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0|回复: 0

[成语典故] 得心应手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9-25 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得心应手》相关人物

师文(生卒时间不详),我国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杰出音乐大师,曾从师于鲁国乐官师襄。他是郑国宫廷音乐乐师的优秀代表人物。

《得心应手》涵义

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得心应手》出处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得心应手》辨析

《得心应手》读音:dé xīn yìng shǒu

《得心应手》近义词:驾轻就熟、八面见光、轻而易举、左右逢源、心手相应、随心所欲、无往不利、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得心应手》反义词:力不从心、进退两难、不文不武、捉襟见肘

《得心应手歇后语》:鲁班手里调大斧

《得心应手》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得心应手》造句

1、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

2、这道题很简单,小明做起来真是得心应手

3、张师傅做盆景又快又好,真是官止神行,得心应手

4、这位老作家运用语言的功夫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5、老王动笔不行,干木工活却得心应手

6、这两项工具用来得心应手,在多种情况下,尤其是当读其他人的代码或试图澄清自己的时候。

7、爷爷用原子笔写字不顺手,用毛笔反倒显得得心应手

8、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9、没想到他连这么难的动作,都能得心应手的完成。

10、在现实生活中你练习的越多,你用起来就会越得心应手

《得心应手》成语典故: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

师文学了三年,柱指钧弦,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说:“你可以回家去了。”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由于内心找不到音乐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找一找音乐的感受。”

过了不久,师文回来见师襄。师襄说:“你的琴炼得如何?”师文告诉他:“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

当春天时叩击商弦弹南吕调,凉风突起,草木都结出了果实。秋天时叩击角弦弹夹钟调,和风徐徐地吹起,花草树木都开花发芽了。夏天时叩击羽弦弹黄钟调,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结冰了。冬天时叩击征弦弹蕤宾调,阳光变得炽热,厚厚的冰块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将终时,则以宫弦为主与其它四弦一并奏起,这时吹来了和丽的风,天空中漂着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师襄抚心高蹈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即使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挟琴执管向你学琴了。”

《得心应手》成语接龙:

得心应手→手无寸刃→刃迎缕解→解衣卸甲→甲冠天下→下乔迁谷→谷父蚕母→母以子贵→贵在知心→心如金石→石心木肠→肠肥脑满→满座风生→生死醉梦→梦寐以求→求全之毁→毁风败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帚自珍→珍馐美馔→馔玉炊金→金𫛛擘海→海枯见底→底死谩生→生灵涂地→地丑力敌→敌国通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冤摘伏→伏地圣人→人浮于食→食言而肥→肥遁鸣高→高冠博带→带牛佩犊→犊牧采薪→薪尽火传→传宗接代→代越庖俎→俎樽折冲→冲云破雾→雾里看花→花颜月貌→貌如其心→心胆俱裂→裂裳裹膝→膝行匍伏→伏虎降龙→龙翔凤舞→舞爪张牙→牙白口清→清浑皂白→白黑分明→明如指掌→掌上观文→文无加点→点头之交→交能易作→作壁上观→观风察俗→俗下文字→字顺文从→从谏如流→流天澈地→地北天南→南风不竞→竞今疏古→古琴价高→高自标树→树大根深→深图远算→算无遗策→策无遗算→算尽锱铢→铢积丝累→累教不改→改柯易节→节哀顺变

 
旭日东昇 发表于 2025-5-17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得心应手"的艺道境界与师文琴心》

"得之于手而应于心"一语,出自《庄子·天道》篇,此八字实为华夏艺术哲学之精髓。师文习琴的典故,恰为此境界作出完美诠释。其三年不成的困顿,非技之不足,实乃心未与道合。待其"心有所属",遂能令四时倒转、草木应律,此即"得心应手"之真谛。

考"得心应手"之要义,当分三境:其下者,手熟而已;其中者,心手相谐;其上者,心物两忘。师文初学琴时,拘泥于"柱指钧弦",此即《礼记·乐记》所谓"知声而不知音";后能"官知止而神欲行",方达《溪山琴况》所言"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化境。

细究庄周原文"不徐不疾"四字,实含阴阳相济之理。徐者,阴也;疾者,阳也。师文奏琴能令"凉风突起""和风徐吹",正是把握了艺术创造的节奏奥秘。此中玄机,与《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说遥相呼应,皆强调艺术创作需契合自然律动。

今人用此成语,多止步于技艺娴熟之表层。然观历代琴谱《神奇秘谱》《五知斋琴谱》等,皆以"心法"为首要。明代徐上瀛《溪山琴况》二十四况,首揭"和"字,终以"远"字,其间的"静""清""古""澹"诸境,无不需要心灵的参悟。此即师文所谓"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的深层意蕴。

返观当代,技术主义盛行,"得手"者众,"得心"者寡。然真正的大师,如《庄子》庖丁解牛,必经历"所见无非牛者"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升华。师文弃琴长叹的顿悟时刻,恰是艺术突破的关键节点,这种由技入道的转变,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精髓所在。

要之,"得心应手"非止于操作熟练,实为心物交融的审美境界。它要求创作者既要有师文"三年不成"的执着,更需"官止神行"的悟性。在这个意义上,成语背后的哲学深度,仍值得当代艺术实践者深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