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0|回复: 2

[成语典故] 庸人自扰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9-9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庸人自扰》相关人物

陆象先(665年——736年),唐朝宰相,尚书左丞陆元方之子。早年历任扬州参军、洛阳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侍郎,并在太平公主的举荐下担任宰相。

《庸人自扰》涵义

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庸人自扰》出处

《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庸人自扰》辨析

《庸人自扰》读音:yōng rén zì rǎo

《庸人自扰》近义词:杞人忧天

《庸人自扰》反义词:智者不惑

《庸人自扰歇后语》: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庸人自扰》造句

1、这样做没有什么好处,何必庸人自扰

2、他们不会发生什么事的,你何必庸人自扰,坐立难安呢?

3、这些谣言,要信了它,才真是庸人自扰呢!

4、但是万幸的是,她接受了我的道歉,而且我向她保证两个人不在一起的时候绝不想东想西,庸人自扰

5、这种庸人自扰的虚假辩疑,实际上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6、事情本来就很简单,是因为你庸人自扰地把它想复杂了。

7、这件事原本就是传说而已,假如我们因此而自乱阵脚,那才叫庸人自扰呢!

8、我会告诉自己,不要再庸人自扰了。

9、我也有悲痛过,然而一想起你的事情,我就觉得我的那些所谓“痛苦”,其实是庸人自扰

10、彗星撞地球的机率很小,不必庸人自扰,自寻烦恼。

《庸人自扰》成语典故:

陆象先是唐朝一个很有气量的人。

当时太平公主专权,宰相萧至忠、岑义等大臣都投靠她,只有象先洁身自好,从不去巴结。先天二年,太平公主事发被杀,萧至忠等被诛。受这件事牵连的人很多,象先暗中化解,救了许多人,那些人事后都不知道。

先天三年,象先出任剑南道按察使,一个司马劝象先说:“希望明公采取些杖罚来树立威名。要不然,恐怕没人会听我们的。”象先说:“当政的人讲理就可以了,何必要讲严刑呢?这不是宽厚人的所为。”

六年,象先出任蒲州刺史。吏民有罪了,大多开导教育一番,就放了。录事对象先说:“明公您不鞭打他们,哪里有威风!”象先说:“人情都差不多的,难道他们不明白我的话?如果要用刑,我看应该先从你开始。”录事惭愧地退了下去。象先常常说:“天下本来无事,都是人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才将事情越弄越糟(庸人自扰)。如果在开始就能清醒这一点,事情就简单多了。”

 
石良 发表于 2025-7-10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庸人自扰"的处世哲学与陆象先的治政智慧》

"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一语,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此八字真言道破了世间诸多纷扰的本质。陆象先作为唐代贤相,其言行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境界,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学与政治智慧。

考"庸人自扰"之本义,"庸"者,《说文》释为"用也",引申为平凡、寻常之意。庸人之扰,实为心智未明所致。陆象先在太平公主乱政之时独善其身,在政争酷烈之际保全善类,正是深谙"无为而治"的体现。其处理蒲州吏民之罪时"多晓谕遣之",非姑息养奸,而是洞悉"刑赏之本,在乎劝善惩恶"(《贞观政要》)的治理要义。录事主张立威于刑杖,恰是"庸人自扰"的典型表现。

此成语与"杞人忧天"虽同属无谓忧虑,然有微殊。杞人之忧起于对未知的恐惧,属认知局限;庸人之扰则源于对既有事物的过度干预,是行为失当。二者共同揭示了中华文化"过犹不及"的中道思想。陆象先所谓"当政者理即可",正合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的施政理念。

今人用此成语,多着眼于个人心性修养。观陆象先生平,其不附权贵、宽厚待人的品格,恰是破解"自扰"的密钥。当录事质疑其威严不足时,他以"人情不远"四字回应,彰显出"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通达。这种以理服人、以德化民的执政风格,在当下社会仍具启示意义。

当代社会信息过载,人们常因琐事自困,恰如苏轼《题西林壁》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陆象先的智慧提醒我们:许多烦恼实为心障所致。若能以澄明之心观照世事,以从容之态应对万变,则天下之事,本不足扰。此乃"庸人自扰"这一古老成语给予现代人的深刻启示。
张机及 发表于 2025-7-15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庸人自扰"的处世哲学与陆象先的治政智慧》

"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一语,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此八字真言道破千古人性弱点。陆象先(665-736)作为开元名相,其政治实践恰为此语最佳注脚。本文将从训诂学、政治哲学双重维度,解析此成语的深层意蕴。

一、词源考辨与语义流变
"庸人"本义指平凡之人,《说文》释"庸"为"用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平常"。在唐代语境中,"庸人"特指缺乏远见卓识者。考《陆象先传》原文,此语实为针对当时官场"妄生事端"风气的批判。与"杞人忧天"相较,二者虽同属无谓忧虑,但"庸人自扰"更强调主动制造麻烦的行为特征,具有鲜明的实践批判性。

二、陆象先的施政哲学
在剑南道按察使任上,司马建议"杖罚立威",陆象先以"当政讲理"回应,此乃对"庸人自扰"的政治否定。其蒲州治绩尤具启示:面对属吏"无威不立"的质疑,反诘"人情不远",体现儒家"道之以德"的治理智慧。《贞观政要》载魏征言"兼听则明",陆氏则进一步主张"治道去其太甚",皆反对人为制造治理复杂度。

三、现代启示三则
(一)认知层面:当区分必要忧虑与过度焦虑。如陆氏处理太平公主余党时"暗中化解",展现问题实质的精准把握。
(二)实践层面:当代管理常陷入"制度崇拜",实则简单管理最见功力。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所言"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正与陆氏理念相通。
(三)心理层面:程颢《定性书》"廓然大公"之说,可为破除"自扰"心法。陆象先不随波逐流的政治定力,根源在此。

结语:
"庸人自扰"之戒,非谓消极无为,而在强调"明道而省刑"的处世智慧。陆象先历经武周、开元剧变而能全身济物,恰证明此理。今人面对复杂世务,当记取:最高明的治理,往往呈现为"无为"的表象;最深刻的智慧,常表现为"简单"的形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