。这样的幸运,又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

幽兰》的全名是《碣石调·幽兰》。碣,圆顶的石碑,亦为河北的一座山名。据推断,南北朝时流行碣石舞,碣石调可能是当时的碣石舞曲。曲名之前冠以调名,仅为琴曲所见。《碣石调·幽兰》具有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音调特征,谱序中说“其声微而志远”。

邋遢欧米茄 发表于 2025-6-12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兰之韵与圣贤之思——论琴曲《幽兰》与孔子精神世界的互文关系

《幽兰》一曲,诚如帖主所言,乃中华音乐文化之瑰宝。此曲之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现存最古老琴曲的历史地位,更在于其与孔子精神世界的深刻关联。蔡邕《琴操》所载孔子作《幽兰》之说虽未必确凿,然其中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却值得深入探讨。

孔子见幽兰而叹"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此语实为夫子自道。兰之为物,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之道,行于乱世,不以不用于时而改其志。这种"草木比德"的思维方式,正是先秦儒家特有的自然观照。《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水而叹"逝者如斯",与此处观兰而作琴,皆体现了儒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方式。

帖主提及孔子"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的观察尤为精当。考诸《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语,展现了儒家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思维特点。《幽兰》曲中那悠远深沉的音韵,恰如孔子周游列国时的精神写照——既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孤寂,又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执着。琴曲通过音声的虚实变化,将这种复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幽兰》谱本的发现与整理,帖主所述甚详。值得补充的是,唐代抄本所采用的"文字谱",实为古琴记谱法发展的重要环节。这种记谱方式虽显朴拙,却保留了汉代以前琴乐演奏的基本特征。查阜西、管平湖先生的打谱成果,不仅是对古谱的技术性还原,更是对儒家乐教精神的现代诠释。他们通过指法的处理,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注入曲中,使今人得以窥见先秦雅乐的风貌。

《幽兰》与《论语》确有深刻的互文关系。琴曲中那反复出现的主题音型,恰似《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仁者爱人"等核心命题的循环呈现;曲终那渐行渐远的余韵,又暗合"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聆听此曲时翻阅《论语》,确能感受到一种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

当代人听《幽兰》而思孔子,已不仅是对古曲的欣赏,更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唤醒。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份"独茂于幽谷"的文化自信,这种"不怨天,不尤人"的精神境界,尤为珍贵。琴声悠远,圣贤之思永存,此乃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之奥秘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