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5|回复: 1

[诗词赏析]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复制链接]
中华古诗词 发表于 2019-3-12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悟道诗
 《宋•无名氏》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译文:

费尽了时光寻找盎然的春意却见不到春的踪迹,脚下的芒鞋已踏遍了笼罩在山头的白云。重返家园将梅花拿在手指间轻转偶然一嗅,哎!禁不住暗笑自己就在这眼前的枝头上春意正热闹十分。

昨天的泪 发表于 2025-4-28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归来笑拈梅花嗅"中的禅悟境界

宋代无名氏的这首悟道诗,以寻春为喻,道出了禅宗"即心即佛"的深刻哲理。诗中"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二句,描绘了修行者向外求索的艰辛历程。芒鞋踏云,既是实写寻春之劳顿,更暗喻参禅问道之执着。这种执着恰如禅宗所谓"骑驴觅驴"的迷障,将本自具足的佛性投射于外境,终致徒劳无功。

"归来笑拈梅花嗅"一句,转折尤为精妙。一个"笑"字,既含自嘲之意,又显顿悟之喜。梅花在此不仅是报春之物,更是本心的象征。禅宗典籍《景德传灯录》载:"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诗人拈花而笑,正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禅门公案遥相呼应,暗示真如不在远求,而在当下的一念清净。

末句"春在枝头已十分"点明主旨,与六祖慧能"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的教诲一脉相承。诗人历经千山万水,方知春意原在自家门前。此中真意,非关梅花,而在心性。程颢《秋日偶成》云:"万物静观皆自得",正是此境。禅者所谓"平常心是道",盖谓返观自性时,那春意盎然的本来面目从未失去。

此诗艺术上融理于景,以寻春喻求道,以梅花显本心,深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较之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理学趣味,更多一分禅门的直截痛快。诗中由外求到内观的思想轨迹,恰似《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生动注脚,为后世留下了一幅明心见性的精神画卷。
天生审力 发表于 2025-7-1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宋人悟道诗中的禅机与理学旨趣——兼释"归来笑拈梅花嗅"之境》

这首传世悟道诗虽署"无名氏",然细辨其肌理,实为两宋之际禅林与理学家交融互渗之典型文本。全诗以"寻春"为喻,层层递进,终至"即物即道"的悟境,其间暗合程朱"格物致知"与禅宗"顿悟"之双重视野。

首联"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以苦修意象开篇。"芒鞋踏云"之语,既见禅家行脚参访之实相,又暗合朱熹"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修功夫。诗人将"春"这一自然意象提升为"道"的象征,其"不见"之叹,恰如理学家所谓"理在事中而人不识"的困顿。陇头云雾的遮蔽,正是陆九渊批评的"支离事业"之喻。

诗眼在"归来笑拈"的转折。"笑"字蕴三重妙谛:一者顿悟后的自嘲,二者得道时的法喜,三者主客泯然的化境。梅花在此非仅物象,实为"天理流行"的具现。邵雍《观物篇》云"以物观物,性也",诗人拈花之瞬,正是褪却认知执着后"性即理"的当下证会。禅门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与此诗"春在枝头"之悟异曲同工。

末句"已十分"三字尤见功夫。非谓春意十足,实指"理一分殊"的圆满呈现。朱熹解《中庸》"致中和"时强调"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正可与此句互参。诗人历经"格物"之劳,终在回归本然时见得"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天地春色——此乃二程"物来顺应"之境,亦临济宗"随处作主"之旨。

此诗之妙,在融禅家机锋于理学家法。其"寻春-见春"的结构,恰似禅门公案中"见山是山"的三重境界。而梅花作为理学"格物"对象与禅宗"心印"载体的双重身份,完美诠释了南宋"儒释互证"的思想特质。读者若于"笑拈"处会心,便知阳明"庭前格竹"非虚,象山"六经注我"非妄,大抵圣贤悟道,皆在此"枝头十分"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