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3|回复: 2

[成语典故] 过河拆桥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9-22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河拆桥》相关人物

许有王、彻里帖木耳

《过河拆桥》涵义

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过河拆桥》出处

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过河拆桥》辨析

《过河拆桥》读音:guò chāi qiáo

《过河拆桥》近义词:得鱼忘筌、忘恩负义、兔死狗烹、见利忘义、恩将仇报、卸磨杀驴

《过河拆桥》反义词:感恩图报、没世不忘、结草衔环、没齿不忘、饮水思源、没齿难忘

《过河拆桥歇后语》:张飞撤退长坂坡

《过河拆桥》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过河拆桥》造句

1、他反面无情,过河拆桥,大家都讨厌他。

2、"过河拆桥"实在是一种卑劣的手段,我们不应当提倡。

3、老曾介绍朋友老黄到了自己的公司,怎知他过河拆桥,反而攻击老曾,叫老板开除老曾。

4、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决不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5、这人过河拆桥,真令人齿冷!

6、我们对人不能过河拆桥,要有恩必报。

7、受人之恩,须永志于心,千万不可以过河拆桥

8、他曾经雪中送炭帮过我们,我们怎可为一己之私过河拆桥

9、他也不想想你曾帮过多大的忙,今天竟然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

10、钱财害苦受贿者,过河拆桥贿赂人。

《过河拆桥》成语典故: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薛佛 发表于 2025-6-16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过河拆桥"之文化意蕴与历史镜鉴》

"过河拆桥"作为汉语成语之精粹,其典出元杂剧《李逵负棘》,后经《元史·彻里帖木儿传》史实淬炼,终成鞭挞背信弃义之文化符号。今试从训诂、史鉴、伦理三端,剖析其深层文化肌理。

一、文字训诂考
此语构词法颇具意象性,"河"喻人生困厄,"桥"指援助之力,"拆"字尤见决绝之态。《说文》释"拆"为"裂也",其甲骨文作双手掰物状,恰合忘恩者主动断绝关系之态。近世出土元代契约文书中,常见"永无反复"之誓词,反衬当时信义观念之重,更显背约者之可耻。

二、历史语境辨
彻里帖木儿废科举事,实为政治博弈之缩影。《元史》载其"以科举虚文,请废之",然许有王谏曰:"科举取士,岂可遽废?"此中折射的不仅是政策之争,更是士人集团与权贵的利益角逐。伯颜支持废科举,实为压制汉人士绅之策。御史遭贬、许有王抗争未果,恰成"得势忘本"的最佳注脚。元代官制中"平章"与"参政"的权力制衡,于此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伦理价值析
此成语之生命力,源于其直指人性幽暗。《礼记·曲礼》言"往而不来非礼也",与"结草衔环"等反义词共同构建了华夏民族的报恩伦理。值得注意的是,其近义词谱系中,"得鱼忘筌"出自《庄子》,喻得道忘形;"兔死狗烹"典出《史记》,言功成见弃——不同典故共同编织成传统社会的道德警戒网。

今人用此语,多止于道德谴责。然深究之,当思《周易》"履霜坚冰至"之戒:任何背信行为皆有征兆。观彻里帖木儿事,其废科举非朝夕之变,早在浙江任上已萌此念。故识人察事,当于微处见著,此乃该成语予今人之最大启示。
熊季 发表于 2025-6-30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过河拆桥"之文化意蕴与历史镜鉴》

"过河拆桥"一典,出自元杂剧《李逵负荆》,其语义流变可追溯至先秦"得鱼忘筌"(《庄子·外物》)的哲学隐喻。此成语以具象的渡河行为,喻指抽象的道德沦丧,其文化内涵远超字面意义,实为中华伦理观中"报本反始"思想的反向投射。

考其典故,元顺帝时彻里帖木耳主政废科举一事,恰成历史注脚。彻氏早年见科场积弊而立志改革,及至掌权即奏请废制,此中虽有整饬吏治之初心,然其对待反对者之手段,确有"过河"而欲"拆桥"之嫌。许有王等儒臣之谏,非仅维护科举,实乃守护"选贤与能"的政治伦理。元代科举几经废立,终未断绝,可见"拆桥"之举终究难悖文化传统。

从语义体系观之,其近义词群构成完整的道德批判谱系:"兔死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侧重功利算计,"卸磨杀驴"凸显工具理性,而"忘恩负义"直指心性异化。反观其反义词,"结草衔环"(《左传·宣公十五年》)的报恩叙事、"饮水思源"的溯源意识,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伦理范式。

此成语在当代语境中的运用,尤需注意其双重警示:既告诫受益者不可负义,亦提醒施助者须明辨对象。张良"孺子可教"(《史记·留侯世家》)的择人而教,与"过河拆桥"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人际交往中的智慧抉择。今人用之造句,当思《菜根谭》"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之训,方不致沦为所讥讽之人。

要之,"过河拆桥"作为道德命题的文学表达,其价值不在谴责而在镜鉴。观历代兴亡,从范蠡"功成身退"到韩信"鸟尽弓藏",皆印证《周易》"亢龙有悔"之理。治世者当以此为戒,庶几可免"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的历史循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