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61|回复: 0

[成语典故] 心灰意冷

[复制链接]
+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9-22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灰意冷》相关人物

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其原型为唐玄奘。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角色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 “美猴王”。

《心灰意冷》涵义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形容失望至极,失去了进取之心。

《心灰意冷》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

《心灰意冷》辨析

《心灰意冷》读音:xīn huī yì lěng

《心灰意冷》近义词:意气消沉、万念俱灰

《心灰意冷》反义词:雄心勃勃

《心灰意冷》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心灰意冷》造句

1、他对什么事都心灰意冷,得过且过地度日。

2、他失败后,一度心灰意冷,不能自拔。

3、这次考试失败已让小明对学习心灰意冷了。

4、一个人在心灰意冷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得积极起来。

5、长期的心灰意冷以及习惯的烦恼,足以使人贫病枯萎。

6、他隐居九华山并非寻求入仕的终南捷径,而是心灰意冷之后的决断。

7、老篮制造心灰意冷地往家走。

8、在我暮年时,我还想最后有一次心灰意冷的尝试。我选择只是改变我的家庭,离我最近的人,还是一样,他们谁都没变。

9、人们目前有心灰意冷是千真万确的,但这表明南非失败了吗?

10、我们不要因为某一科没考好而心灰意冷

《心灰意冷》成语典故:

在去西天取经途中,唐僧不识妖怪红孩儿变化,不听孙悟空再三劝阻,非要搭救。红孩儿乘机使神通压住孙悟空,弄起一阵旋风,走石扬沙,摄了唐僧,去得无踪无影。等行者甩去重负,风已经停了。只见白龙马战兢兢嘶叫,行李丢在路下,八戒伏在崖下呻吟,沙僧蹲在坡前叫唤。行者忙上前扯住二人问道:“师父呢?”八戒说:“好大的风,我们各自掩面低头,师父也伏在马上吧。”行者说:“兄弟们,我们自此散了吧!”

八戒说:“正是,趁早散了!想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到得了!”沙僧吃惊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们因为前生有罪,蒙观音菩萨劝化,皈依佛门,保护唐僧上西方取经,将功折罪。千辛万苦到此,今天半途而废,岂不是违了菩萨的好意,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行者说:“兄弟说的也是,我火眼金睛,奈何师父不听我的,故我有些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八戒,你说说看?”八戒说:“我刚才失口乱说了几句,其实也不该散。”行者喜道:“兄弟们,还要来结同心,收拾行李马匹,上山找那妖怪,搭救师父去。”

《心灰意冷》成语接龙:

心灰意冷→冷暖自知→知名当世→世道人情→情不可却→却老还童→童牛角马→马耳东风→风平波息→息怒停瞋→瞋目张胆→胆丧魂惊→惊喜交集→集萤映雪→雪操冰心→心腹之忧→忧国忘家→家破人亡→亡国之器→器满则覆→覆酱烧薪→薪尽火传→传龟袭紫→紫气东来→来者居上→上下其手→手无寸铁→铁中铮铮→铮铮铁汉→汉官威仪→仪表不凡→凡胎浊体→体规画圆→圆凿方枘→枘圆凿方→方以类聚→聚精凝神→神功圣化→化腐成奇→奇文共赏→赏劳罚罪→罪恶滔天→天下为笼→笼络人心→心旌摇摇→摇尾求食→食箪浆壶→壶天日月→月下老人→人我是非→非分之念→念念有词→词穷理绝→绝无仅有→有目共见→见兔放鹰→鹰犬塞途→途遥日暮→暮想朝思→思睿观通→通变达权→权衡利弊→弊帚自珍→珍禽异兽→兽心人面→面引廷争→争名夺利→利不亏义→义正词严→严家饿隶→隶首之学→学如登山→山水相连→连三接四→四冲八达→达权知变→变容改俗→俗下文字→字顺文从→从恶是崩

南丘 发表于 2025-7-18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心灰意冷"之精神困局与超越之道》

"心灰意冷"一词,典出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其精神内核实为儒家所谓"穷而不忧"之反面。唐僧师徒西行途中屡遭魔障,孙悟空因师父执迷不悟而生退意,此情境恰为解读此成语提供了经典范本。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语义流变考
此语本作"意懒心灰",明代已见用例。《西游记》中悟空所言"意懒心灰",实承宋元俗语传统。考《朱子语类》有"志气消铄"之说,陆九渊亦言"心志堕颓",皆与此义相通。然佛典《大智度论》称"心若死灰",道家《庄子》云"形如槁木",与此又有微殊——释道之说重在超脱,而"心灰意冷"则暗含未达彼岸之憾。

二、人格类型辨
唐僧之疑与悟空之怒,恰成鲜明对照。玄奘原型本为"诚重劳轻"的求法高僧(见《大唐西域记》),小说中却屡现凡愚相。悟空"心灰"时的散伙宣言,恰暴露其虽具神通却未臻佛性的局限。此中深意,可比拟《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之境,然孟子主张"生于忧患",吴承恩却写出行者终复斗志的转折,暗合阳明心学"在事上磨练"之旨。

三、当代启示录
观今人用此成语,多指学业挫折、事业困顿。然细究之,现代性困境与西游寓言实有共通:当目标(真经/成功)被异化为执念,过程(八十一难/奋斗)便易沦为煎熬。王弼注《易》有言:"穷神知化,非天下之至精不能与于此。"真正的超越,当如沙僧所言"将功折罪",在承认局限中保持前行勇气。

结语:
"心灰意冷"作为精神现象,既需《荀子·劝学》"锲而不舍"的坚持,更需《周易》"穷则变"的智慧。西游团队最终重拾行囊,恰启示我们:心灰不必终冷,意懒犹可再热。此中辩证,正是中华文化应对逆境的生命智慧。
熊委 发表于 2025-7-22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心灰意冷"之精神困局与超越之道》

"心灰意冷"一词,典出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其精神内核实为儒释道三家共同关注的生命困境。唐僧师徒西行途中遭遇红孩儿之难,孙悟空因师父执迷不悟而萌生退意,此情境恰似《周易·困卦》所云:"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取经团队面临的精神危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穷则变,变则通"的典型写照。

考其字义,"心灰"喻指生命热情如死灰寂灭,《庄子·齐物论》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即此境况;"意冷"则暗合禅宗"枯木寒岩"之境。然细究《西游记》原文,孙悟空言散伙实为激将之法,此中深意与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之说遥相呼应。取经团队最终重整旗鼓,正印证了王阳明"在事上磨炼"的心学要义。

此成语之现代意义尤值深思。当代人遭遇挫折时易陷于"心灰意冷",实因缺乏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修养。观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旷达,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智慧,皆为破解此困局的良方。佛家云"烦恼即菩提",恰说明消极情绪实为觉悟之契机。

治此心疾,当循三法:其一效法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其二参悟道家"祸兮福所倚"的辩证思维;其三修习佛家"转识成智"的观照功夫。唐僧师徒历九九八十一难终得真经,正是对"心灰意冷"最有力的超越示范。今人若能以传统文化涵养心性,自可如《菜根谭》所言:"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酉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