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8|回復: 1

[诗词讲座] 端居·李商隐·雨中寥落月中愁

[複製鏈接]


▲点击上方音频,听主播朗读李商隐诗词·端居·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

唐代: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李商隐·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李商隐·雨中寥落月中愁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端居:闲居。

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赵委 發表於 2025-5-10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居》诗笺释与意境探微

李商隐此诗以"端居"为题,实为客居思乡之作。全诗二十八字,却构建出时空交错的抒情结构。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以双起法展开,"远书"指空间阻隔,"归梦"言时间漫长,"悠悠"二字叠用,既状书信杳茫之态,复写梦境缥缈之状。《文心雕龙·神思》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正可诠释此句时空交织的抒情特质。

次句"空床敌素秋"运用拟战修辞,"敌"字尤为警策。空床本无知觉,却要与整个秋天对峙,将无形之愁化为具象搏斗。庾信《小园赋》"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的典故暗含其中,使个人愁绪获得历史纵深。"素秋"出自《礼记·月令》"秋之为言愁也",白者金气,与下联"红树"形成色彩对映。

后联转入景物描写,"青苔"暗示门庭冷落,"红树"点明节序变迁。钱锺书《谈艺录》论李商隐诗"于纤秾中见沉着",此联正是典范。雨中红叶褪其鲜妍,月下苔痕失其翠润,"寥落"与"愁"本属主观情绪,却通过视觉转换投射于景物。这种"移情"手法,较之王维"坐看苍苔色"更显凄恻。

全诗章法严密:由书信入梦,由梦境醒觉,由床榻观物,由阶前望远,形成由内而外的空间推移。时间上则构成秋夜—雨夜—月夜的层递,与《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抒情模式一脉相承。纪昀评此诗"寓情于景,妙在不著一字",正道出其比兴深婉的特质。

此诗可与其《夜雨寄北》对读,彼诗"何当共剪西窗烛"是虚拟的欢聚,此诗"雨中寥落月中愁"是现实的孤寂。李商隐将杜甫《秋兴》的沉郁化为幽微,将李贺《秋来》的奇崛转为含蓄,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诗中"素秋""青苔""红树"的设色,尤见其"沉博绝丽"的典型风格。
贾况奕 發表於 2025-7-21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居》诗解与李商隐秋思美学探微

李商隐此诗以"端居"为题,实为唐代士人羁旅情怀之典范。全诗二十八字,却构建出三重时空交错的抒情结构:远方书信的期待(空间)、归乡梦境的虚幻(心理)、空床素秋的实景(时间),三者以"悠悠"二字绾合,尽显义山诗"密致深婉"之特质。

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运用双声叠韵技法,"悠"字重复出现,既指时间之漫长,又状心境之怅惘。考《说文》:"悠,忧也",此处暗合《诗经·关雎》"悠哉悠哉"之遗韵。次句"敌"字尤见炼字之功,《尔雅》释"敌"为"当也",空床与素秋相对,物我交感,将无形秋气具象为可"敌"之对象,较之陶渊明"虚室有余闲"更显孤寂之深刻。

后联"青苔红树"的设色艺术,承袭王维"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的对比手法,然义山更进一层:苔之青喻示时间凝滞(《淮南子》谓"苔生而不移"),树之红暗指生命流逝(《楚辞》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二者在雨月交侵下,构成杜丽娘所谓"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般的朦胧意境。值得注意的是,"雨中寥落月中愁"实为互文句法,雨月非分指二时,乃谓无论晴雨昼夜,愁思俱在,此即屈子"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昼夜不辍之忧。

诗中"素秋"意象尤需深究。《礼记·月令》载"秋之气素",而李商隐将抽象节气转化为可感知的床榻之"敌",此乃承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抒情传统,又启后来姜夔"淮南皓月冷千山"的冷寂笔法。考义山生平,此诗当作于大中二年(848年)桂幕时期,其妻王氏独居长安,故"远书"之盼实含《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的深层互文。

至若声音艺术,"愁"字作为全诗韵脚,属《广韵》尤韵,此韵部多表悠长之情(如"悠""忧"),与内容高度谐和。而"苔""树""雨""月"等舌尖音的密集使用,更营造出雨打苔阶的听觉通感。清人纪昀评此诗"寓情于景,妙在含蓄",正道出义山以物象为情感符码的创作特征。

今人读此诗,当于"青苔红树"间体会唐人"物色相召"的美学理念,更须识得"寥落"二字背后,实是士人阶层"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永恒命题。义山此作,不惟是个体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诗意呈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