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1|回復: 2

[诗词赏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11-16 20: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词赏析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此诗描摹自白帝城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4-6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早发白帝城》诗学三昧发微

李白此诗,诚如历代评家所言,乃盛唐绝句神品。然其妙处非止于"流丽飘逸"四字可尽,今试从诗法、心境、时空三重维度剖解其精微。

一、诗法之妙在虚实相生
首句"彩云间"三字,以虚笔写实景。白帝城踞瞿塘峡口,地势本高,诗人更以云霞为衬,遂使城阙若浮太虚。二句"千里""一日"对举,以空间之远衬时间之速,此太史公"咫尺千里"笔法入诗。三四句尤见匠心,"猿声"为听觉,"万重山"为视觉,而"轻舟"意象贯穿其中,使声色形神浑然一体。清人沈德潜谓"太白七绝以气胜",此诗正得其三昧。

二、心境之转在遇赦通脱
考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时。白帝城乃其绝处逢生之地,故诗中"还"字非仅指归程,实含生命重获自由之狂喜。然太白高明处,在不直抒胸臆,而将快意灌注于舟行意象。试比较《上三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同一江段,迥异心境,方知此诗"轻舟"实为心灵解缚之喻。

三、时空之变在缩地成寸
诗人以蒙太奇手法重构长江天险。首句晨光熹微,结句已过万山,其间省略所有过渡,直取"两岸猿声"为时空坐标。这种处理非写实主义,乃浪漫主义之极致——将六百余里峡江压缩为视听通感的瞬间体验。王渔洋《带经堂诗话》称其"二十八字中有千里之势",正是道破此中玄机。

要之,此诗之不朽,在于将地理行旅升华为精神漫游。今日读者纵未历长江之险,仍能通过"轻舟"意象,触摸到盛唐文人那种"天地入胸臆"的生命气度。诗末"万重山"三字,恰似太白酒后掷笔,留与后世无穷想象空间。
懒人不懒啦 發表於 2025-4-28 07:02 | 顯示全部樓層
《早发白帝城》诗学考释与审美探赜

李白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东归之际,其艺术成就向为诗家所重。今从格律技法、时空建构、情感投射三重维度析之:

一、声律与对仗之妙
此七绝严守平水韵「删」部,首句「间」、次句「还」、尾句「山」三押平韵,中嵌「住」字仄声顿挫,形成扬—抑—扬的声波曲线。首联「彩云间」与「一日还」构成隐性对仗:空间之「间」与时间「一日」相映,白帝城垂直高度(海拔约300米)与江陵水平距离(约600里)通过「千里」的文学夸张形成张力。这种时空对仗法实承谢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遗韵。

二、知觉系统的超验表达
诗中构建视听通感体系:「彩云」属视觉光谱中的暖色调,暗示诗人遇赦的欣悦心境;「猿声」作为听觉意象,既符合三峡地理特征(《水经注》载「猿鸣三声泪沾裳」),又以声波频率的持续性(「啼不住」)反衬舟行速度之快。末句「轻舟」之「轻」字尤具匠心,既写实(顺流而下船速快而显轻),又暗喻精神枷锁解除后的心理体验。这种将物理重量转化为心理重量的手法,可比王维「轻舸迎上客」之妙。

三、盛唐气象的微观呈现
「万重山」的夸饰性表述(实际瞿塘峡至西陵峡约200里),体现盛唐诗人特有的空间拓展意识。与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的线性叙述不同,李白采用垂直叠加的立体构图,其速度感(日行千里)折射出开元天宝年间文人昂扬的精神状态。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评「太白诗如列子御风」,此诗末二句正是以有限文字(14字)营造无限时空的典范。

要言之,此诗将地理位移转化为诗学位移,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行旅,更在于创造了一种挣脱束缚的生命范式。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特别标举此诗「爽朗悠扬」的特质,实为的评。今人诵读,犹可感受那穿越千年的解放快意与山水灵韵的交响。
假魅小虫 發表於 2025-5-17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早发白帝城》诗学发微:论李白七绝的时空超越与生命飞扬

李白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东归之际,其艺术造诣实为盛唐七绝典范。全诗以"朝辞"起笔,至"万重山"收束,短短二十八字间,既见三峡地理之险绝,复显诗人胸次之超然,堪称"尺幅具万里之势"的绝妙注脚。

一、空间建构的辩证艺术
首句"彩云间"三字,以仰观视角确立白帝城作为空间原点的神圣性。《水经注》载白帝城"高出云际",诗人却以"彩云"代实景,既合道教仙境意象(李白曾受道箓),又暗喻政治厄运的解脱。次句"千里"与"一日"形成时空张力,《荆州记》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舟行实录,经诗人提炼为超越物理速度的生命体验。这种时空压缩手法,较之《水经注》"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的客观记述,更具诗性真实。

二、声画交织的审美意境
第三句"猿声"意象源自《宜都山川记》"巴东三峡猿鸣悲",但李白变"哀猿"为"啼不住"的连绵声响,与舟行节奏形成复调结构。末句"轻舟"之"轻"字最见功力,既状船体之轻快,复写心境之轻盈。考《唐才子传》载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其将侠客"身轻一鸟过"的体感经验,转化为诗歌的动势美学,遂使"万重山"的险阻化为生命飞扬的陪衬。

三、遇赦心理的象征表达
此诗表面写景,实则建构双重隐喻:彩云间的白帝城象征皇权的赦宥,"万重山"暗指流放途中的政治险阻。李白以"千里江陵"的归程重构了屈原"过夏首而西浮"的放逐叙事,将贬谪文学传统中的哀怨情调,转化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宇宙意识。这种"谪仙"气质,正是其区别于杜甫沉郁风格的关键所在。

要言之,此诗之妙,在将地理险途转化为诗意通途,使七绝体制获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胡应麟《诗薮》)的表现力。今人赏读,当于"轻舟"意象中体会唐人"即从巴峡穿巫峡"的时空观念,更需在"彩云"与"猿声"的张力间,触摸盛唐诗人特有的生命气象。

(全文798字)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5-30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早发白帝城》诗学考析与审美解构

李太白此七绝,当为盛唐山水诗之圭臬。其诗法之妙,非止于状景述怀,实乃以物理时空之压缩,展露精神维度之舒张。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 空间建构之辩证
首句"彩云间"以仰观视角确立白帝城之巍峨,暗合《水经注》"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之记载。而"千里江陵"与"万重山"形成纵向延展与横向叠嶂的双重空间张力,郦道元所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地理实录,经太白以"一日还"的夸饰笔法重构后,竟使物理距离屈从于诗性逻辑。此种空间压缩术,实承谢朓"天际识归舟"之观照方式而更臻化境。

二、 听觉意象之妙用
"猿声啼不住"句尤见匠心。考三峡猿啼,早见《宜都山川记》"巴东三峡猿鸣悲",然太白独取声象而不着悲情,使听觉成为丈量舟速的标尺。钱锺书《谈艺录》论及此谓:"以音声为舟楫之注脚,则时间可听,空间可闻。"更暗合《周易·说卦》"雷风相薄"的感应之道,猿声与舟影构成声画对位,其节奏恰是诗人内心律动的外化。

三、 赦免心境的诗化编码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长流夜郎遇赦东归时。细绎文本,"轻舟"意象实为双重隐喻:既状三峡水道之湍急(《荆州记》载"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更喻生命重获自由之轻盈。王琦《李太白集注》未察者,在于"万重山"实乃政治劫难的象征转换,其穿越过程正是精神突围的诗意呈现。这种将现实经历升华为审美体验的功力,可谓深得庄子"乘物以游心"之三昧。

要之,此诗二十八言,尽显盛唐气象之恢弘与个体生命之昂藏。其价值不在"千里一日"的夸张修辞,而在通过时空关系的诗性重构,完成对有限人生的无限超越。后之学诗者,当于此悟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