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2|回复: 0

[成语典故] 破釜沉舟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9-15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破釜沉舟》相关人物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破釜沉舟》涵义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

《破釜沉舟》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破釜沉舟》辨析

《破釜沉舟》读音:pò fǔ chén zhōu

《破釜沉舟》近义词:孤注一掷、背城借一、背水一战、义无反顾

《破釜沉舟》反义词:急流勇进、知难而进

《破釜沉舟》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破釜沉舟》造句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心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但现在的情况是,它必须破釜沉舟

3、卧薪尝胆,尝破茧而触痛。破釜沉舟,圆金色六月梦。

4、只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没有不能完成的事情。

5、大自然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使弱者不亚于强者。

6、开弓没有回头箭,破釜沉舟要付出。

7、造化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使弱者不亚于强者。

8、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去参加研究生考试。

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10、对于敌人的大扫荡,我军破釜沉舟予以还击。

《破釜沉舟》成语典故: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成语接龙:

破釜沉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不胜辞→辞巧理拙→拙贝罗香→香消玉损→损己利人→人多阙少→少纵即逝→逝将去汝→汝南晨鸡→鸡肠狗肚→肚里泪下→下车之始→始末缘由→由表及里→里应外合→合浦还珠→珠歌翠舞→舞榭歌台→台阁生风→风流人物→物腐虫生→生寄死归→归根到底→底死谩生→生聚教养→养虎遗患→患难之交→交口称赞→赞声不绝→绝妙好词→词穷理极→极古穷今→今雨新知→知足知止→止戈散马→马牛其风→风车云马→马上房子→子子孙孙→孙康映雪→雪花飞舞→舞刀跃马→马耳东风→风风雨雨→雨顺风调→调理阴阳→阳关三迭→迭矩重规→规重矩叠→叠床架屋→屋下架屋→屋下作屋→屋如七星→星驰电走→走投无路→路见不平→平地登云→云屯雨集→集思广议→议不反顾→顾盼生辉→辉煌金碧→碧鬟红袖→袖里玄机→机关用尽→尽忠竭力→力倍功半→半部论语→语重心沉→沉痼自若→若出一轨→轨物范世→世态人情→情同手足→足智多谋→谋臣武将→将胸比肚

《破釜沉舟》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在遇到困难或身处逆境时,我们要下定决心,尽一切努力,敢于置之死地,之后方可得生。只要努力,就会有胜利的可能,不努力就不可能赢得胜利

 
自由 发表于 2025-6-16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破釜沉舟"的军事哲学与处世智慧》

"破釜沉舟"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堪称中国军事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战略决策之一。项羽此举非匹夫之勇,实乃深谙"兵形势"要义的绝妙手笔。考其要旨,当从三个维度解其精微:

一、军事心理学维度
太史公"皆沉船,破釜甑"六字,活现"投之亡地然后存"的兵家至理。项羽深明"三军可夺气"的用兵之道,通过断绝退路激发"必死之心",此正合《孙子兵法·九地篇》"焚舟破釜"的极端情境塑造法。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人在无退路时的潜能爆发可达常态的300%,项羽早于西方两千年已实践此理。

二、战略决策维度
此役展现"兵形势"派的核心思想——以势取胜。项羽不取宋义"坐观成败"的保守策略,而是创造"死地求生"的战场态势。其烧庐舍、持三日粮的举措,实为构建"速战速决"的时间压力系统。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指出,此战开创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寡击众"的经典范式。

三、文化符号转化
从历史事件到成语典故的演变,折射出华夏民族的生存智慧。蒲松龄"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化用,将军事策略升华为处世哲学。值得注意的是,"破釜沉舟"与"背水一战"虽同属绝境战术,但前者强调主动造势,后者侧重被动应战,此细微差别尤见古人用词之精审。

今人运用此典,当知"非常之谋"需配"非常之时"。项羽之胜在于天时(秦政暴虐)、地利(漳水阻隔)、人和(楚人思战)三才兼备。若不明此理而轻效其形,则如东施效颦。苏轼《留侯论》所谓"猝然临之而不惊"者,方是真豪杰境界。

要之,"破釜沉舟"不仅是历史典故,更是熔铸军事智慧、心理机制与文化基因的活态遗产。其价值不在破釜沉舟的形式,而在审时度势的决断力,此乃华夏文明给予后世最珍贵的启示。
回守忘事 发表于 2025-7-1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破釜沉舟"的军事哲学与历史启示》

"破釜沉舟"典出《史记·项羽本纪》,乃中国军事史上最具决绝气概的战略决策。太史公以"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九字,凝练勾勒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非凡胆识。此役不仅奠定项羽"兵形势"大家的地位,更在军事哲学层面开创了"死地后生"的经典范式。

考其军事价值,项羽此策暗合《孙子兵法·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用兵要义。然较之孙武"焚舟破釜"的理论表述,项羽将抽象原则转化为具体战例,形成"以一当十"的战场奇观。李晚芳"千古无二"之评,实指其将兵形势学说发挥到极致——通过摧毁后勤保障系统,在物理与心理双重层面实现"卒善而养之"到"驱市人而战"的转化。

从决策心理学观之,此计蕴含深刻的激励机制。项羽令军士"持三日粮",实为设置明确的时间窗口;"无一还心"则通过行为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效应",使士卒认知资源完全聚焦于速战求胜。这种极端情境下的压力管理,与当代"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异曲同工。

然需辩证看待的是,此种战术实为双刃之剑。巨鹿之胜源于反常规的冒险,但项羽后期屡用此道,终致垓下之败。明代兵书《阵纪》有云:"死地之兵,不可屡用",正指其不可复制性。相较而言,韩信井陉"背水阵"更显谋略层次——既保留战术突然性,又预设骑兵策应,体现"兵权谋"与"兵形势"的有机结合。

今人用此成语,多强调决绝之意,然往往忽略其三个前提:目标唯一性(救赵)、实力相当性(楚军素质)、时机紧迫性(诸侯作壁上观)。若盲目效仿,不免堕入"孤注一掷"的误区。故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特辨:"项王沉船破釜,非徒勇也,盖料诸侯军必作壁上观耳。"此语道破名将之智与匹夫之勇的本质区别。

"破釜沉舟"作为文化符号,已超越军事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蒲松龄联语将其与勾践"卧薪尝胆"对举,揭示成事者的两种境界:前者是空间维度的自我断绝,后者是时间维度的自我砥砺。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应对危机的完整智慧体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