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5|回复: 0

[成语典故] 中流砥柱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1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流砥柱》相关人物

老艄公

《中流砥柱》涵义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中流砥柱》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中流砥柱》辨析

《中流砥柱》读音:zhōng liú dǐ zhù

《中流砥柱》近义词:国家栋梁、砥柱中流、擎天柱石、随波逐流

《中流砥柱歇后语》:三门峡的石峰

《中流砥柱》用法:偏正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中流砥柱》造句

1、这让一切都变得简单了起来,小罗是巴西国奥队里的中流砥柱

2、博达公司拥有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博达公司的中流砥柱

3、过去荣膺此奖项的校友,大多是南大各校友会的中流砥柱

4、尼洋河,奔涌不息的雪山之水滑过车窗,刻有中流砥柱四个红色大字的河中巨石滑过车窗。

5、这套招式静如中流砥柱,壁立千仞,万古长青;动如青龙飞升,白虎笑傲,沧海横流……叶君临徜徉在这七彩小人的招式中,流连忘返。

6、中流砥柱,力挽狂澜,具天才,立大业,拯斯民于衽席,奠国运如磐石,非大英雄无以任之。

7、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中流砥柱

8、正因为沧海横流,才需要中流砥柱,我们应该立志做个强者。

9、在面临诱惑的漩涡时,自制力就是你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成语典故:

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

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

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称之为“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

《中流砥柱》成语接龙:

中流砥柱→柱天踏地→地上天宫→宫邻金虎→虎头蛇尾→尾生抱柱→柱小倾大→大才榱盘→盘木朽株→株连蔓引→引经据典→典妻鬻子→子曰诗云→云屯席卷→卷旗息鼓→鼓唇弄舌→舌尖口快→快人快性→性命关天→天寒地冻→冻浦鱼惊→惊采绝艳→艳如桃李→李白斗酒→酒绿灯红→红紫乱朱→朱颜鹤发→发隐擿伏→伏低做小→小往大来→来处不易→易于拾遗→遗落世事→事齐事楚→楚馆秦楼→楼船箫鼓→鼓衰力尽→尽如人意→意前笔后→后继有人→人来客往→往古来今→今来古往→往蹇来连→连更晓夜→夜以继昼→昼夜兼程→程门飞雪→雪案萤窗→窗间过马→马耳东风→风起云布→布衣蔬食→食不糊口→口口相传→传宗接代→代人受过→过市招摇→摇头麰尾→尾大难掉→掉以轻心→心活面软→软硬兼施→施绯拖绿→绿鬓红颜→颜丹鬓绿→绿草如茵→茵席之臣→臣门如市→市井之徒→徒有其名→名卿巨公→公而忘私→私淑弟子→子子孙孙→孙庞斗智→智小谋大→大明法度→度长絜大→大相径庭

火焰之歌 发表于 2025-6-30 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流砥柱"的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

"中流砥柱"一词,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其字面意象取自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深层意蕴则凝聚着中华文化对人格精神的崇高期许。本文将从语源学、文化象征及现代转化三个维度,对此成语进行系统阐释。

一、语源考辨与意象生成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这一地理意象在先秦时期即被赋予人文内涵,《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渡河遇险,借"鼋衔左骖入砥柱"的寓言,首次将砥柱与危难中的精神支柱相联系。至唐代,柳宗元《砥柱山铭》"独立不惧,确乎其坚"的赞语,完成了自然物象向人格象征的审美转化。值得注意的是,成语传说中的老艄公化身为石的叙事,实为"精卫填海"神话原型的变体,体现着农耕文明对治水英雄的集体记忆。

二、文化象征的三重维度
1. 空间维度:砥柱山位于黄河三门峡段,其"水分流包山而过"的地理特征,形成"激流中的恒定"空间隐喻。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称"天下之势,犹砥柱之在河",将此意象提升至治国理政层面。
2. 伦理维度:《荀子·宥坐》以"中流而失船,一壶千金"的比喻,揭示砥柱精神包含的舍生取义价值取向。明代王阳明《传习录》更强调"在浊流中做砥柱"的心学修养,赋予其道德主体性内涵。
3. 审美维度: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杜甫诗"如砥柱截流,鱼龙百怪辟易",将艺术风格与人格力量进行美学同构。这种"静如磐石,动若惊涛"的审美范式,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判断。

三、现代语境的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话语体系中,"中流砥柱"已突破传统忠君报国的单一指向,发展为多元价值载体。如例句所示,既可形容体育竞技中的核心队员(例1),亦可指代企业团队的中坚力量(例2),更升华至民族精神象征(例6、7)。这种语义扩展符合语言学上的"隐喻映射"规律,即从具体物象到抽象概念的跨域投射。需要辨析的是,近义词"随波逐流"实为反义对照,二者构成的语义场,恰恰完整呈现了中华文化对人格理想的辩证认知。

结语:
从大禹治水的神话原型到新时代的精神符号,"中流砥柱"的文化基因始终活跃在民族血脉中。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这一成语所蕴含的"定力与担当"双重品格,恰为当代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理解其本真意义,不仅关乎语言修养,更是对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坚守。

(全文798字)
许佬 发表于 2025-7-10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流砥柱"的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

"中流砥柱"一词,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其字面意指黄河激流中巍然屹立的砥柱山,深层则喻示着在动荡时局中能够力挽狂澜的坚毅品格。此成语历经两千余年的文化沉淀,已凝练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意象。

考其源流,大禹治水传说与老艄公化礁的民间叙事共同构建了该成语的双重文化基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而民间传说则将之拟人化为舍己为公的艄公形象,这种天人合一的叙事方式,恰体现了华夏文明"神道设教"的教化传统。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说山训》言"圣人者,不能生时,时至而弗失也",正与"中流砥柱"的时势观相呼应。

在语义演变层面,该成语经历了从地理实体到人格象征的升华过程。唐宋以降,文人多用以赞颂忠贞之士,如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虽未直引其词,然精神实质一脉相承。至近代,更发展为对民族脊梁的礼赞,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所谓"乳虎啸谷,百兽震惶"者,实乃"中流砥柱"精神的青春写照。

于当代语境中,此成语的运用尤需把握三个维度:其一,当强调砥柱之"定力",如《周易》"不易乎世,不成乎名"的独立品格;其二,须彰显中流之"担当",契合《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济世情怀;其三,要避免曲解为固守僵化,而应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推故而别致其新",在变革中持守正道。

今人运用此语,当知"砥柱"非谓拒变,实乃乱流中的航标;非标榜个人,实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观钱塘江大桥历经战火仍屹立不倒,恰似茅以升先生所言:"桥何名欤?曰奋斗。"此中真意,与"中流砥柱"古今辉映,共铸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卯時| 2025/7/27/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