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3|回复: 1

[成语典故] 天真烂漫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9-24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真烂漫》相关人物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天真烂漫》涵义

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

《天真烂漫》出处

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天真烂漫》辨析

《天真烂漫》读音:tiān zhēn làn màn

《天真烂漫》近义词:顺其自然、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天真烂缦

《天真烂漫》反义词:矫揉造作、老成持重

《天真烂漫歇后语》:三岁小孩

《天真烂漫》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天真烂漫》造句

1、我,曾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性格却如此孤僻,也许是喜欢安静吧,静静地承受一些事,不愿与人分享。

2、她今年3岁,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3、整天和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一起,他的心也年轻了许多。

4、小姑娘天真烂漫,胸无城府,可以做个知心朋友。

5、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娃娃,在高空中云集,嬉戏而下,咿咿呀呀,欢蹦乱跳地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

6、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到一个腼腆害羞的姑娘,她现在已长成一个姿容出众的女子。

7、花儿争奇斗艳的盛开着,散发出淡雅的芳香,就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嬉戏打闹。

8、我的鼓舞者,像个真正的魔鬼,教我去骗这个天真烂漫的小孩。

9、人只有在孩童时代,才过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生活。

10、妹妹是个天真烂漫的女孩。

《天真烂漫》成语典故:

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肖”是赵的偏旁。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所寺庙里。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天真烂漫》成语接龙:

天真烂漫→漫地漫天→天覆地载→载一抱素→素未谋面→面谩腹诽→诽谤之木→木落归本→本末倒置→置之脑后→后悔不及→及宾有鱼→鱼游釜内→内助之贤→贤贤易色→色衰爱弛→弛声走誉→誉满天下→下逐客令→令不虚行→行尸走肉→肉眼愚眉→眉舒目展→展脚伸腰→腰金衣紫→紫绶金章→章句小儒→儒雅风流→流离琐尾→尾大不掉→掉臂不顾→顾虑重重→重义轻生→生众食寡→寡二少双→双喜临门→门闾之望→望岫息心→心腹之病→病狂丧心→心如止水→水菜不交→交头接耳→耳提面训→训练有素→素口骂人→人弃我取→取乱侮亡→亡国破家→家贼难防→防不胜防→防心摄行→行古志今→今昔之感→感激不尽→尽力而为→为民请命→命在旦夕→夕惕朝干→乾乾翼翼→翼翼飞鸾→鸾孤凤只→只争朝夕→夕惕朝干→干名采誉→誉不绝口→口碑载道→道不拾遗→遗风馀象→象齿焚身→身不由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伛影曲→曲突移薪→薪桂米珠→珠沉玉陨→陨雹飞霜→霜露之思→思前想后

 
崔泓 发表于 2025-6-6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天真烂漫"的审美意蕴与人格境界》

"天真烂漫"一词,初见于宋末龚开《高马小儿图》题跋,其"马方三齿儿未冠"的稚子形象,恰合庄子所谓"能婴儿乎"的哲学命题。此语不仅状童稚之态,更深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本真状态的追求。

一、词源考据与美学内涵
龚开以"楚楚衣裳无不宜"衬"天真烂漫"之态,实暗合《文心雕龙》"自然之道"的审美理想。宋人尚"理趣",而此词独标"不事雕琢"之美,与苏轼"平淡乃绚烂之极"的艺境相通。郑思肖易名"所南"的典故,更将这种天真升华为文化坚守——其"本穴世界"的隐喻("本"拆为"大十","十"入"穴"成"宋"),恰是以赤子之心存故国之思。

二、儒道互补的精神底色
儒家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为德性境界,道家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为自然之道。郑思肖的"忆翁"之号,正是儒者忠贞与道家真朴的合一:南向而坐的仪式感,既是对《礼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的恪守,亦是对《周易》"向明而治"的实践。这种"天真",绝非懵懂无知,而是历经沧桑后的精神返乡。

三、当代语境的价值重构
在现代社会"早熟化"的语境中,"天真烂漫"常被误读为幼稚。实则王阳明《传习录》早有辨正:"童心即真心",失去此种本性,则"言语不由衷,行事无根柢"。观郑思肖画兰露根的隐喻("土为番人夺去"),可知"烂漫"实为文化根性的外显。当代教育强调"保护童心",正是对这种人格本源的守护。

结语
"天真烂漫"四字,上承《诗经》"巧笑倩兮"的天然之美,下启李贽"童心说"的启蒙精神。郑思肖以遗民之身存童真之心,恰印证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读此词者,当知"烂漫"非仅儿童之态,更是士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生命气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