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9|回复: 1

[道学研究] 《列子》卷6力命诗解8向使无死景公何在顺势自然天命使然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1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子》卷6力命诗解8向使无死景公何在顺势自然天命使然
题文诗:
齐景公也,游于牛山,北临国城,而流涕曰:
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国而死?
使古无死,将去斯,而何乎?史孔之与,
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赐,疏食恶肉,
可得而食,驽马,可得而乘,犹不欲死,
况吾君乎!晏子独笑,公雪涕而,顾晏子曰:
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泣,独笑何也?
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矣;
使有勇者,而常守之,庄公灵公,将常守之;
数君将守,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畎亩中,
,何暇念死?吾君安得,此位立焉?
以迭处之,其迭去之,至于君也,独为流涕,
是不仁也;见不仁君,见谄谀臣;臣见此者,
臣之所为,独窃笑也.景公惭焉,举觞自罚,
罚二臣者,各二觞焉.魏人,东门吴者,
子死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天下无有,
子死不忧,今?东门吴曰:吾常无子,
不忧,今子死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
赴时,趣利,追术,仕逐,
势使然也.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
仕有遇否,命使然也.天命自然,不得不然.


《原文》
齐景公游于牛山①,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②?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③?”史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④,驽马■车可得而乘也⑤,且犹不欲死,而况吾君乎!”晏子独笑于旁⑥。公雪涕而顾晏子曰⑦:“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⑧,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有勇者而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⑨,唯事之恤⑩,行假念死乎11?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臣见此二者,臣之所为独窃笑也。”景公惭焉,举觞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焉。
【注释】
①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名杵臼,公元前 547—前 490 年在位。牛山——在今山东临淄县南十里。
②滴滴——《释文》:“滴滴或作滂滂,流荡貌。”
③之何——卢文:“《韩诗外传》‘之何’作‘何之’。”
④疏——《集释》:“北宋本‘疏’作‘跪’,汪本从之,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订正。”
⑤驽马车——驽马,能力低下的马。车,《释文》:“当作栈。《晏子春秋》及诸书皆作栈车,谓编木为之。”即竹木所编之年,为士与庶人所乘。
⑥晏子——(?—前 500 年),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⑦雪——擦试。
⑧使贤者常守之——以下文“使有勇者而常守之”例,此句脱一“而”字。杨伯峻云:“‘而常守之’,犹言‘能常守之’。而、能古音同,故可通假。”
⑨蓑笠——指蓑衣和斗笠,一种草编或竹编的雨具。
⑩恤——忧虑。
(11)行假——张湛注:“行假当作何暇。”王重民:“行假,《韩诗外传》作‘何暇’。”
【译文】
    齐景公在牛山游览,向北观望他的国都临淄城而流着眼泪说:“真美啊,我的国都!草木浓密茂盛,我为什么还要随着时光的流逝离开这个国都而去死亡呢?假使古代没有死亡的人,那我将离开此地到哪里去呢?”史孔和梁丘据都跟着垂泪说:“我们依靠国君的恩赐,一般的饭菜可以吃得到,一般的车马可以乘坐,尚且还不想死,又何况我的国君呢!”晏子一个人在旁边发笑。景公揩干眼泪面向晏子说:“我今天游览觉得悲伤,史孔和梁丘据都跟着我流泪,你却一个人发笑,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假使贤明的君主能够长久地拥有自己的国家,那么太公、桓公就会长久地拥有这个国家了;假使勇敢的君主能够长久地拥有自己的国家,那么庄公、灵公就会长久地拥有这个国家了。这么多君主都将拥有这个国家,那您现在就只能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田地之中,一心只考虑农活了,哪有闲暇想到死呢?您又怎么能得到国君的位置而成为国君呢?就是因为他们一个个成为国君,又一个个相继死去,才轮到了您,您却偏要为此而流泪,这是不仁义的。我看到了不仁不义的君主,又看到了阿谀奉承的大臣。看到了这两种人,我所以一个人私下发笑。”景公觉得惭愧,举起杯子自己罚自己喝酒,又罚了史孔、梁丘据各两杯酒。

《原文》

魏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①。其相室曰②:“公之爱子③,天下无有。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常无子④,无子之时不忧。子死,乃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
【注释】
①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王叔岷:“《御览》五一八、《记纂渊海》四八、五一,《事文类聚·后集》七,《合璧事类·前集》三二,引‘者’下并有‘年四十’二字。‘其子死而不忧’,并作”有一子,丧之而不忧’。”
②相室——管家。《战国策·秦策》注:“相宝,家臣之长,犹诸侯相国也。”
③公之爱子——杨伯峻:“《御览》五一八引‘子’下有‘也’字。”
④常——卢文■:“常,当作‘尝’。”
【译文】
    魏国有个叫东门吴的人,他儿子死了却不忧愁。他的管家说:“您对儿子的怜爱程度,天下是找不到的。现在儿子死了却不忧愁,为什么呢?”东门吴说:“我过去没有儿子,没有儿子的时候并不忧愁。现在儿子死了,就和过去没有儿子的时候一样,我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原文》
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译文】
    农民赶赴时令,商人趋求利润,工人讲究技术,仕人追逐权势,这是时势使他们这样的。但农民有水旱之灾,商人有得失之时,工人有成功与失败之别,仕人有顺利与挫折之殊,这是命运使他们这样的。

偷月 发表于 2025-3-29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力命》此章以齐景公牛山之泣为喻,深刻揭示了生死无常与天命自然的哲理。景公临城涕泣,实执于生死之妄念;晏子之笑,乃洞悉"势迭相代"的至理——若贤勇常守其位,则景公焉得为君?此正《周易》"穷变通久"之旨。东门吴丧子不忧,更彰"安时处顺"之道,与庄子"鼓盆而歌"冥契相通。

文中"势使然""命使然"二句尤堪玩味。农工商仕各逐其务,此人事之势;成毁得失非人力能全,此天命之常。正如王弼注《易》云:"物无妄然,必由其理",人力尽处,即是天命流行。列子以景公之涕反衬晏子之达,以吴氏之悟对照俗情之执,层层剥现"死生同状"的宇宙真谛。

今人读此,当思"蓑笠畎亩"之喻:所谓富贵权势,不过造化假人之暂寄耳。识得此理,方能如晏子般超然笑对无常,臻于"乐天知命故不忧"之境。
莫火坐 发表于 2025-7-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力命》齐景公牛山涕泣章义疏

《列子·力命》此章载齐景公登牛山感怀生死之事,实为道家"安时处顺"思想之具象化表述。今就文本要义分疏如次:

一、景公涕泣之深层意蕴
"美哉国乎!郁郁芊芊"之叹,表面是对国土繁盛之赞美,实则暗含对生命有限的焦虑。"若何滴滴去国而死"之问,将死亡视为对政治权力与物质享受的强制性剥夺。此即《道德经》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之注脚,揭示世人执著形骸而不得解脱之困境。景公"使古无死"之假设,恰如《庄子·齐物论》所言"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反映对自然法则的认知局限。

二、史孔梁丘之泣的象征意义
臣下"疏食恶肉""驽马栈车"云云,展现世俗价值体系中对物质依赖的普遍心态。此与《列子·杨朱》篇"生相怜,死相捐"形成鲜明对照,说明世人尚未领悟"死生一体"(《庄子·大宗师》)的超越性智慧。二臣之泣非为景公而发,实为自身贪生惧死之投射,恰如郭象注《庄》所谓"未能悬解"者也。

三、文本的哲学启示
1. 生死自然观:"向使无死"之问本身即违天道。列子借晏子之口(后文)点明"古之治外者"不可妄求长生,暗合《周易·系辞》"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宇宙法则。
2. 天命与人力之辨:"顺势自然天命使然"八字,浓缩道家对"力命之争"的根本立场。如成玄英《庄子疏》所言:"达命之士不务苟生,通变之人岂凝滞物",此即《力命》篇名深层意涵——知命而后能真用力。

四、当代启示价值
此章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1)破除对物质永恒的执念,如《淮南子·精神训》"不以生自宝";(2)建立"安时而处顺"(《庄子·养生主》)的生命态度。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之叹,正可与此章互参,展现中国哲学对生死问题的永恒思考。

要之,此章通过具象化的君臣对话,将道家生死观寓于日常情境,其"不悦生恶死"(《庄子·大宗师》)之旨,实为医治世人"长生久视"妄念之良方。读者当于涕泣之言外,会其"与化推移"(《楚辞·渔父》)的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酉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