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0|回复: 0

[儒家文化] 哀忧劳惧危,为政当知之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25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念遥远的历史,走出国门,放眼四望

追念遥远的历史,走出国门,放眼四望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孔子曰:‘君入庙而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俯察机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则哀可知矣。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日出听政,治乎中昃,诸侯子孙往来为宾,行礼揖让,慎其威仪,君以此思劳,则劳可知矣。缅然长思,出乎四门,周章远望,睹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可知矣。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既明此五者,而又少留意于五仪之事,则于政治乎何有失哉!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哀公说:“太好了,要不是您这样贤明,寡人就听不到这样的至理名言了。尽管如此,寡人从小生在深宫之中,被妇人们抚养长大,未曾感受过哀痛、忧虑、辛劳、恐惧、危险,恐怕不足以推行您所讲的关于五等人的教诲。该怎么办呢?”

孔子曰:‘君入庙而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俯察机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则哀可知矣。’

“阼阶”,东阶,主人迎接宾客的地方。“榱桷”,屋椽。“机筵”,就是几案和座席。“筵”,《说文解字》:“竹席也”,古人铺在地上的座席。

孔子说:“君主您每次进入宗庙时,沿着右侧行走,从东侧阶梯登上庙堂,抬头看到屋顶的椽子,低头看到盛满祭品的几案和座席。这些器物都在,却再也见不到逝去的先祖了。君主您因此感到哀伤,就知道什么是哀伤了。”

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

“昧爽”,就是天将晓而尚暗之时。“夙”,“早敬也”。“昧爽夙兴”,天刚刚亮的时候就起床。“平旦”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个阶段。鸡鸣指天明之前;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候;“平旦”指天亮的时间。天未亮就起床,穿戴整齐,天刚亮就临朝听政,考虑国家的危机、困难。一件事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祸乱灭亡的开端。君主您以此感受忧虑,就知道什么是忧虑了。

日出听政,治乎中昃,诸侯子孙往来为宾,行礼揖让,慎其威仪,君以此思劳,则劳可知矣。

“中昃”,是日过午而见西斜,下午太阳西落的时候。“日出听政”,太阳刚出来就开始处理朝政,一直到下午太阳西斜,接待各国诸侯子孙等来往的宾客,行礼揖让,谨慎自己的威严礼仪,君主您以此感受辛劳,就可知道什么是辛劳了。

缅然长思,出乎四门,周章远望,睹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可知矣。

“缅然”,遥远的样子。“周章”,周遍流行,遍及各地。追念遥远的历史,走出国门,放眼四望,看到许多灭亡国家的废墟。君主,您以此感受恐惧,就可知道什么是恐惧了!

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既明此五者,而又少留意于五仪之事,则于政治乎何有失哉!

国君是舟,百姓就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使舟沉没。国君从这里感受危险,就可知道什么是危险了。国君明白这五个方面后,再稍稍留意五等人才的识别任用,那么办理政治又怎么会有失误呢?”

龙圭 发表于 2025-7-28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五仪之教"的为政实践智慧》

《孔子家语》所载鲁哀公与孔子这段对话,实为治国者必修之功课。孔子所陈"哀忧劳惧危"五事,非仅情绪体验,实乃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今试析其要义:

一、宗庙之哀与政治伦理
孔子以"入庙思哀"为首要,深具制度设计之智慧。宗庙作为礼制空间,其"器存人亡"的意象直指政治传承本质。《礼记·祭统》云:"庙中者,竟内之象也。"君主在宗庙中产生的哀思,实为对政治合法性的敬畏。这种"制度性哀思"使统治者超越个体情感,形成对历史责任的自觉。

二、昧爽之忧与危机管理
"平旦视朝"的作息制度,在《周礼·天官》中已有系统记载。孔子将生理性的早起转化为政治隐喻:天色将明未明之际,恰似治国者当有的危机意识。《管子·牧民》所谓"备患于未形",与此思虑同源。这种"晨昏之忧"实为古代政治中的风险预判机制。

三、揖让之劳与权力规训
诸侯往来时的礼仪操演,表面是形体之劳,实质是权力制约的艺术。《仪礼·觐礼》详细记载的"行礼揖让",实为政治博弈的仪式化表达。孔子强调"慎其威仪",正是看到礼仪对权力的驯化作用。这种"礼仪性劳动"构成了周代政治文明的缓冲机制。

四、四门之惧与历史镜鉴
"睹亡国之墟"的实践教学,体现孔子"殷鉴不远"的历史观。《尚书·无逸》载周公"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正与此惧患意识相通。古代"采风"制度中官员巡视列国的传统,实为这种"地理性恐惧"的制度化实践。

五、水舟之危与民本思想
"水能载舟覆舟"之喻,早见于《荀子·王制》,而孔子此说更具实践指向。这种"流体力学式"的政治比喻,将抽象的民本思想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关系。《孟子》"民为贵"之说,在此获得具象化表达。

结语:
五仪之教构成闭环体系:哀(历史维度)→忧(时间维度)→劳(空间维度)→惧(地理维度)→危(物理维度)。这种多维度的为政训练,使生于深宫的君主获得"体验式治理"能力。今日观之,孔子实开创了"情境政治学"的先河,其将抽象政治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身体实践,对当代领导力培养仍具启示意义。治政者当于此五者"格物致知",方得治国平天下之要。
聪辩先生 发表于 2025-7-2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五仪之教"的为政实践智慧》

《孔子家语》所载鲁哀公与孔子这段对话,实为君主修养论之精髓。孔子以"思"为枢机,通过五种具象情境的建构,将抽象的为政之道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修养工夫,此中深意值得细究。

一、宗庙之思与哀的体认
孔子首言"入庙思哀",实为一种仪式化的情感训练。阼阶作为主人之位,榱桷象征宗庙建制,机筵承载祭祀器物,三者构成完整的礼制空间。当君主在此空间中感受"器存人亡"的对比时,实则是通过礼器的"在场性"触发对先祖的"缺席性"感知。这种情感体验不同于世俗之哀,而是将个体情感升华为对政权延续性的敬畏,暗合《礼记》"祭思敬,丧思哀"的礼意。

二、视朝之思与忧的转化
"昧爽夙兴"的作息规范,表面是时间管理,实质是建立"忧患意识"的生理基础。孔子将"一物失理"与"乱亡之端"建立因果联系,体现了"显微无间"的治国思维。这种忧不是消极情绪,而是如《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的预警机制,通过日常仪轨将抽象忧患转化为具体的政治敏感度。

三、揖让之思与劳的辩证
诸侯往来时的"行礼揖让",看似是仪节之劳,实为权力平衡的艺术。孔子在此揭示为政之劳的特殊性:它既是体力的付出,更是精神的高度专注。这种劳不同于庶民之劳,而是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的治理性劳动,通过威仪展现统治效能。

四、远望之思与惧的警示
"睹亡国之墟"的视觉训练,构建了历史镜鉴的空间隐喻。这种惧不是怯懦,而是如《诗经》"战战兢兢"的敬畏,通过地理空间的直观呈现,将历史教训转化为现实警觉,与后来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的反思异曲同工。

五、水舟之喻与危的哲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喻,超越具体情境上升为政治哲学命题。此说虽早见于《荀子·王制》,但孔子将其置于"五思"体系,使之成为动态平衡的治理模型。这种危不是静态威胁,而是如《尚书》"民惟邦本"的互动关系认知。

结语:
孔子五仪之教实为"情感政治学"的典范,通过具象化的思维训练,将君主修养分解为可操作的实践单元。在当代治理中,这种将抽象理念转化为日常践履的智慧,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真正的为政之道,不在于知识的获取,而在于通过制度化情境实现德性的内在转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