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01|回復: 0

[中药大全] 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複製鏈接]
中草药手册 發表於 2019-1-2 14: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白芥子

白芥子

白芥子

白芥子,中药材名,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十字花科,呈球形,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种皮薄而脆,有油性。无臭,味辛辣。可入药。主要产自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等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具有温肺豁痰利气,乳腺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白芥子图片

中药白芥子

中药白芥子

白芥子图片

白芥子的作用

白芥子的作用

白芥子图片

白芥子的功效

白芥子的功效

白芥子图片

白芥子简介

药材名:白芥子

拼音:Bái Jiè Zǐ

别名:辣菜子

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化学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

性味:辛;温

归经:肺;肝;脾;胃;心包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禁忌: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且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白芥子的功效

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白芥子的作用

1、抗菌作用

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酵母菌、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1:10(2)-3×10(2)。白芥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黄芥子甙水解产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杀菌作用。

2、刺激作用

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油的主要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

白芥子的用法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外用:研末调敷。--〖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治喘咳宜敷贴背部肺俞、心俞、膈痰饮。--〖中华本草〗

白芥子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

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②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

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

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④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

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

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

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龙坊令 發表於 2025-7-22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芥子药性考辨及临证应用阐微》

白芥子者,乃十字花科白芥之成熟种子,《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其性辛温,其味峻烈,实为通利三焦之要药。今就传统药性理论与现代研究相参,详述其用。

一、本草考源
白芥子载于《唐本草》,李时珍谓其"利气豁痰,除寒暖中"。其形圆如珠,色白微黄,较黄芥子体大而力宏。道地产区以亳州、禹州为胜,得中州厚土之气,故化痰之力尤著。所含白芥子苷遇水酶解为异硫氰酸酯,此即其辛窜走泄之性所本。

二、性味归经析微
辛能散结,温可化痰,其性走而不守。《雷公炮制药性解》明言其归肺、胃二经,实则兼入肝脾。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白芥子宣肺气以开上焦,温中土以绝痰根,更兼疏肝通络之效。其"豁痰利气"之功,实含三焦并治之妙。

三、功效应用要诀
1. 痰饮证治:凡寒痰壅肺之喘嗽,痰涎盘踞之胸痹,取白芥子配苏子、莱菔子(三子养亲汤),其性温而不燥,尤宜老人虚寒痰喘。若痰滞经络之肢节痹痛,合桂枝、没药同用,取"痰消则痛止"之理。

2. 阴疽消散:外科阴证疮疡,借其温通之性,可促脓成溃。阳和汤中伍用麻黄、肉桂,使阴凝得散。现代研究证实其所含芥子油可扩张局部血管,此即"外敷起泡疗法"之科学依据。

四、临证禁忌辨正
阴虚火旺者忌之,非谓其性燥烈,实因辛温助火。《本草经疏》特别指出:"肺经有热者误服,反助火伤阴"。现代药理证实其刺激黏膜作用,故消化道溃疡者慎用。外用宜以蜂蜜调敷,缓其刺激性。

五、炮制贮藏要点
传统强调"生用力猛,炒用性缓"。今考白芥子苷酶在40℃以上即失活,故清炒法应以文火缓焙至微黄为度。贮藏须防潮避光,霉变后有效成分降解,反生致敏物质。

此药看似平常,实具雷霆手段。昔张锡纯治痰厥昏迷,尝单用白芥子末冲服取效。然今人用此,当参酌古今,量证施治,方不负先贤发掘之功。
条皮导弹 發表於 2025-7-25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芥子药性考辨及临证应用阐微》

白芥子者,乃十字花科白芥之成熟种子,其色类雪,其味辛烈,禀天地阳和之气而生。考其性味,《本草纲目》明载"辛温无毒",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更言其"能透达经络,无处不到"。今就本品之药性机理与临证要义,分述如次。

一、性味归经机理探赜
白芥子辛温之性,尤善走窜。其归经特点颇具深意:入肺经则能温化寒痰,归肝经则可疏利气机,达脾胃而消痰积,至心包而通络脉。此中玄机,正在于其所含白芥子苷遇水酶解后生成异硫氰酸烯丙酯,此挥发油成分恰合中医"辛香走窜"之论。昔年叶天士治痰饮咳喘,必佐白芥子以开"痰浊窠臼",实得此中三昧。

二、临证应用精要
1. 痰证治疗:本品治痰独具特色,尤擅化"皮里膜外之痰"。治寒痰喘咳,常与苏子、莱菔子配伍为三子养亲汤;疗痰核流注,多配肉桂、鹿角胶等温阳之品。然须注意,阴虚燥咳者当禁用,正如《本草经疏》所诫:"阴虚火炎者误服,反耗真阴。"

2. 通络止痛:其辛散温通之性,于痹证治疗尤显殊功。朱丹溪治痛风方中,每用白芥子佐南星、桂枝,取其"透骨搜痰"之效。现代研究证实其所含芥子碱确有抗炎镇痛作用,此乃传统功效之科学注脚。

三、使用禁忌辨析
本品辛温燥烈,用之不慎易生弊端。有三禁尤当谨记:一禁阴虚火旺之体,恐助火伤阴;二禁肺虚久咳之证,防耗散肺气;三禁皮肤破损之处外用,免致疮疡。先贤谓其"多食昏目泄气",实为经验之谈。

四、现代研究发微
今人实验证实,白芥子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可达82%,此即古籍所言"消痈散结"之科学依据。其抗真菌作用,恰与《外科正宗》用治癣疮之记载暗合。然传统强调"陈久者良",现代研究显示储存逾年者,有效成分损失近三成,此古今认识之差异,尤当深思。

结语:白芥子之用,贵在得其法度。昔张介宾有言:"用药如用兵,贵在配伍得宜。"临证之际,当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训,中病即止。若能用其利而避其害,则此辛烈之物,诚为化痰通络之良将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