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2|回复: 2

[成语典故] 克己奉公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9-11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克己奉公》相关人物

祭遵(?—33年),字弟孙,汉族,是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九。刘秀称帝后,任征虏将军,封颖阳侯。

《克己奉公》涵义

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克制住自己的私心;奉公: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克己奉公》出处

《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克己奉公》辨析

《克己奉公》读音:kè jǐ fèng gōng

《克己奉公》近义词:公而忘私、奉公守法

《克己奉公》反义词: 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假公济私

《克己奉公》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克己奉公》造句

1、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克己奉公,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2、每个同志都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惩仇窒欲,克己奉公

3、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克己奉公,一丝不苟勤于政务,一身为民乐在其中。

4、他一贯为人民做好事,克己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5、她父亲是一个克己奉公大公无私的好干部。

6、天帝对我们的心情,足以让我们满足了,所以我们要克己奉公才是。

7、不管是什么位置,老头子都算得克己奉公,不该拿的好处一点都碰过。

8、他任劳任怨,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刘虞为官清廉,克己奉公,德才兼备,是大汉有名的清官,也是不可多得的内政人才。

10、周异当洛阳令时,宵衣旰食,克己奉公,积劳成疾,几年后撒手人寰。

《克己奉公》成语典故: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怀念。

《克己奉公文言文》:

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裤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及卒,愍悼之尤甚。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

《克己奉公白话文》:

遵为人很廉政谨慎小心,严格要求自己勤于公务。获得上赏赐就都分给士兵们,家里没有什么私有财产,身上穿的是粗衣服裤子,他的妻子穿的衣服也没多少装饰。皇帝因此非常重视他。等到遵死了。皇帝十分痛心悼念他。遵的丧车到了河南县,下诏让百官去悼念,百官穿着素服驾车去那悼念之所,望着大哭哀痛!

《克己奉公》成语接龙:

克己奉公→公正无私→私心自用→用非其人→人来客去→去故就新→新婚燕尔→尔雅温文→文从字顺→顺水放船→船坚炮利→利害相关→关山迢递→递胜递负→负薪构堂→堂堂正正→正正之旗→旗靡辙乱→乱作胡为→为非作恶→恶醉强酒→酒阑人散→散马休牛→牛溲马勃→勃然变色→色飞眉舞→舞榭歌楼→楼船箫鼓→鼓舌扬唇→唇焦舌敝→敝帷不弃→弃短就长→长材茂学→学浅才疏→疏财仗义→义形于色→色胆包天→天之骄子→子夏悬鹑→鹑居鷇饮→饮鸩止渴→渴者易饮→饮恨吞声→声气相通→通同一气→气象万千→千伶百俐→俐齿伶牙→牙白口清→清心寡欲→欲速不达→达官知命→命辞遣意→意气相得→得马折足→足衣足食→食藿悬鹑→鹑衣鹄面→面不改色→色仁行违→违时绝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墨喷纸→纸上谭兵→兵贵神速→速战速决→决一雌雄→雄才大略→略迹原心→心平气和→和而不同→同心共胆→胆颤心惊→惊魂丧魄→魄荡魂摇→摇头摆脑→脑满肠肥→肥遁鸣高→高枕勿忧

 
夏矛 发表于 2025-7-15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克己奉公"的当代价值与历史传承》

"克己奉公"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范畴,其精神内核可追溯至先秦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体系。《后汉书·祭遵传》所载"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的记载,不仅塑造了东汉名将祭遵的典范形象,更确立了这一品德在官僚伦理中的核心地位。

从语义学角度考察,"克己"与"奉公"构成辩证统一的伦理结构。"克己"源出《论语》"克己复礼为仁",强调主体对私欲的约束;"奉公"则出自《周礼》"以奉公为义",突出公共责任的践履。二者结合,形成个体修养与公共义务的完整闭环。祭遵执法诛杀刘秀近侍的典故,生动诠释了"法不阿贵"的实践精神,这种将制度权威置于私人情感之上的行为范式,至今仍具镜鉴意义。

在当代语境中,"克己奉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其现代转型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由传统忠君思想升华为现代职业伦理;其二,从官僚道德扩展为普遍性的公民美德;其三,将被动约束转化为主动的价值追求。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海瑞"持身廉正"的操守,都是这一品格的历时性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克己"绝非压抑个性,"奉公"亦非否定合理权益。健康的公共精神应建立在主体人格完善的基础上。王阳明"致良知"说揭示的"公私之辨",恰说明真正的奉公者必先成就清明自持的君子人格。这种辩证智慧,对解决当代社会个人价值与公共利益的张力具有启示作用。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今天,重提"克己奉公"传统,不仅是对历史智慧的传承,更是构建清正政治生态的文化根基。当每位公职人员都能如祭遵般"廉约小心",社会治理必将达到《礼记》所向往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
魏柳 发表于 2025-7-21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克己奉公"的现代价值与历史传承》

"克己奉公"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范畴,其精神内核可追溯至先秦儒家"克己复礼"的修身传统。《后汉书·祭遵传》所载"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的记载,不仅塑造了东汉名臣的典范形象,更奠定了这一德目在中国政治伦理中的核心地位。

从语义学角度考察,"克己"与"奉公"构成严密的逻辑关联。郑玄注《论语》云:"克己,约身也",强调对私欲的约束;而"奉公"之"奉",在《说文》中训为"承也",体现对公共事务的主动担当。二者相合,恰如《礼记·大学》所言"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的递进关系。祭遵执法诛杀刘秀近侍的典故,正是这种"不以私害公"精神的生动体现,与《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的法治思想遥相呼应。

在实践层面,"克己奉公"包含三重维度:其一为"廉约"的物质节制,其二为"小心"的慎独功夫,其三为"奉公"的责任意识。明代吕坤《呻吟语》称:"世之廉士,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而祭遵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其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这种精神在当代语境中,表现为公务员的廉政准则、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以及公民的公共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克己"思想易被误解为压抑个性,实则《周易·损卦》早已阐明"惩忿窒欲"的辩证智慧。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这种彻底的自我革新精神,对现代人应对物质诱惑与权力考验仍具启示意义。

在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克己奉公"的当代转化需把握两个要点:既要继承"公尔忘私"的奉献精神,又要避免泛道德化的倾向;既要发扬传统的自律文化,又要健全法治的他律机制。如祭遵故事所示,唯有在制度保障下的德性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政治理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