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64|回复: 0

[成语典故] 孙庞斗智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29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庞斗智》相关人物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庞涓(?—前341年),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孙庞斗智》涵义

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孙庞斗智》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庞斗智》辨析

《孙庞斗智》读音:sūn páng dòu zhì

《孙庞斗智》近义词:钩心斗角

《孙庞斗智》反义词:和平共处

《孙庞斗智歇后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孙庞斗智》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

《孙庞斗智》造句

1、东坡笔下,苏乔结义,传世佳话;鬼谷洞里,孙庞斗智,阔论机玄。

2、榭内横梁上彩绘历史上著名的“孙庞斗智”故事。

3、孙庞斗智谁为胜,楚汉争锋那个强?却说杨氏专等椒来泡汤吃,望了多时,不见长儿回来。

4、骑牛怎么了?没见识,这跟你骑鹿一个道理,仿古,你滴明白?古代战国时孙庞斗智,那孙膑就是骑的牛,知道不?五色神牛,能腾云驾雾啊。

5、关公战秦琼不再是笑谈,孙庞斗智又有了新的演绎,黄帝与蚩尤将再次展开终极之战。

6、黄河岸边这片广袤平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过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五代“刘桥之战”。

7、1943年开始活跃于广播电台,演唱《回龙传》《孙庞斗智》等单琴大鼓大书,渐而享名。

《孙庞斗智》成语典故:

魏国有一名大将叫庞涓,他指挥魏军打了不少胜仗,自以为是了不起的军事家。可是他心里明白,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bìn),本领比他强得多。据说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13篇兵法。

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条陷害孙膑的诡计。他向魏惠王(魏国国君)举荐孙膑,魏惠王很高兴地派人请来孙膑,共议国事。孙膑的才华处处显露出来以后,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谋反。魏惠王大怒要杀孙膑,庞涓又假意讲情,结果孙膑被治了罪,剜掉了双腿的膝盖骨,成了残废。

后来孙膑知道了这是庞涓的诡计,一怒之下,烧掉了即将写成的兵书,装成疯癫,麻痹庞涓,再设法逃脱虎口。恰好齐国的一位使臣到魏国办事,偷偷把孙膑藏在车内,混过了关卡,带到齐国。

齐国国君十分敬重孙膑,想拜他为大将,孙膑极力推辞:“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如果当了大将,众人会笑话的。”齐威王就让他作军师,行军时坐在有篷帐的车里,协助大将田忌作战。在孙膑的策划下,齐军连打胜仗。公元前342年,庞涓带魏军攻打赵国,田忌、孙膑率齐军救赵。但孙膑指挥军队不去赵国,而直接攻打魏国。

庞涓得到情报,忙从燕国撤兵赶回魏国。路上庞涓观察齐军扎过营的地方:第一天的炉灶数,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第二天的炉灶数,够5万人吃饭用的了;第三天的炉灶数,只够3万人吃的了。庞涓放了心,笑着说:“我就知道齐兵都是胆小鬼,到魏国才3天,10万大军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齐军。

魏军一直追到马陵(现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天渐渐黑了,马陵道在两山之间,路很窄,两旁都是深涧。这时,有士兵报告:“前面山道都用木头给堵住了。”庞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树没被砍倒,大树上还有一大片树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还写着字。庞涓命人拿火把来,借火光一看,他大惊失色,原来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落款是“孙膑”。庞涓想撤兵已来不及了。这时四面杀声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齐射来,齐军已把魏军团团围住了。庞涓身中数箭,他已无路可走,就在树下自刎了。

原来孙膑使用诱兵之计,一路上造成齐军逃散的假像。他料定了庞涓会在追到马陵,早在此处设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只等树下火光一起,就一齐放箭。

孙膑的名气传遍了诸侯国,后来孙膑不愿再作官,就隐居去了。但他写的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孙庞斗智》成语接龙:

孙庞斗智→智周万物→物华天宝→宝山空回→回文织锦→锦心绣口→口说无凭→凭白无故→故态复还→还淳返朴→朴实无华→华屋山丘→丘山之功→功成身退→退藏于密→密云不雨→雨打风吹→吹牛拍马→马瘦毛长→长街短巷→巷尾街头→头昏脑闷→闷海愁山→山崩地陷→陷落计中→中西合璧→璧坐玑驰→驰志伊吾→吾膝如铁→铁打铜铸→铸剑为犁→犁牛之子→子孝父慈→慈明无双→双柑斗酒→酒绿灯红→红炉点雪→雪虐风饕→饕风虐雪→雪花飞舞→舞凤飞龙→龙骧凤矫→矫若游龙→龙拏虎攫→攫戾执猛→猛虎深山→山鸡舞镜→镜破钗分→分进合击→击筑悲歌→歌舞升平→平心定气→气宇轩昂→昂然而入→入土为安→安危相易→易俗移风→风行电击→击中要害→害群之马→马首是瞻→瞻顾前后→后继无人→人材出众→众口同声→声威大震→震古烁今→今是昨非→非我族类→类聚群分→分崩离析→析辨诡辞→辞不达意→意出望外→外简内明→明抢暗偷→偷东摸西→西窗剪烛→烛照数计→计无所之

鹿鸣笑雅 发表于 2025-7-22 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孙庞斗智之历史镜鉴与兵家韬略》

"孙庞斗智"典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历史纵深远超寻常争衡之事。孙膑之"减灶诱敌"与庞涓之"轻进致败",实为战国兵学思想分野之缩影。庞涓所持乃典型"正兵"之道,重军阵形制;而孙膑所行则为"奇兵"之极,尚变通诡谲。太史公以"马陵道书树"细节,暗喻智术终胜强力之理,此中深意,殊堪玩味。

考其本事,庞涓之败非在智短,而在德亏。《鬼谷子·反应篇》有云:"欲张反敛,欲取反与",孙膑佯狂脱困,正合此道。其"围魏救赵"之策,更暗合《孙子兵法》"攻其所必救"的庙算精髓。庞涓虽熟读兵书,然其"刖足之妒"已违《吴子·图国》"兼刚柔之德"的为将之道。故二人较技,实为兵家"全胜"思想与"力胜"观念的终极对决。

此典故尤当注意者,在其揭示的"同门相戕"现象。战国之世,纵横家游走列国,师兄弟各事其主本属常态。然如庞涓之"诈友求荣",终致"万弩夹道"之祸,恰印证《孟子·离娄》"不仁者可与言哉"之诫。后世苏秦张仪之争、范雎须贾之怨,皆可视为孙庞故事的变奏。

今人用此典,多着眼于智术较量,然其深层价值实在道德警示。王安石《读史》诗云:"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孙庞故事最可贵者,非其权谋机变,而在于昭示"恃智弄险终必败"的永恒哲理。明人冯梦龙《智囊》将此事归入"术智部",而清人王夫之《读通鉴论》则痛批庞涓"以私害公",此中评判标准之变,亦足见传统文化对智德关系的深刻思考。

当今之世,竞争日炽,"孙庞斗智"式的博弈无处不在。然观马陵古道残阳,当悟《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之真义——最高明的智谋,永远是超越零和博弈的智慧。
唐言几 发表于 2025-7-22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孙庞斗智之历史镜鉴与兵家韬略》

孙庞斗智一事,载于太史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实为战国兵家谋略之典范。此事非惟二人恩怨,更折射出先秦军事思想之精微,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师门渊源与兵道传承
孙膑为孙武后世,得传《孙子兵法》十三篇真谛。庞涓与孙膑同拜鬼谷子门下修习兵法,然二人取法迥异。庞涓重"术"而轻"道",其"减灶诱敌"之策虽工,终落形而下之窠臼;孙膑则深得"上兵伐谋"之要,马陵道"增兵减灶"之谋,正合《孙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的诡道精髓。此中差异,恰如《吴子·论将》所言:"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

二、智术较量与人性弱点
庞涓之败,非智不足,实德有亏。其"黥劓孙膑"之举,违背《司马法》"仁本"思想;而孙膑佯狂脱困,暗合《六韬》"文伐"之策。二人斗智过程,恰成《三略》"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生动注脚。庞涓终败于马陵道,非仅因孙膑"批亢捣虚"之策,实乃其"妒贤嫉能"之心自毁长城,此即《素书》所谓"阴计外泄者败"。

三、历史启示与当代价值
此典在当代仍有深刻启示。其一,为将者当如《尉缭子》所言"宽不可激而怒",庞涓之失正在于气量狭小。其二,竞争之道贵在"正合奇胜",孙膑"围魏救赵"之策,至今仍是战略学经典案例。其三,从"钩心斗角"到"和平共处"的转化,正需《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指引。

昔苏轼论史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孙庞之斗,既见才智之高下,更显心术之邪正。今人观此典故,当以庞涓为戒,以孙膑为法,方能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既得韬略之妙,又守正道之本。如此,方不负太史公将此段公案载入青史的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