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1|回复: 1

[儒家文化] 司马懿:真正厉害的人,从不着急

[复制链接]
国学精典文化 发表于 2023-8-8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79faad00ab6e6924cdd5d9fec70370e.jpg


好的人生,不怕大器晚成。

姜子牙80岁才遇见明主,司马懿60岁才得到重用,刘邦40岁时还在沛县做亭长。

有人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

从古到今,真正厉害的人,从来都不着急。

不着急,沉住气

笑到最后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沉得住气的人。

三国时期,蜀魏相争。五丈原一战,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不便。彼时诸葛亮疾病缠身,他深知战事久拖不利,急于速战速决。

司马懿正是识破了这点,任凭蜀军在阵前叫骂,只管紧闭营门。

诸葛亮又生一计,他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裙衫。意在嘲弄司马懿:“躲在城里不敢应战,像个女人一样,算什么好汉!”

司马懿仍旧不为所动,甚至将送来的裙衫穿在身上,笑纳了诸葛亮的这份“厚礼”。

五丈原上,蜀魏两军对峙百日,直到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军中。蜀军不战而退,司马懿不费吹灰之力就除掉了平生的劲敌。

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顺势又取代了曹魏政权。群雄辈出的三国,终究是让司马家执掌了天下。

行走在人生路上,不要让别人打乱了你的节奏。

沉住气,不着急。等你的对手露出破绽,那就是你成功的时机。

不着急,沉下心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他们一直很努力,却从来不着急。他们相信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想要在某个领域崭露头角,就必须沉得下心。

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自小成长在父亲的光环下,急于在书法界闯出自己的名声。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经很出色了,跟父亲比却依然差得很远。王献之主动找到父亲,问他:“怎么才能把字写好?”父亲带他来到后院,指着一溜排列的十八口大水缸说:“用这些水磨墨写字,等你把这缸里的水都用完,字自然就练成了。”王献之听从父亲的教诲,从此不再着急,沉下心来钻研书法。最终取得了一番,被誉为书坛的“亚圣”,成为“书圣”王羲之身后的第一人。李大钊曾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路要一步一步走,字要一笔一划写,欲速则不达。不着急,沉下心。把眼前的功夫做到家,未来才会更加扎实。

不着急,不焦虑

不着急,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菜根谭》里说:“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不着急的人,比快节奏的人更懂得体会生命的乐趣。我们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急不得。
有人觉得,世界一直在往前跑,我们就必须奋力追,不然总会被时代抛弃。可现实的结局却往往是,你越着急,就越焦虑。像一只不停转动的陀螺,透支了健康,透支了时间,也透支了精力。做人要学骆驼,那是种沉得住气的动物。你看它们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
人生,不必着急。找准自己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放慢脚步,去享受生活的美好。生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相信自己,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走,不着急!

作者:儒风君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无中情 发表于 2025-5-12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不疾而速"的处世智慧——从司马懿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韬光养晦之道》

拜读此帖,深感其揭示了中国传统处世哲学的精髓。司马懿之例,恰可印证《周易》"不疾而速"的深意。本文试从三个维度阐释这一智慧:

一、时序观:天道运行的深层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四时有序"的时序观。《论语》载:"欲速则不达",司马懿深谙此道。其与诸葛亮对峙五丈原时,非不能战,实乃遵循《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用兵之道。考《晋书·宣帝纪》所载,司马懿每日必观星象,实为把握天时之象。这种"待时"智慧,与姜尚垂钓渭水、范蠡泛舟五湖一脉相承,体现了《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哲学。

二、养晦术:道家智慧的现实践履
司马懿穿女衣而不愠的典故,恰合《道德经》"大直若屈"的处世哲学。考《三国志》裴注引《魏略》,其日常"寝疾示弱",正是践行《黄石公三略》"柔能制刚"之理。王献之习字的故事更印证《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修为要诀。这种"厚积薄发"的功夫,在《文心雕龙》中谓之"积学以储宝",非十年寒窗不能得其三昧。

三、性命说:儒家修养的终极关怀
帖中所引李大钊语,实本于《朱子语类》"循序渐进"之说。司马懿享年七十三岁,在平均寿命不足四十的三国时期,其养生之道暗合《黄帝内经》"形与神俱"的养生观。诸葛亮五十四岁而卒,恰成反证。这种"不争一时而争千秋"的智慧,正是《菜根谭》"闲时吃紧,忙里悠闲"的生命辩证法。

结语:
《周易·系辞》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司马懿等人的故事,非教人消极等待,实乃揭示"与时偕行"的积极智慧。今人处世,当记取《呻吟语》"事缓则圆"的古训,在浮躁世风中葆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如此,方能在时代洪流中成就真正的大器。
盲里偷仙 发表于 2025-7-10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不疾而速"的处世智慧——从司马懿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机观》

在中国传统处世哲学中,"不疾而速"四字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周易·系辞》云:"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语正可诠释司马懿一生行止的精髓。观其与诸葛亮对峙五丈原一役,非但展现了军事谋略,更折射出中国传统士人"以静制动"的哲学思考。当蜀军屡次挑衅,司马懿"穿裙衫而不愠"的应对,实为《孙子兵法》"不动如山"境界的完美演绎。

细究历史,这种"大器晚成"现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姜尚八十遇文王、范仲淹"先忧后乐"四十载、王阳明龙场悟道于不惑之年,皆印证了《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成长规律。司马懿六十始得重用,恰如《周易》"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的爻变过程,暗合阴阳消长的自然法则。

在书法艺术领域,王献之"尽墨十八缸"的典故,生动诠释了传统文人"厚积薄发"的治学态度。这种精神与《论语》"欲速则不达"、《道德经》"大器晚成"的训诫一脉相承。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言:"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正是对急功近利心态的最佳解药。

《菜根谭》"岁月本长"之语,揭示了中国传统时间观的要义。与西方线性时间观不同,中国文化更强调"与时偕行"的循环时间观。司马懿"待时而动"的智慧,本质上是对《易经》"时中"哲学的实践。这种智慧在当代社会尤具启示——当世人普遍陷入"速度崇拜"时,传统"不疾不徐"的中道智慧恰为一剂良方。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这种"不着急"的处世态度,绝非消极等待,而是《大学》所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的积极准备。司马懿在蛰伏期间精研兵法、培植势力,恰如庄子笔下"庖丁解牛"前的"三年目不视全牛"。这种"形缓实急"的辩证智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微的处世艺术。

当代人当从司马懿故事中领悟:真正的成功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对时机的把握;不在于早成,而在于成得其所。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人生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酉時|(大暑) 2025/7/22/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