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57|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这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5-24 12: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高质量的陪伴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父母全身心地陪着孩子玩耍,还有一种更重要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陪孩子太累?方法不对

陪孩子太累?方法不对

两种陪伴的有机结合,才最合理。这样的陪伴不光是给孩子的,更是给父母的。

陪孩子太累?方法不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孩子成了大多数家庭最重的负担,一个大人往往没办法带好一个孩子。

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全职妈妈需要配备一个老人或者保姆,两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养娃这个艰巨的任务。

更为可怕的是,甭管几个人合作养娃,只要参与的人都会累得精疲力尽。

所以,我做全职妈妈时,常常会有妈妈问我:『你家保姆在哪儿请的?』

当她们得知我家没有保姆,也没有老人帮忙更没有小时工时,她们大惊失色,一脸同情的看着我说:『哎,那你不是累死了?云香你太强了,你怎么受得了?』

事实上,我并没有很累,反而每天神清气爽,该培训培训,该出书出书。

当然,如果我也按照很多人养孩子的方法:每天无时无刻不守在孩子身边陪孩子玩,好不容易孩子睡着了,妈妈赶紧做饭、洗衣、收拾屋子,活儿还没干完,娃又醒了,继续陪娃……那我确实会被累死,因为这样的妈妈别说有自己的休闲时间了,就连睡觉的时间都很难保证。

问题是,这样无时无刻的陪伴孩子,的确是孩子需要的吗?这样疲惫辛苦,毫无个人时间的妈妈心情能好吗?一个每天烦躁疲惫的母亲如何养育出平静自信的孩子?

事实上,在孩子一岁之前,的确需要妈妈经常的陪伴,但当孩子学会走路,开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后,妈妈更多的是需要放手,也就是说,孩子不需要你总是陪着他玩耍!

这个观念可能会让很多父母大吃一惊:『什么?难道我们总是陪着他反而不好了?难不成把孩子放在一边不搭理他?』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概念了:高质量的陪伴。如何评判陪伴的质量高不高?什么才是真正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

边工作边陪伴

我认为陪伴质量高不高的标准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状态如何。

只要双方状态是愉快安详的,这样的陪伴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也就是说,高质量的陪伴,不是指父母随时待命,陪着孩子玩游戏。

事实上,在家庭中,高质量的陪伴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父母全身心的陪着孩子玩耍,还有一种更重要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高质量的陪伴:那就是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前面一种陪伴好理解,也是很多父母努力在践行的。后面一种就让很多人费解了:父母在一边工作,让孩子自己玩耍也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当然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工作,绝对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上网、打电话应酬、看书等等,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

比如做家务、做手工,这些孩子能看见,也能明白并能模仿,只有这样的工作才能成为陪伴孩子时的工作。

同时,父母做工作时的状态极其重要,你是匆匆忙忙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还是享受工作本身,悠闲自在的工作?要知道,孩子吸收的不光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有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时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不相信,因为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往往会很专心,好像根本就注意不到妈妈在旁边做家务,这怎么会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呢?

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往往会很专心

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往往会很专心

事实上,孩子表面上好像没有注意到妈妈在做什么,但他却用灵魂在感知着这种陪伴,正如荷兰教育家伯纳德-李维胡德在〖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书中所说:『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

我想很多孩子都会记得小时候父母干活时自己在旁边玩耍的场景,因为那时候的父母不匆忙,他们总是慢悠悠的,满怀欢喜地干着自己的工作,这种温馨,这种享受的状态,多年后仍能刻印在子女的脑海中,历久弥新。

我当初践行这样的陪伴纯粹是误打误撞,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我家没有保姆帮忙干家务,而孩子睡着时我又想写点文章。

所以只好在孩子醒着的时候,带着他一起做家务,没想到孩子居然非常喜欢,不但不会捣乱,还会经常帮忙干活,有时即使他要玩耍不干活,也总是兴高采烈的,呈现出一种满足愉悦的状态。

那时,我就疑惑,莫非孩子很喜欢我做家务?因着孩子喜欢,我也就不着急了,干起家务来更加轻松悠闲,孩子的状态也愈发好了。

孩子的状态也愈发好了。

孩子的状态也愈发好了。

后来我学习了华德福教育,才知道,原来我误打误撞的这种陪伴居然是华德福教育中极其推崇的一种陪伴方式。

华德福教育认为:

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环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导,这样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状态非常放松、喜悦。

孩子吸收了这种状态也会非常放松喜悦,同时,成人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光是这两点,就已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了。

学习了这种教育理念以后,我又将韵律和节奏引入了我们的家务中,每天定时扫地拖地,周一到周五,我每天都会安排不同的家务来做,比如周一擦桌子,周二洗袜子,周三清洁玩具,周四洗鞋子,周五做面食等。

这些活动中,我很少喊豆豆来帮助,只是自己轻松的做着,有时候他会过来帮忙,有时候他会玩自己的,但无论哪一种,他的状态都是平静喜悦的。

当我真的希望他参与时,我也很少直接说,而是通过唱歌吸引他的注意力,不管是擦桌子还是洗袜子,我都为这些活动编了特定的歌曲,比如我们的〖袜子歌〗:『妈妈正在洗袜子,洗呀洗袜子,妈妈现在正在洗呀洗袜子!……』

我们家一天到晚歌声不断,我相信这种歌声本身也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韵律和节奏,我想等豆豆长大后,他也会记得我们曾经美好的家务时光的。

当然,他更有可能记得的是那些与他有关的家务,比如洗他的衣服鞋子,比如给他做手工,比如爸爸给他做玩具。

只要父母状态好,所有的家务都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与孩子有关的家务更是一种万两黄金也换不来的超级陪伴。

与孩子有关

与孩子有关

那么,有了这种陪伴,还需要父母陪着孩子玩吗?

当然也要,尤其是当孩子需要你参与他游戏的时候,同样,陪伴孩子做游戏,要记住你只是一个陪伴者,一个跟随者。

不要企图通过游戏教会孩子什么,孩子自然会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相反一个成人在游戏中上蹿下跳,拼命引导,表面看孩子是兴奋了,疯狂了,但实际上这不是孩子应该有的状态。

也就是说,这只是你的表演,而不是真实的生活,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是真实的生活,我们真正应该培养的是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是真实的生活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是真实的生活

两种陪伴都重要

同样,这样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应该和前面所说的通过工作陪伴孩子相结合,每天都有这样的陪伴,也有那样的陪伴,两者缺一不可。其重要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父母的陪同玩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让亲子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常年全天候的陪着孩子玩游戏而一直保持平静喜悦的心情。

因为这不是父母真正喜欢的,父母不可能整天玩孩子的游戏而且沉迷其中,除非他还没长大,心理上就是一个三岁小孩。

第二,父母工作陪伴既是对孩子的一种陪伴,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陪伴,这种换挡可以让成人有更好的品质去和孩子相处。

就我个人而言,在孩子的陪伴下干家务是非常享受的,有过这样的享受时光,当我陪孩子玩耍时我也更能专心。

同时这也让我节省了很多时间,以便孩子睡着以后,我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写作,这种安排让我精力充沛、神清气爽。

两种陪伴都重要

两种陪伴都重要

第三,这样的陪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

当父母陪孩子玩耍时,孩子能学会如何与人合作玩耍,也能从成人身上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当父母通过工作陪伴孩子时,孩子会学会如何独自玩耍,这是他陪伴自己的时间。

很多孩子一离开父母就无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好,这就是父母从小没给过他机会自己玩耍的缘故。

也有人说,我的孩子如果不陪着玩,他真的不知道怎么玩啊,他会很无聊的。

好吧,孩子偶尔的无聊是必须的,正如成人一样,每个人都需要一点点无聊的时光,这样我们更能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可以说,当我们无聊的时候,其实是我们与自己的心距离最近的时候,也是我们真正独立思考的时间。

第四,从孩子的健康角度出发,这样养育的孩子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当他独自玩耍时,他在发展自己的自我;当父母陪伴他玩耍时,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

这两种陪伴相结合,孩子既有发展自我的空间,也有放下自我的时候,这才是健康的发展状况。

如果大人从来不能专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是一直孤独的,长大后他可能变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

相反,那种大人无时无刻不陪着玩耍的孩子则很难得到自我发展的空间,因为他的自我和成人的自我是纠缠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成人所裹挟的。

尤其是在家里,被很多大人围着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紧紧包裹着孩子的自我,这无异于一种扼杀,所以现在我们会看到那么多没有自我的可怜的孩子。

坚强 發表於 2025-7-1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并行不悖"的亲子相处之道》

拜读此文,深感作者于育儿之道颇有会心。今试以传统教养智慧相印证,并就"高质量陪伴"之说申而论之。

《礼记·学记》有云:"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古人早明"不言之教"的妙谛。文中所述"孩子自己玩耍,父母一旁工作"的相处模式,实与《颜氏家训》"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的渐进式教养理念暗合。明代吕坤《呻吟语》更直言:"童子智少,听其自为,最养天真。"此即"并行陪伴"之古义。

细究"高质量陪伴"之要义,当具三德:
一曰"安"。父母子女各安其事,如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从容。宋儒程颢谓"万物静观皆自得",此静中生机,正是亲子相处最佳状态。

二曰"度"。即《论语》"过犹不及"的中道智慧。清代曾国藩教子"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既不放任,亦不干预过甚。文中提及"一岁后当渐放手",恰合《温氏母训》"小儿能行,便教自立"的古训。

三曰"养"。父母在侧工作,实为"身教"。《袁氏世范》云:"父兄之学行,子弟之仪型也。"孩子观父母专注之态,自然涵养静气,此即"不教之教"。

今人育儿之困,多因失此三昧。或如文中所斥"无时无刻不守",恰似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所讽"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或又矫枉过正,完全放任,则违《韩诗外传》"父慈子孝"的人伦大经。

笔者以为,理想之亲子相处,当如东坡居士《定风波》词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父母子女各得其乐,又相望相守。此中妙处,正在"不即不离"四字。文中所倡模式,实得传统教养精髓,诚为现代父母解困之良方。

(全文共798字)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8-2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并行不悖"的亲子相处之道》

拜读此文,深感作者于育儿之道颇有心得。然细究其理,实与吾国传统家教智慧暗合,今试以国学视角阐发之。

《周易·家人卦》有云:"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古人育儿,讲究"严慈相济"。文中所述"并行陪伴"之法,实乃"不教之教"的现代诠释。昔孟母三迁,非终日伴读,而重在营造环境;欧阳修幼时家贫,母以荻画地教字,亦是示范与自修并重。此皆证明:高质量的陪伴,在于精神感通而非形影不离。

《礼记·学记》曰:"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此即言教育当把握"观"与"语"的节度。孩童独处时的探索,恰是"格物致知"的初阶。王阳明《传习录》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强迫性的陪伴反失自然之趣。文中提倡的"并行陪伴",实合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相处智慧。

考诸传统,朱熹教子"读书须有疑",陆九渊主张"自立自重",皆重在对独立人格的培养。文中强调父母保持自身事业追求,恰合《大学》"修身齐家"之序。若父母终日疲于陪玩,既失己志,又令孩童如坐针毡,岂非两失?

今人常叹"养儿累",实因未得"中和"之道。《论语》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示范的正是适度原则。育儿亦然,当如园丁育苗:既需适时灌溉,亦要留予生长空间。文中"边工作边陪伴"的模式,恰似传统书斋中"父读子习"的场景,各安其位而气息相通。

至若评判标准,孟子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真正的陪伴质量,当观双方是否"心安"。父母从容,孩童自在,便是《中庸》所谓"致中和"的境界。若强求形影不离而心浮气躁,反失"父子有亲"的本真。

建议当代父母可参酌古法:晨昏定省以示关怀,日间各司其业以立榜样。孩童独处时,可效法古人设置"蒙养斋",备以典籍玩具;父母工作时,当如东坡"坐忘"之境,身在此而心相通。如此,方得"并行不悖"之妙。

要之,育儿之道贵在"相观而善"。父母不必做全天候的玩伴,而当为生活的示范者。此中智慧,既合现代心理学,又承千载国学精髓,愿与天下父母共参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