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7|回复: 0

[儒家文化] 学习古代经典之前,要先做好这些事。(一)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10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众所熟悉的《弟子规》也是以这六句话为纲展开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身为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长辈和上司,做事要谨慎小心,说话要言而有信,要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好了这六件事以外,再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

弟子”,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释为,“对兄父之称,谓人幼少为弟子时也”,也就是说,对父称子,对兄称弟,“弟子”主要是指人幼少作弟作子的时候。当然,还有一种意思,“弟子”是就学生而言,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中讲,“弟子,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所以弟子也可以指现在所说的学生。

入则孝”,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使父母身心俱安。“出则悌”,《弟子规》中“悌”也写作“弟”,二者实际上相通,都是说出外求学或者做其他的事,要行悌道。“悌”,皇侃的注释中说,“善兄为悌”,善事兄长就是悌;邢昺的注释中说,“弟,顺也”。

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必然也就能够敬顺兄长、善事兄长,因为这也是父母所希望的。在家如果能孝养父母、敬顺兄长,那么外出求学、工作的时候,把这种善事兄长的敬顺之心推而广之,也就能够对待比自己年长的人都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敬顺,这就叫“悌”。

谨而信”,《周易·乾·文言》中讲:“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这个“庸”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言语要讲信,行为要讲谨,所以这个“谨”是对行为而言,“信”则是对言语的要求。

泛爱众”,就是博爱众人。这是说,在与众人交往的时候,要注重博爱,这也是培养一个人的平等之心以及宽容众人的德行。只有能够做到广泛地博爱众人,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就是“择仁者而亲近之”。上一句“泛爱众”,是从心地上要求平等爱护一切人,没有讲要有所选择,但是如果要学习,就必须得跟从仁者,这必须要有所选择,要看跟随的这个人是否有仁德。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行”,就是实践了、做好了上面所讲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都叫做“行”。把这些事做好之外,就是“余力”。弟子求学,应当以践行以上六件事为根本,应该先学“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是学习的根本。

为什么?因为“无本之文不可取”,如果没有做好这些事,就去专学一些古代经典,是不可取的。这个“学文”,马融的批注说,“文者,古之遗文”,“文”就是指古代遗留下来的经典。邢昺的注疏进一步明确说,“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他把这个“文”、“古之遗文”具体化为六经。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刚才讲求学之人被称为弟子,他所求之学必须有先后次序。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教导学生,首重德行,说明什么?说明要“先正其心,后为文学,游于艺也”。这个教学的次序,是不能够颠倒的。我们求学的次序如此,教育的次序也是如此。

观之当今,现在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教育的次序搞颠倒了。这个教育的次序一定是《三字经》中所说的“首孝悌,次见闻”,也就是说,首先要培养起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尊师重道的德行,在其有了谦恭有礼的处世态度后,再让其去学习知识技能。一个人如果没有首先培养起谦虚有礼的处世态度,就学了很多的知识技能,那就会学得愈多,愈傲慢;学得愈多,愈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

比如孩子在和父母交流的时候,经常会说“你不懂”、“你懂什么”、“你不明白”,这些都是一个人傲慢之心的流露。在中国,古代的圣贤人,包括开明的皇帝,教导百姓都是依据正确的顺序来进行。像康熙皇帝,为了落实“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他特意颁布了“圣谕十六条”,其中第一条就是“敦孝弟以重人伦”,而且在这条前言中写道:“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盖父母生我,有罔极之恩。兄长先我而生,有同气之谊。”意思是说,善待父母叫做孝,善待兄长叫做悌。父母生养子女,有罔极之恩,《诗经·蓼莪》中也说,父母生育的恩德像天一样高,无穷无尽,子女想报答都报答不了,所以叫“罔极之恩”。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如前所言,“弟子”还有“学生”的意思,若指学生,那是指谁的学生?我们学习圣贤经典,当然是圣贤人的学生。如果我们学习《论语》,那我们就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否学得和他们相像?这是我们要对照和反省的。

譬如,《弟子规》“入则孝”开头有四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就是为人子女者所应尽孝的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这是让子女从对待父母的态度上逐渐把“我”放下,学习关爱他人。即使父母对子女不是很好,哪怕像大舜的后母、像闵子骞的后母那样,处处与子女为难,甚至想方设法地要置子女于死地,子女也不能怀恨在心,报复父母、伤害父母,而应该懂得反省自身,以一颗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去感化父母,要学会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从对待父母的态度上,从不忤逆父母,子女就能够培养起一种不和任何人为敌、不和任何人起对立的心。

古人说“仁者无敌”,并不是说仁者能打败天下无敌手,而是说仁者是一个真正有仁爱心的人,他能够从心底不和任何人起对立,这是因为他懂得自己与他人是一体的关系。中国古人把对待父母的孝心扩而广之,就会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人、一切动物甚至天地万物等等。

庄子有句话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说明我们自己和他人,乃至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什么是一体的关系?就是像一个身体一样,谁也离不开谁。用这种心去处理问题,就会处理得很圆融,而且不留后遗症。

再看,“孝”字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一个“子”,这就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关系。所以,如果能够把孝道做好了,竖向的人际关系就处理好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竖穷三际”。

“悌”,讲的是兄弟之间要友悌,把这种友悌扩而广之,就能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如果能够把悌道做好了,横向的人际关系也就处理好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横遍十方”。

“孝”、“悌”两个字都做到了,竖向、横向的人际关系也就都处理好了。这个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自性、本性。所以,真正能够把孝悌尽圆满的人,就是能够真正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圣人。《论语》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从孝悌入手,做到了极致,就可以回归自性、达到“仁”的境界。所以说它是水的源头、是树的根本。

在“出则悌”方面,《弟子规》中有两句话最为根本,即“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意思是,我们对待年长者,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那样恭敬;对待他人的父母,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孝顺。这样一来,就把孝悌之心扩展开来了,但是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如果能够真正把孝悌之心推而广之,平等无私地对待一切人、对待一切众生,那就达到圣人的境界了。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解决现在的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从根本上抓起,也就是要从培养人的孝悌之心来做起。

九天云中龙 发表于 2025-8-2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为学之本:从《论语》"弟子章"看传统教育的实践智慧

《论语·学而》篇所载"弟子入则孝"一章,虽仅三十四字,实为儒家教育思想之精髓所在。此章揭示的学习次第,绝非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一套完整的成人成德体系。今人研习经典,往往急于求文辞之华美、义理之深奥,却忽略了为学之根本,恰如筑楼而不筑基,终难稳固。

孝悌之道,实为心性涵养之始。《礼记·祭义》云:"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家庭中的孝悌实践,是培养仁爱之心的最初场域。程颐解此章谓:"孝悌者,仁之本也。"在家能孝,出外能悌,此心性功夫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自然养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扩能力。今人学习经典,若不能体会此心性涵养之道,纵使背诵万卷,终是门外汉。

谨信二字,实为修身之要枢。《周易》云:"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将日常言行提升至道德实践的高度。朱子释"谨"为"行之有常",释"信"为"言之有实",二者相资为用。古人读书必先端正几案、肃整衣冠,非为形式,实是通过外部的严谨培养内心的诚敬。今日学者多求速成,鲜有在谨信上下功夫者,故其学问往往流于浮泛。

"泛爱众而亲仁"体现儒家"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与"就有道而正焉"的择善智慧。王阳明《传习录》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种普遍的爱并非无差别的滥情,而是建立在明辨是非基础上的道德情感。亲近仁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俱化矣。今日学术环境复杂,学者尤当慎择师友,以仁者为镜,方能不迷失方向。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语,道破儒家"行先文后"的教育次第。陆九渊言:"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然后令他奋发植立。"所谓"田地净洁",即指先立根本德行。孔子教学,首重"入则孝,出则悌"等实践功夫,待其德行根基稳固,方教以诗书礼乐之文。此与今日教育偏重知识传授而轻忽品德养成,形成鲜明对比。

当代人学习经典,当以此为鉴。建议读者:
一、每日反观自身孝悌实践,记录《孝悌日课》;
二、建立"谨信"自律表,检点言行一致处;
三、绘制"亲仁"关系图,明确求学问道之方向;
四、制定"行文平衡"计划,确保德行实践不落后于知识积累。

《论语》此章所示,实为千古不易之学规。张载曾言:"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学习经典的真谛,不在积累知识,而在转化生命。唯有依此修行,方能体会古人"知行合一"的为学境界,使经典智慧真正成为生命的滋养。
崔柴私 发表于 2025-8-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为学之本:从《论语》"弟子章"看传统教育的次第观

《论语·学而》篇所载"弟子入则孝"一章,虽仅三十四字,实为儒家教育思想之总纲。此章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为学次第:德行为本,文艺为末。今人欲研习古代经典,当先明此理,方能得其门而入。

孝悌之道,实为学问之根基。刘宝楠《论语正义》以"对兄父之称"释"弟子",道出了传统教育始于家庭伦理的本质特征。孝者,事亲以敬;悌者,事兄以顺。家庭实为道德实践之初阶,人在家庭中培养的恭敬心、责任感,正是日后处世为学的基础。程颐言:"孝悌,顺德也。"此顺遂之德,实为接受更高深学问的必要心理准备。今人学经典,若忽略此根本,则如筑室无基,终难稳固。

谨信之德,乃立身处世之关键。《周易》"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一语,道出了儒家对日常言行的严格要求。谨者,行为之收敛;信者,言语之真实。朱子释此:"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这种对日常生活的规范,实为治学之必备品质。无谨则行易逾矩,无信则言无可征,如此何以研读圣贤典籍?古人云:"不诚无物",诚信之德实为学问真实性的保障。

泛爱众而亲仁,体现了儒家道德实践的扩展逻辑。由家庭伦理推及社会关系,由普遍仁爱导向择善而从,这一过程展现了儒家教育的递进性。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正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道德扩展。而"亲仁"之要,尤见儒家教育的精义——在普遍关爱中不失择善而从的智慧。《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然所亲之友必为仁者,此乃学问长进之关键。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语,点明了儒家教育的基本次第。孔子所谓"行",非仅指外在行为,更包含内在德性的养成。朱子注此章云:"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可见"行"与"学"实为相辅相成之关系,唯其次第不可颠倒。今人学经典,往往急于涉猎典籍文辞,而忽略德性培养,此正是本末倒置之举。王阳明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德行实践实为真知之前提。

当代人学习古代经典,当以此为鉴。经典非仅知识体系,更是生命实践之学。若不能先立其本,纵使博览群书,终难体会圣贤真意。故建议今人学经典前,当先反观自身:孝亲敬长之心是否真切?言行是否谨慎诚信?待人是否宽厚有爱?所交是否皆为益友?如此根基既立,再研读经典,方能相得益彰,得古人学问之真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