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8|回复: 0

[家庭教育引导] 让儿童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
无端 发表于 2016-9-14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儿童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让儿童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小戏骨之白毛女》

“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青山绿水间,10岁出头的小演员扮演的刘三姐撑着竹筏、唱着山歌顺流而下,让无数观众为之赞叹。

2015年10月,湖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推出一档“小孩演经典、学经典”的节目——《小戏骨》,参演的都是6—12岁的业余小演员。“我们希望用小孩影响小孩,让青少年从小就喜欢上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节目总导演潘礼平告诉记者,开播以来,《小戏骨》翻拍了《刘三姐》《焦裕禄》《洪湖赤卫队》《白毛女》等多部经典老片,引发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仅《刘三姐》的点击播放量就达近亿次。贺敬之等老一辈艺术家认为,《小戏骨》另辟蹊径,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少年儿童爱国情怀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低成本制作,纯草根演出,创新形式致敬经典

据介绍,《小戏骨》每部片子的制作费仅几十万元,演员大都是“业余选手”。“尽管如此,节目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潘礼平说,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传统艺术,节目组下笨功夫,反复排练、教学、磨合。拍摄《刘三姐》时,组织了150多名没有表演经验的孩子,辗转江西、广西两地,耗时一个月,并且带着小演员拜访原版影片的主演黄婉秋,让孩子们跟大师面对面学习交流。看过成片后,黄婉秋等“老戏骨”纷纷称赞:“相当好看、相当还原、相当不错。”

李谷一老师亲自前来指导小演员,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彭复光也给节目组打来电话,称《小戏骨》为弘扬传统花鼓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著名表演艺术家、《柳堡的故事》中二妹子的扮演者陶玉玲说:“我刚接受表演教育的时候学到的是,要像孩子一样纯真地去演戏。所以我觉得今天孩子们的表演,就是一个‘真’字。希望孩子们将来把更多的经典再次搬上荧幕。”

“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继承与弘扬。为贯彻这一重要精神,我们以不唯收视率的心态,选择了复排经典的方式。不去做快餐式的娱乐产品,也不追求所谓的大成本、大制作,而是沉下心来,重拾优秀传统文化,用一种独特的形式加以展现,让更多人去欣赏,去分享”,潘礼平说。

潜移默化,让正能量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焦裕禄》《洪湖赤卫队》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已相对陌生了,为了让孩子们从心里爱上红色经典,我们用小演员扮演焦裕禄等经典形象,潜移默化地传播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小戏骨》制片人高翔、袁慧玲说,这种做法拉近了经典剧目与小观众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家国情怀。

扮演焦裕禄的小演员肖杨博涵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谁是焦裕禄,自从演了这位令人尊敬的好干部后,我才切切实实明白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是人民的好公仆,当看到身边的同学像讨论明星似的说起焦裕禄爷爷的时候,我内心十分激动,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被传颂和学习。”

《焦裕禄》的导演莫志颖说,为提高《小戏骨》的演出质量,节目组始终怀着向老艺术家致敬的心态认真学习,努力让小演员在形似的同时做到神似。开拍前,他们会跟小演员反复讲剧情背景,讲现实意义。拍《焦裕禄》这出戏时,一些小孩子会觉得“我生活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学焦裕禄?”节目组就会耐心地引导小演员:每个人都应该去关爱社会、关爱人民,奉献精神永不过时。

老一辈艺术家、著名诗人贺敬之先生看过《小戏骨》的戏后说:“《小戏骨》这种表达方式值得欢迎。它不是原封不动,而是对经典的一种创新式普及,对当今时代而言非常需要。”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白毛女》喜儿扮演者孟于说:“现在很多孩子一张口就是港台歌曲,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孩子们却不知道。孩子是天真无邪的,给他什么他就可能接受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戏骨》意义深远,体现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王祖皆说,《小戏骨》的成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一条精彩的创新之路,也再次证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依旧。

“其实,并不是传统文化没有吸引力,而是没找到孩子们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小戏骨》立足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用小演员‘演经典、学经典,演偶像、学偶像’,很多小朋友和成年人都喜欢看。这说明只要找对路子,传统艺术和主旋律作品一样能为观众所喜爱”,潘礼平说。

戴威 发表于 2025-7-26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蒙养正:论《小戏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启示

《小戏骨》节目以儿童演绎经典的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乃当代文化传承之妙法。此节目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形式之新颖,更在于其暗合传统教育"童蒙养正"之精髓。《周易·蒙卦》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儿童时期正是人格塑造之关键阶段,以经典文艺作品浸润其心灵,恰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

《小戏骨》之成功,首先在于其把握住了"兴于诗"的教育原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节目选取《刘三姐》《白毛女》等经典作品,通过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使儿童在审美愉悦中接受文化熏陶。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远比枯燥说教更为有效。小演员们撑竹筏、唱山歌的场景,不正是《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现代演绎吗?

其次,节目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智慧。王阳明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小演员们不仅学习经典,更要通过表演将其内化。节目组带领孩子拜访黄婉秋等老一辈艺术家,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正是传统艺术教育的精髓所在。孩子们在模仿中理解,在表演中感悟,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的升华。

再者,《小戏骨》展现了"以文化人"的深远意义。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节目以低成本、纯草根的方式制作,不追逐市场效应,而是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这种精神,正是对"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当孩子们扮演焦裕禄等人物时,他们不仅在表演,更是在接受一场精神的洗礼。

《小戏骨》现象启示我们: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创造性转化。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唯有与时俱进,方能保持生机。以儿童视角重新诠释经典,既保留了文化精髓,又赋予了时代新意。这种传承方式,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播种。

当下传统文化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小戏骨》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让我们以更多元、更富创意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儿童心田,假以时日,必能开花结果,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李若藏 发表于 2025-7-31 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蒙养正:论《小戏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范式创新

《小戏骨》节目以童子之身演绎经典,实乃当代文化传承之一大创举。此节目深得"蒙以养正"之古训精髓,通过童子纯真之表演,使传统文化得以活化传承,其意义远超一般娱乐节目。

考诸传统,童子习艺自古有之。古时蒙学教育强调"童蒙养正",通过经典诵读、礼仪习练等方式,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统文化熏陶。《小戏骨》节目恰与此古法暗合,让儿童在演绎经典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文化洗礼。如《刘三姐》一剧,小演员们不仅学习山歌唱法,更需理解歌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此乃"由艺入道"之传统路径。

此节目之创新,在于实现了"以童化古"的传承范式。儿童纯真无邪的表演,恰能消解经典作品与当代观众之间的时代隔阂。如陶玉玲所言,童子之"真"正是艺术最高境界。《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红色经典,通过童子演绎,其革命精神得以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新一代。这种"以童为媒"的传播方式,较之简单说教,效果更为深远。

《小戏骨》之价值,更在于其"由演及教"的文化浸润功能。节目制作过程中,小演员需深入理解角色背景、时代精神,此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教育。如拜访黄婉秋、受教李谷一等环节,使传统文化传承呈现出"师徒相授"的活态延续。这种体验式学习,远比课堂讲授更为生动有效。

当代文化传承面临"形存神离"之困境,《小戏骨》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其以低成本制作追求高质量呈现,以业余演员演绎专业经典,打破了"大制作"才能出精品的迷思。潘礼平所言"不做市场的奴隶",正体现了文化工作者的担当。这种"返璞归真"的制作理念,恰与传统文化中"大巧若拙"的智慧相通。

《小戏骨》现象启示我们:传统文化传承贵在创新形式、把握本质。童子演绎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智慧。期待更多此类探索,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