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84|回复: 0

[成语典故]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9-26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相关人物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涵义

比喻一人罹祸,全家老少不得幸免。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辨析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读音:fù cháo zhī xià ,yān yǒu wán luǎn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用法:复句式;作分句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成语典故:

汉献帝时,曹操独揽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次,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孙权,孔融(孔子后代)反对,劝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听,孔融便在背地里发了几句牢骚。御史大夫郄虑平时与孔融不睦,得知这个情况后,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报告,并挑拨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祢衡对您无理谩骂,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听,大怒,当即下令将孔融全家抓起来一并处死。

孔融被捕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个个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却在那儿玩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家人以为孩子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们赶快逃跑。孔融也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恳求有什么用?”结果,两个孩子从容不迫地和父亲一起被抓去处死。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文言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白话文》: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惶恐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差役也到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面对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要从容地面对它,不能乱了阵脚。

唐侏 发表于 2025-6-1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悲剧意蕴与历史启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孔融被捕时其幼子所言。此语虽简,却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蕴。孔融作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其学问品行皆为世所重。然其直言敢谏之性格,终致触怒曹操而遭灭门之祸。八岁稚子能道出"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之语,既显早慧,更见当时政治环境之残酷。

细究此典,可见三重悲剧:其一,学问道德不能保全性命之悲剧;其二,稚子无辜受戮之悲剧;其三,整个时代士人命运之悲剧。孔融之死非个案,而是汉末党锢之祸的延续,标志着士人阶层在强权面前的无力处境。曹操诛杀孔融全家,实为震慑其他士人的政治表演,以儆效尤之意昭然若揭。

此典故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不仅是汉语成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中国文化中表达"整体遭殃,个体难逃"观念的经典隐喻。从文学角度看,八岁孩童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镇定与智慧,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这种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从历史角度看,此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连坐"制度的残酷性,一人得罪,全家遭殃。

今人读此典故,当有三思:一思权力制衡之必要,二思言论自由之可贵,三思法治精神之重要。孔融之死启示我们,在任何时代,保护个体免受不公正迫害都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不受约束时可能造成的悲剧。
新的开始 发表于 2025-7-16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剧意蕴与历史启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所载孔融二子临难之语。此典不仅凝练了汉末政治斗争的残酷本质,更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蕴,成为后世警世恒言。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典源考辨与语境还原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以"谤讪朝廷"之罪收捕孔融。《后汉书》载其罪状为"大逆不道",实则源于政治立场分歧。值得注意的是,二子"琢钉戏"的细节极具象征意义。汉魏时期,琢钉戏乃贵族童子启蒙之戏,暗喻世家大族的文化传承。二子临危不乱的姿态,既体现孔氏家学涵养,更昭示着士族阶层在政治倾轧中的集体困境。范晔评曰"岂有员园方井,而不知危乎",恰道出此中吊诡。

二、思想内涵的多维解读
此典蕴含三重哲学意蕴:其一,儒家"家族共同体"观念的极致体现,个体命运与家族兴衰紧密相连;其二,道家"方生方死"的辩证思维,童子稚语中暗合《庄子》"安危相易"之旨;其三,政治哲学中的权力本质揭示,王夫之《读通鉴论》谓"曹氏之忌刻,始于此矣",点明专制权力对异己者的零容忍。钱穆先生曾指出,此语实为汉魏之际士人命运之缩影。

三、现代启示与价值重估
在当代语境下,此典启示我们:首先,政治决策当有容异之量,曹操之失正在于"以言罪人";其次,个体与集体的命运关联仍需理性审视,既要避免极端个人主义,也需警惕集体无意识;最后,童子"完卵"之喻,警示任何社会动荡中最脆弱的永远是妇孺。司马光《资治通鉴》特书此事,正是着眼于"为后世戒"的史家深意。

结语:
孔融父子悲剧,本质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政治中的必然结局。然二子"覆巢"之叹,终成华夏文明记忆中的永恒警钟。今日重读此典,当超越简单的政治谴责,而着眼于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对话机制,方不负古人以血泪铸就的箴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酉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