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22|回复: 0

“仿宋体”的由来因为宋版书珍贵难得 仿宋风气盛行?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6-1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仿宋体”的由来因为宋版书珍贵难得 仿宋风气盛行?

“仿宋体”的由来因为宋版书珍贵难得 仿宋风气盛行?

如今的书籍印制及各种文印字体异常丰富起来,仿宋体已不可能再独领风骚;但其端庄挺秀的面目,仍然让曾经使用或看到过这种字体的人们,怀恋与难忘。

如今,在电脑上打字,还可以选择仿宋体的字体,曾几何时,这种字体风靡一时,曾在标语横幅、图书内页、电影字幕上,占据着国人的视野。那么,这种字体究竟何时创始,其来龙去脉如何?

既名仿宋体,当然是仿照宋代的风格而制,但这并不是完全仿照宋代某个文士、书法家、名人的字体,而是直接仿照宋版书的雕版字体而来。那么,又为什么要仿宋,而不往前走,仿隋唐,或往后走,仿明清呢?仿隋唐,那时没有大规模雕版印制的书籍,在字样选取上样本明显不足;仿明清,则不如直接仿宋,因为明清的雕版字体大都是仿宋,或间接源自宋版书字体而创制。当然,仿宋的风气,还来源于宋版书本身的珍贵难得。

宋版书一页难求,早在明代就已蔚然成风。明代末年的藏书家毛晋,可说是宋版书价值发现的始作俑者,宋版书以页论价之风由此人始。于是,宋版书成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天价奢侈品。

当宋版书按页论黄金作价的社会风尚渐起,对宋版书的复制随之兴起。人们开始倾向于完全完整的复写制造,要求逼真到纤毫毕肖,要求不动分毫的形似与笔意流畅的神似相统一。这种艺术体系上的复制,转化为一种纯临摹式的技巧,在明清两代乃至递延到民国的印制工艺中,出现了影宋这一特殊的刻印门类。

实际上还是从两三百年来刻意仿宋者们的影宋工艺着手,并从中得到启发,清代末年,曾任西泠印社社长的丁辅之、丁三在兄弟决定广征宋版书籍,亲自仿写,刻制活字,然后拼版印刷。到1916年,这种经过两兄弟加工设计之后的楷体字,这种经过模仿欧体(欧阳询的书体)的统一改型的字体,由于字体原形均出自宋版书籍,他们将这一字体暂名为仿宋体。后来,丁氏兄弟在仿宋前边又加了一个聚珍的修饰语,称之为聚珍仿宋。聚珍就是活字印刷的意思,这始于清乾隆帝的称谓,也是认为活字一说不雅而替之以聚珍,聚珍有聚拢字模印就珍本之意。

1920年,聚珍仿宋体获得政府批文,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字体专利。1921年,中华书局并购了丁氏兄弟的聚珍仿宋印书局,正式收购了已铸成的头号、二号、四号,三号、三号长体夹注各欧体宋字共五种铜模铅字和已摹写样本陆续刻铸的顶号、初号、三号、五号及头号、四号长体夹注及长短体字及西夏字体共八种铜模铅字。紧接着,中华书局用聚珍仿宋体印制《四部备要》大型古籍整理丛书,全套丛书达到了一万一千三百零五万卷,分订为二千五百册;这套丛书的问世,更进一步扩大了聚珍仿宋体的社会影响力与品牌价值。随后,聚珍仿宋体铅字印制的各类图书、文件、名片,逐渐风行于中国各大城市。1929年,中华书局还将此专利输出至日本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此后,东南亚各地的中文书籍印制,开始普遍采用仿宋体铅字印刷。

当然,研制仿宋体的并不只聚珍仿宋体一家,只是无论技术成熟度还是应用规模,都无法与之抗衡。直到上世纪初,在激光照排印书之前,以仿宋体铅字排印书籍,仍然是一成不变的铁律。如今的书籍印制及各种文印字体异常丰富起来,仿宋体已不可能再独领风骚;但其端庄挺秀的面目,仍然让曾经使用或看到过这种字体的人们,怀恋与难忘。

原标题:仿宋体的由来:直接仿照宋版书的雕版字体而来

兴华 发表于 2025-7-4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仿宋体之源流与文化意蕴》

仿宋体之肇始,实为中国印刷史上"尚古"传统与工艺革新交织之产物。其名虽曰"仿宋",然非简单摹写宋代书家笔意,实为对宋刻本美学范式之提炼与重构。宋版书之珍贵,非独在其存世稀少,更因其刊刻工艺已达"刀笔相生"之化境——宋人刻工以刀代笔,将唐人楷法精髓融入版刻,形成挺拔峻峭、横细竖粗之独特风貌。明代藏书家毛晋以页论价之举,实为对宋代工艺美学之自觉认同。

仿宋体之创制,体现"取法乎上"之文化选择。隋唐虽为楷法鼎盛期,然雕版未兴;明清刻本多失宋椠神韵,唯宋版书兼具"法度"与"气韵"二美。丁氏兄弟1916年所创聚珍仿宋体,实为对宋版美学之现代转译:其以欧体为骨,取宋版为神,通过铅字铸造工艺,使千年刻本神采得以工业化复现。此种"以今追古"之尝试,恰如乾嘉学者"以复古为解放"之学术路径。

仿宋体之盛行,折射近代中国"文化守成"与"技术革新"之张力。当聚珍仿宋于1920年获颁首例字体专利时,其意义已超越工艺范畴——此乃传统美学在现代印刷体系中的制度性确认。中华书局收购丁氏字模一事,更标志着古典审美通过商业出版实现大众传播。观今日电脑字库中仿宋体仍存,实为雕版时代"计白当黑"之美学原则在数字时代的延续。

仿宋体之文化价值,尤在其构建了"工艺-审美-学术"三重维度。昔年宋刻本之精妙,在于刻工、书手、学者之协作;今之仿宋体能传其神韵,正因丁氏兄弟兼具藏书家之眼、书法家之手与出版人之智。此种"三绝"兼备的创造模式,对于当代字体设计仍具启示:真正的文化传承,当是"师古而不泥古"的创造性转化。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7-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仿宋体之源流与文化意蕴》

仿宋体之肇始,实为中国印刷史上"尚古"传统与工艺革新交织之产物。其源流可溯至明代藏书家毛晋"按页论金"之宋版书收藏风尚,至民国丁氏兄弟乃成系统化字体创造,其间历经三百年工艺积淀与文化选择,堪称中国活字印刷术最后之华章。

一、版本学视野下的仿宋动因
宋版书之珍贵,非独因其年代久远,更在于其刊刻之精审。宋代刻工以欧阳询、颜真卿楷书为范本,形成横轻竖重、笔势方整之独特版刻风格。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已载"宋版书墨香纸润,字画严整",此审美趣味直接影响后世仿刻之风。清季版本学家叶德辉《书林清话》详考宋刻九种风格,尤推浙本"字方体正",恰为后世仿宋体所本。

二、工艺传承中的字体演变
丁氏兄弟创制聚珍仿宋体,实为传统影刻技艺之现代转型。其工艺突破有三:一是突破传统影宋"依样摹刻"之法,将散见各书的宋版字样归纳为统一字模;二是融合欧体楷书笔意,使呆板版刻字重获书法韵律;三是首创"长体夹注"等变体,满足现代排版需求。此中可见乾嘉考据学"复古开新"之精神遗绪。

三、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型
仿宋体之盛行,折射出20世纪初文化转型期之矛盾心态。其形制上承宋儒典籍之庄重,下启现代印刷之便捷,恰如王国维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1920年获得政府专利,标志着传统书法美学首次以工业化标准被确认。中华书局收购该字体后广泛用于教科书刊印,使宋代士大夫审美通过现代教育体系得以传承。

今人电脑中的仿宋体,实为丁氏聚珍仿宋之数字孪生。其横平竖直间,既存宋人"格物致知"之严谨,又见民国学人"熔铸古今"之智慧。字体演变史即文明传承史,仿宋体之兴衰,恰是中国文化从雕版到活字、从铅字到数码的微观缩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十日 2025/8/3/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