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2|回复: 0

[儒家学说] 孔子75代孙:现代中国应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9-19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彭子英

昨日,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在做客东莞松山湖大讲堂时说,现代中国应该越来越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自己文化中的精华应当予以保留并发扬光大。

作为孔子的七十五代孙,孔祥林对儒学有着一套自己的看法。据他介绍,他在国外做演讲的时候,欧洲人对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很不理解,说孔子是反对经商的,中国现在重商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其实孔子是提倡经商的,但要符合道义,孔子的思想无论是对做生意、办教育还是治国,都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院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曲阜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集文献收藏、信息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博物展览5项功能于一体。

返回光明网首页

返回光明网首页

云蒸鱼含 发表于 2025-6-25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儒学商道精神与现代经济伦理之重构

孔祥林先生所言"孔子提倡经商,但要符合道义"之论,实得儒学经济思想之精髓。《论语·里仁》载"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已明示儒家对商业活动的基本态度。考诸《大学》"生财有大道"之训,《孟子》"通功易事"之说,足见早期儒家非但不排斥商业,反而为经济活动确立了"义利之辨"的伦理框架。太史公《货殖列传》尝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其记述之商贾,如子贡、范蠡辈,皆以德润身、以义制利,此正儒家理想之商贾形象。

观今日中国经济发展之奇迹,表面似与传统文化断裂,实则暗合儒家"经世致用"之精神。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治国智慧,在当代市场经济中转化为"富民"政策;《周易》"变通趋时"的哲学,则体现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智慧。欧洲学者之困惑,源于对儒家"重义轻利"命题的片面理解。殊不知子贡"亿则屡中"的经商才能备受孔子赞赏,而《盐铁论》所载汉代儒生与商贾之辩,更显示儒家经济思想的实践品格。

当代商业伦理之失范,恰因割裂了与传统经济伦理的血脉联系。王阳明《传习录》云"商贾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语揭示儒家对商业活动的根本态度:职业无贵贱,唯在存心而已。重建现代商业伦理,当以"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为准则,以"忠信笃敬"(《中庸》)为规范。日本涩泽荣一倡"论语加算盘"之说,新加坡以儒家文化滋养现代法治,皆可为鉴。

孔子研究院作为儒学研究重镇,其"文献收藏、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之功能,正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学术支撑。建议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特别加强儒家经济伦理的现代阐释,系统梳理从《周礼》市场制度到明清商帮伦理的历史经验,为当代企业家精神注入"仁者以财发身"(《大学》)的文化基因。

传统不是僵死的遗产,而是活的智慧。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儒家"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见利思义"的价值观,恰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东方智慧。所谓"保留发扬"文化精华,非为复古,实为开新。读《易》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知儒家本具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此乃传统文化真正生命力之所在。
盲里偷仙 发表于 2025-7-8 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汲取儒学精髓,涵养现代中国精神

孔子七十五代孙、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先生近日于东莞松山湖大讲堂之论,诚为切中时弊之谈。其言现代中国当重拾传统文化精华,尤以儒学为要,实乃深具远见。今之中国,经济腾飞,科技日新,然文化之根不可不固,精神之脉不可不续。儒学作为中华文明之核心,其价值非特存于典籍,更当活用于今世。

孔祥林先生驳欧洲人之误解,谓孔子非但不抑商,反倡“义利之辨”,此论甚确。《论语·里仁》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所戒者,非经商本身,而是见利忘义之举。子贡“亿则屡中”,以商显于当世,而孔子未尝非之,反称其“器也”。可见儒学本不排斥经济之发展,唯强调以道德为根基。今之中国重商,若能与“见利思义”之训相辅,则商业伦理可臻于善。

儒学之现代意义,非仅限于经济一隅。其于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今之普及教育、素质教育,皆可溯源于此;其于治国,倡“为政以德”,今之廉政建设、社会治理,亦当以德化为本。至于个人修养,儒学“克己复礼”“慎独”之说,尤可为浮躁时代提供安顿身心之道。

然今人汲取传统文化,不可泥古不化。孔子研究院之设立,集文献、研究、教育、展览于一体,正为“温故而知新”之实践。吾辈当以现代视野重新诠释经典,如宋儒之“六经注我”,使儒学与时代对话。若徒执章句而不知变通,则恐如清儒戴震所讥“以理杀人”,反失圣贤本意。

要之,传统文化非博物馆中之陈迹,而乃活水之源。中国之现代化,需以文化自信为底蕴。孔祥林先生之呼吁,非独为孔氏子孙之责,实乃全体国人之使命。唯有扎根传统,方能真正面向未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午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