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9|回复: 1

[思维启发] 经孔子笔削过的《春秋》还保留了多少“现场实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12-28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孔子笔削过的《春秋》还保留了多少“现场实录”?

经孔子笔削过的《春秋》还保留了多少“现场实录”?

历史是过去时的新闻,新闻是现在时的历史。新闻先行,而后有历史;新闻累积,而后成史书。中国人重历史,更重新闻,特重即时新闻。上古的史官,其实就是一批新闻记者,而且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实况记者。

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是孔子笔削过的鲁史,而王安石说《春秋》经文是断烂朝报,这就把史书与朝报联系起来了。这里先就朝报二字说几句。

朝报者,朝廷大事之报告也,唐时专称为邸报,是要适时发布的重要新闻。那么,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制度的呢?文献记载,商代君王身边有巫与史二职。巫负责事前的占卜,史负责事间与事后的即时记录,分别称为卜辞、占辞、验辞。占辞和验辞中,有具体确切的时、地、人、事,所记之事有因、有果、有过程,具备了新闻要素,其实就是商代的朝报。

据《周礼》记载:周代朝廷特设有史馆,史馆中的史官是世守其职的,负责记录君王言行、发布朝政信息,其主持人叫作太史。史官们有明确分工,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紧随在君王身边,负责现场记录。凡专记内庭之事、人事任免者为内史,凡专记外廷之事、国家军政大事者为外史,凡专记后宫之事者为女史,还有一批在史馆供奔走服务的小史。这些史官的第一责任是现场记事。他们是新闻记者,然后要把记录依年月日累积排列起来,就成了历史,历经之史事也。

春秋时,齐国太史董狐见权臣崔杼弑其君,因为及时地抢记下这一不义的政变事件,被杀害了;其弟立刻顶上去,又被杀了;另一个弟弟又顶了上去。时在史馆服役的南史闻讯,也立刻抓起笔来,赶赴现场去记,得知第三个人已经记下了此事,这才退下。可见,那时当一名跑现场的记者,是要甘冒风险的。

下面讲讲王安石所指斥的断烂。说它断,不无理由。《春秋》经文,是被孔子删削过的,原文本是按年、月、日依次记事的,其时事是互相联属的,它被删被削之后,自然也就断了。所以《春秋》中有不少年、月下面是空文,全无记事。比如开章明义第一条,就只有经元年春王正月几个字,没有下文。不论后儒做多少疏解,都无法说明孔子何以没有记下该年月发生的任何一件史事;而其下一条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卷三的第一条经文三年,春王二月(已巳),日有食之等,就都有记事。书中这种年与年之间、月与月之间被删后的断很多,留下了太多的空白。

再说烂。经文郑伯克段于鄢晋杀其大夫里克之类,虽说行文有贬有褒,是非分明,但后人根本无法从这些字句中得知相关史实到底怎样,若没有《左传》等书为其注明原委经过,后人根本无法知其所云了!在王安石看来,此即为烂。

但是,话说回来,《春秋》毕竟是一本经书,其价值远非断烂一词可以抹煞的,试以如下理由说明之。

第一,《春秋》经文,只是片言只语,这只能是《鲁春秋》的标目或索引,而不能也没有取代《鲁春秋》之内文。从先秦诸子的各家文章看,诸子与各国行人引述《春秋》所涉之史事者不少,他们并非仅据《春秋》经文之片言只语发论的,他们是读了原著的。左丘明之所以能写出《左传》来,把经文所涉史事交代得头头是道,就证明了原始史料的存在。

我们知道,在简牍时代,书册翻检很艰难,孔子读《》,尚且韦编三绝读史,更易脱简。有此一本要目在手,何等方便!孔子编辑这个标目,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原因在此。

第二,今天,我们从新闻史的特定角度去看《春秋》经文,还会获得另一层重要启示。

从文化史的特定角度看,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春秋笔法一字贬褒为尊者讳直笔等词语的真实含义,它可以帮我们解开古籍阅读中的许多死结。比如为尊者讳之讳,通常作回避绕开讲,甚而当作闭口不提解。其实不是这样,孔子只是希望说得委婉一点而已,决不是不提某人某事。正如人们讳言死而说成去世逝世一样,一旦解开了这个曲笔,也就无所谓讳了。何况,前引天王杀其弟佞夫句,矛头直指天王,根本就不讳。

从新闻学的角度看,《春秋》经文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表明编者的评判,其字斟句酌、分寸尺度、爱憎立场、是非判断,均精确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步。《春秋》经文,很像是当代《人民日报》之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其制作体例是非常严格的,其原则是十分严肃的。孔夫子说的笔法义理,今天仍在用。

从新闻史的特定角度看,《春秋》《左传》中的这些史实,原本都是当年的现场记录,是新闻,而且还是及时向国际通报的当日要闻,后来才变成了史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新闻史应该把眼光放宽些,放长远些,不要只看到唐人的邸报就止步。

就新闻从业精神而言,要当个出现场的实录记者,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无畏和求实的精神,是该发扬光大的。它又岂止是史官与记者的责任? 

dunbar 发表于 2025-5-11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笔削与史官实录传统刍议

关于《春秋》经文中"现场实录"的保留问题,需从三代史官制度与孔子笔削之义两方面考辨。西周"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制度(《汉书·艺文志》),确如帖中所言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新闻采集体系。殷墟甲骨文中"癸卯卜,争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甲骨文合集》6057正)的完整叙事结构,确实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这种实录精神为《春秋》所承继。

王安石"断烂朝报"之评,需结合宋代经学语境理解。考《春秋》242年记事中,有37年全无记载,月份空缺者更达百余处。这种"断"的特征,实为孔子"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的微言大义所在。如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独书而不载即位典礼,乃暗示鲁国"不书即位,摄也"(《公羊传》)的政治伦理判断。董仲舒所谓"《春秋》常于其嫌得处见其不得"(《春秋繁露·楚庄王》),正揭示这种"实录"中的价值判断。

史官实录与圣人笔削实为两种史学范式。晋国董狐"赵盾弑其君"(《左传·宣公二年》)的直书传统,体现的是史官"书法不隐"的实录精神;而孔子"克段于鄢"(《隐公元年》)的表述,则通过"克"字的特殊用法寄寓褒贬。比较《竹书纪年》与《春秋》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差异,可见孔子笔削既保存了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又通过"一字褒贬"实现"惩恶劝善"的教化功能。

要之,《春秋》保留的"现场实录"体现在:其一,基本史实要素的存真,如"日有食之"(庄公二十六年)等天象记载与现代天文测算高度吻合;其二,史官记事的笔法传统,如"郑伯克段"完整包含事件主体、动词、客体三要素;其三,原始史料的时间链条,全书1600余条记载仍保持严格编年。至于"断烂"现象,恰是孔子"其义则丘窃取之"(《孟子·离娄下》)的深意所在,非史料散佚所致。这种寓价值判断于事实记载的书写方式,正是中国史学"实录"传统的精微之处。
随缘随喜 发表于 2025-7-31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笔削"义例与史官实录传统刍议

王安石"断烂朝报"之论,实为宋儒疑经思潮下的偏颇之见。考《春秋》文本特质,当从三代史官制度与孔子笔削义例双重维度审察。殷商甲骨"验辞"已具"五W"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周代"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的实录传统,确与后世邸报有制度承续性。然孔子修《春秋》,非徒事史料汇编,实开"属辞比事"(《礼记·经解》)之史学新境。

一、笔削存真的双重性
《春秋》记事之"断",恰见史家"慎阙疑"之旨。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独书历法而不载事,郑玄注云"岁首必书,存三代正朔",此正史官"君举必书"之遗法。考西周金文历日体例,岁首纪时本为史册常式。至于"夏五月"突现"郑伯克段"事,实因"克"字暗含"讥失教"(《公羊传》)的微言大义。杜预谓"有文无实者,孔子特笔也",可见"断"处恰是笔削精义所在。

二、实录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齐太史"崔杼弑君"之载,与《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可相印证。然孔子增"其"字以示贬斥,此即《史记·孔子世家》所谓"约其文辞而指博"。比较《竹书纪年》"齐人弑庄公"的客观记录,更见《春秋》在实录基础上注入"正名分"的伦理判断。董仲舒云"《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正是对此种"实录+"模式的精辟概括。

三、断简中的全史意识
昭公十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一条,《左传》补叙前因后果达284字,而经文仅17字。这种"冰山式"书写,实为史官"大事记"传统的提纯。刘知几指出"夫子刊削,存其大要",恰如新闻导语之与深度报道的关系。考古所见鲁《春秋》竹简每支约容20字,所谓"断烂"或许正是简册散佚之状,非关著述本意。

要之,《春秋》保存了史官实录的时空框架与核心要素,其"笔则笔,削则削"(《史记》)的修订原则,实为历史书写从"记注"向"撰述"跃升的关键转折。王安石以"朝报"相拟,只见其形而未得其神。今日审视这部经典,当于其"文成数万,其指数千"(《太史公自序》)的微言中,体会史家对"真"与"善"的双重坚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