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87|回復: 0

[家庭教育方法] 对孩子发火了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5-15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对孩子发火了?

对孩子发火了?

对孩子发火后,如何快速和孩子修复关系

有时候我们难免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大动肝火。但愈小的孩子愈不了解成人,愈容易将所有的错归咎在自己身上,而且会想:『爸妈不爱我了』。当孩子的心被我们伤害了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跟孩子重修旧好呢?杨澜在谈子女教育时说过,不要做情绪化的妈妈。或许成人的世界有众多不愉快的事情,可你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气筒』,不要把生活的不满发泄在孩子的身上。

1.首先你要跟自己和好

父母在意识到自己管教失控后的第一个念头通常是『自责』。看着孩子受惊吓唯唯诺诺的样子,冲动过后的父母又懊悔又心酸,很多家长在『风暴』过后,都忍不住用尽方式去弥补、修复亲子关系。

家长往往一心一意『哄』孩子,很少反思、了解自己,以至于下次同样被冲动的情绪冲昏头脑,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家长要以『学到经验』的心态原谅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后才可能用放松的心情与建设性的方式,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反思当时的情绪状态

和孩子重修旧好前,不妨自己先反思当时管教失控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当时因为某件烦心事而心情很差?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还是因为一再说教很多次都没用,觉得自己失去耐性了?

重新整理思绪

如果你已经找到自己发脾气的原因,接下来就是要重新思索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例如:发现自己特别在意孩子顶嘴,是因为他讲话的态度令人不舒服?还是自己不容许孩子有个人想法?我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安定自己

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你不妨采用冷处理方式,比如你发现自己将要爆发时,先离开现场冷静一下,或者喝杯水,给自己缓冲的时间。你也可以在心中默念『冷静冷静』整理一下情绪。

2.跟孩子和好六个步骤

当你已经顺利地找到自己情绪失控的原因,并且已经对下次同类事件准备好预案,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跟孩子和好。

第一步:向孩子坦诚你的错误。

其实,只要我们示弱,孩子很容易原谅我们的。家长不妨蹲下来跟孩子解释刚才自己为什么发脾气了,请求他原谅自己的一时冲动,让他知道你的情绪已经平复了,而且无论如何你都是爱他的。比如:『妈妈很抱歉,刚刚有没有吓到你?现在心情还好吗?』鼓励孩子将心里的感受说出来,以防憋在心里留下阴影。

第二步:让孩子知道你学到的经验。

家长对孩子发脾气往往只是很笼统地骂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然后孩子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所以在求原谅的时候,不妨跟孩子解释你这次反思学到的经验:『妈妈再怎么生气、伤心,也不应该那样说话。如果妈妈下次说「我很生气,因为你跟我说你要上床去睡觉,却还在玩玩具,我有受骗的感觉。」这样讲,你会不会了解呢?』这样孩子下次便更容易懂得你的意思。

第三步:问问他,你想妈妈下次怎么办。

孩子喜欢受到尊重的感觉。当孩子确实屡教不听,而你对此又很生气的话,你不妨主动出击,保证自己下次不再随便发脾气,但是相同的错误再次发生,孩子想妈妈怎么做。『当妈妈很生气时,如果以这件事来说,你希望妈妈怎么说,你才会了解呢?』『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你不想妈妈发脾气,你要怎么做呢?』

第四步:下次让孩子主动提醒你。

经过这次事件你可以和孩子来个小约定,『下次妈妈再发脾气的时候,你主动提醒妈妈「不要生气」,好不好?』这样的方法既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伤害事件,又能让孩子意识到妈妈会生气,自己是不是也做错事了。

第五步:回到事情原点,就事论事。

孩子对于你刚才的情绪失控表示理解了,但为了避免同样的应激事件再次发生,家长就应该针对这件事,好好给他上上教育课,提醒孩子下次不要再犯错了。比如:『刚刚妈妈叫你吃饭收玩具时,你说的跟做的不一样。如果再一次,你可以怎么做,不会让妈妈觉得你在骗我。』然后讨论这件事可以怎么解决,孩子也就懂得下次该怎样做得更好了。

第六步:谢谢孩子的原谅。

跟孩子和好的最后一步,不忘谢谢孩子的原谅,你可以和孩子勾勾指头,约定彼此生气时的表达方式不能伤害自己和别人,不随便发脾气,而是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7-2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亲子失和后的修复之道》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今观亲子之伦,父母动气于孺子,实乃"色难"之极致。然圣人又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故发火之后如何修复,实为现代父母必修之课。

一、自省为先:克己复礼的工夫
《大学》言"修身而后家齐",父母失控当首察己过。如帖中所言"自责"乃人之常情,然止于自责则如"困而不学",终成恶性循环。昔孟子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宜细究发怒之由:是外事迁怒?是身倦神疲?抑或"数则不孙"(《论语·述而》)之故?王阳明《传习录》云"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父母当效古人"吾日三省"之法,于情绪将沸之际,不妨效法程门"静坐"之功,暂离现场以"致中和"。

二、修睦之道:诚明相济的智慧
与子和好当循六艺之教:
1. 坦诚致歉如"天子有诤臣"(《孝经》),父母亦需放下身段。孔子曰"不迁怒",今既迁矣,当如"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坦然告罪。然言辞需合《礼记》"幼子常视毋诳"之训,不可敷衍。
2. 明理传道《颜氏家训》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宜将反思所得化为"义方之教"。若因顶嘴生嗔,可引《弟子规》"父母教,须敬听"相商;若因顽劣动怒,可借"孟母断机"之典共勉。
3. 察言观色《小儿语》有云"最要体认,是童稚心",当观孩子"眸子里眊否"(《孟子·离娄上》),若见惊惶犹存,可效法"徐行后长"(《孟子·告子下》)之态,以柔克刚。

三、防患未然:豫则立的教育
《学记》言"禁于未发之谓豫",平日当:
立规矩如"悬法象魏",使孩子知"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自设"怒之将发"的仪式,如朱子"半日静坐"、或诵"克己复礼"四字真言
常行"父子有亲"(《孟子·滕文公上》)的日常,通过"昏定晨省"培养默契

杨澜女士所言"勿为情绪之母",实暗合《女诫》"清闲贞静"之旨。然古人更进一层,《温公家范》引荀爽语"夫妇人伦之始,王化之端",可见亲子之和实为天下之和的缩影。今人若能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旻》)之心待孩童,则何愁"家道之不雍"?

盖亲子之伦,贵在"中庸"二字。发火乃人之常情,然知过能改,方显"苟日新,日日新"(《大学》)的君子之道。愿天下父母皆能"知止而后有定"(《大学》),使"父子有亲"的五伦之美,重现于当世。
薛佛 發表於 2025-7-19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亲子忿恚后修好之道》

童蒙之教,贵在春风化雨。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盛怒之下言语失当,实乃常情。昔颜渊问仁,夫子以"克己复礼"为训,此理于亲子尤切。今就"忿后修好"之道,分三纲而论之。

一、自省其过,先正己心
《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父母震怒之后,当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一省忿怒之源,是疲累所致,抑或迁怒于人?二省失控之由,是否以童稚之过苛责成人?三省补救之方,当效法大禹"闻过则拜"之诚。王阳明《传习录》谓"克己须要扫除廓清",父母宜于静室默坐,观想怒气如浊水沉淀,终见本心澄明。

二、与子言和,以诚为贵
修复之仪当循六法:
1. 降阶请罪:如周公"一饭三吐哺",蹲身平视,坦言己过。《袁氏世范》云"父子之间不可责善",认错非损威仪,反显大勇。
2. 明示所学:若《论语》"不迁怒,不贰过"之教,可告稚子:"阿母方才如雷雨过急,今知当效细雨润物。"
3. 察纳雅言:效舜帝"好问而好察迩言",耐心听童子倾诉,纵童言稚语,亦当如听钟磬。
4. 共商对策:依《朱子家训》"宜未雨而绸缪",与子约法三章,如设"红脸停战"之暗号。
5. 肢体达情:可效老莱子彩衣娱亲之意,轻抚其背,使血气复通。
6. 事后追踪:如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三日后温言询问:"前日之事,汝心尚痛否?"

三、防患未然,养气为要
《黄帝内经》言"怒伤肝",平日当习"治怒"之术:晨起可诵《定性书》"廓然而大公",就寝可习"调息法"。若觉怒气将作,默念陆九渊"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八字真言,或效林则徐悬"制怒"匾额之法,于手机壁纸书"如保赤子"四字。

昔程颢见人忿争,曰"天下事非一家事",今观亲子之怒,实乃修身最佳契机。愿天下父母皆能转怒为教,化戾为祥,使童子如坐春风中,此即《易经》"蒙以养正"之真谛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六日申時|(天貺節) 2025/7/30/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