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5|回复: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4立节诗解2孔子不轼当功受禄曾子不受邑孔伋缊袍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5-25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说苑卷4立节诗解2孔子不轼当功受禄曾子不受邑孔伋缊袍
题文诗:
楚伐陈国,陈西门燔,因使陈之,降民修之,
过之不轼,子路:礼过三人,则下车过,
二人则轼;陈修门者,人数众矣,何为不轼?
孔子:国亡不知,此为不智;知而不争,
而为不忠;忠而不死,乃为不廉;修门者不,
行一于此,故不为轼.见齐景公,景公,
廪丘为养,孔子不受,出谓弟子:吾闻君子,
当功受禄,今说景公,公未之行,赐我廪丘,
其不知丘,亦甚矣哉!遂辞而行.曾子,
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以修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之,其又不受,使者:
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曰臣闻之,
受者畏人,予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我能勿畏?不受.孔子闻曰:参之言,
足全其节.子思居卫,缊袍无表,二旬九食,
田子方也,闻之使人,遗狐白裘,恐其不受,
因谓之曰:吾假人也,遂忘之矣;吾与人也,
如弃之矣.子思不受,子方:我有子无,
何故不受?闻之,妄与不如,弃物沟壑,
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故,不敢当也.
《原文》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注释】
凭轼致敬:“魏文侯过其闾而~之”。
《原文》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释】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原文》
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急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急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注释】
子思:又称“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鲤的儿子。

一叶知秋 发表于 2025-6-13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立节》所载孔子不轼、曾子拒邑诸事诠析

《说苑》卷四《立节》篇载孔子过陈国修门者不轼、曾子辞鲁君之邑、子思安于缊袍三事,皆先秦儒家砥砺名节之典范。刘向辑录此三则,实欲彰明士人立身处世之大节,今试为析论如次。

一、孔子不轼:礼之本质在德而不在仪
楚伐陈而役使其民修城门,孔子过之不行轼礼。子路所疑者,乃《周礼·秋官》"礼三揖而后轼"之常仪;孔子所执者,却是《礼记·曲礼》"君子行礼,不求变俗"之大义。盖陈民臣事敌国而不知耻,此即《论语》所谓"民免而无耻"之状。孔子不轼,非失礼也,乃以"不礼"为教化——正如《荀子·大略》言"礼以顺人心为本",其不轼之举,实为唤醒陈民"知耻近乎勇"(《中庸》)的道德自觉。

二、曾子拒邑:义利之辨的实践典范
鲁君赠邑之事,尤见曾子深得《孟子·告子上》"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之旨。考《礼记·檀弓》载曾子临终易箦之事,其严守礼制如此,则拒邑乃必然。刘向特书"衣弊衣以耕",正与《论语·雍也》原思辞粟章相映成趣。儒家非拒利也,唯当如《周易·乾文言》所言"利物足以和义",曾子所为,恰是《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生动诠释。

三、子思缊袍:士志于道的风骨呈现
子思"缊袍无表"而拒齐王聘,此中深意可参《孟子·尽心上》"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其言"伋闻馈遗于君者,不在车马衣裳",实本《尚书·说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之义。较之《荀子·修身》"志意修则骄富贵"的论述,子思之守更见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的精神气度。

要之,三事虽异,其理一贯。《说苑》此篇以"立节"为题,正揭示儒家道德实践之核心:孔子不轼显"智仁勇"三达德,曾子拒邑明义利之辨,子思安贫守士节。刘向编次之际,当有鉴于西汉季世士风颓靡,故特标举先秦典范。今日读之,犹见《周易·困卦》"君子以致命遂志"的凛然风骨,足为千古士人立心立命之圭臬。

(全文798字)
莫火坐 发表于 2025-7-1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立节》所载孔子不轼、曾子拒邑诸事,实为儒家气节观之精微体现。今试析其义理如次:

一、孔子不轼之深意
楚伐陈而役其民修城门,孔子过之不轼,非礼之疏也,乃义之精也。子路所问"过二人则轼"乃常礼,然孔子所守者乃"经权之道"。《礼记·曲礼》云"礼从宜,使从俗",陈民为敌国所役而不抗争,是"知亡国而不争"(《说苑》原文),此失节之民,非当敬之人。孔子以"不智不忠"斥之,正合孟子"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精神,彰显"礼之大体"在明是非而非拘仪节。

二、曾子受禄之义利辨
曾子"衣弊衣以耕"却拒鲁君之赐,尤见儒家"以义制利"之要旨。《荀子·大略》言"君子隘穷而不失其劳",与《说苑》载曾子"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之语相契。此非矫情鸣高,实因"无功不受禄"乃士之底线。孔子曰"见利思义"(《论语·宪问》),曾子所为,正是"义然后取"(《论语·季氏》)的实践,较之子思"缊袍无里"而安贫乐道,皆体现"士志于道"的修为次第。

三、立节的三重境界
观此数事,可见儒家气节观有三重:
1. 守常:如日常之轼礼,循礼而动
2. 明变:如孔子不轼,权变合义
3. 固本:如曾子拒邑,守道不移
《周易·困卦》象辞"君子以致命遂志",正可为此作注。刘向列此事于"立节"篇,实有深意——节者非徒死守,乃在通权达变中持守本真。

结语:
读《说苑》此章,当知古人立节非为虚名。孔子之"不轼"示大义,曾子之"拒邑"明廉耻,皆本于"仁以为己任"的担当。今人学之,不在摹其形迹,贵在识其"义之与比"(《论语·里仁》)的精神内核,方不负先贤垂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