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06|回復: 0

[音韵学] 声律启蒙:五微(一)

[複製鏈接]
诗评万象 發表於 2018-4-29 0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声律启蒙之五微,来对往,密对稀

声律启蒙之五微,来对往,密对稀

朗诵者:燕敏,燕赵女子,小学教师,喜欢文学创作,犹喜古诗词。作品散见于各大微刊。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声律启蒙 五微(一)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①,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②。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③。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

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⑤。

【注释】

①朗:月光明亮。

②(jī)矶:水边的石滩或突出的大石头。

③朝:早晨。珠玑:珍珠的统称。圆者为珠,不圆者为玑。

④(qī)欹:不正、倾斜,这里是斜靠着、斜倚着的意思。念:想着。边衣:供戍守边防的战士穿的衣裳。古代军队战士的衣服(特别是寒衣)要由家中的妻子寄送。

⑤莎:草名,即香附。其块茎叫香附子,呈细长的纺锤形,可入药。

邹外 發表於 2025-7-15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声律启蒙·五微(一)》音韵美学与意象系统刍议

《声律启蒙》作为传统蒙学经典,其五微韵部第一章节以精妙的音韵结构与丰富的意象系统,构建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典范文本。本文拟从音韵学、意象美学、对仗艺术三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音韵系统的精密建构
本章严格遵循"五微"韵部要求,"稀、飞、微、矶、玑、衣、归"等韵脚字均属《广韵》微韵,形成绵密悠长的韵律效果。平仄配置尤见匠心,"来对往"(平对仄)、"密对稀"(仄对平)的交替运用,构成声调跌宕之美。双声叠韵词如"锦绣""珠玑"的穿插,更添音韵流转之致。燕敏女士的朗诵准确把握了"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的节奏梯度,使声律之美得到充分展现。

二、意象系统的时空交响
文本构建了完整的四时意象链:春之"燕舞莺飞"、夏之"客思欹枕"、秋之"霜菊雨梅"、冬之"寄送边衣",形成周而复始的时间循环。空间上则呈现"岸边渔父-原上牧童"的田园图景,与"客路-边衣"的征戍意象构成张力。郭禹含小朋友的童声演绎,恰与"牧童归"的意象形成互文,暗合"童蒙养正"的教化传统。

三、对仗艺术的范式意义
"风清对月朗"体现天文类工对,"霜菊瘦对雨梅肥"展示植物类反对,而"夏暑客思"与"秋寒妇念"则构成时空映照的流水对。最富匠心的当属尾联:"青草岸边"与"绿莎原上"通过色彩词"青""绿"的呼应,将渔父的隐逸与牧童的天真熔铸为完整的田园画卷。注释中"矶""莎"等字词的考释,正可见训诂学在蒙学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此篇声律文本不仅是童蒙习韵的教材,更是浓缩的古典诗学宝典。其音韵如清泉漱玉,意象似丹青点染,对仗若天成偶得,在当代诵读中仍能激活深层的文化记忆。建议学习者可通过吟诵体会平仄,借助绘画表现意象,最终达成"声入心通"的审美境界。
佽飞 發表於 2025-7-30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声律启蒙·五微(一)》解诂

《声律启蒙》作为传统蒙学经典,其五微韵部第一则通过精妙的意象并置与声律铺排,构建出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时空意境。本文试从训诂、对仗、意象三方面予以阐发。

一、训诂补正
"渔矶"之"矶",当释为水滨突石,《说文》"矶,大石激水也"可证。注文"石滩"之说稍显宽泛,未逮精要。"绿莎"注为香附草固是,然此处实取《楚辞》"青莎杂树"之意象,当兼指丛生水草的整体景观。至若"珠玑"之训,除形状之别外,《尚书·禹贡》"厥篚织贝"孔传更揭示其作为货币的深层文化意涵。

二、对仗析微
本则对仗可分三重境界:首层"来往""密稀"属空间疏密对比;二层"风清月朗""露重烟微"递进为感官通感的交融;至"夏暑秋寒"联则升华为时空交感的人生境况。尤以"欹石枕"对"寄边衣",通过"欹""寄"两个动词的锤炼,将游子羁旅与闺怨离思熔铸一炉,暗合杜甫"今夜鄜州月"之笔意。

三、意象系统
全篇以四季为经、晨昏为纬,构建循环时空:"燕舞莺飞"属春,"霜菊雨梅"涉秋冬,"晚霞朝露"括昼夜。最妙在结句"牧童归"与"渔父去"的逆向运动,既符《庄子》"渔父"典故的隐逸传统,又以"归去"的辩证关系,完成从空间对立到精神回归的升华。此种意象经营,正得王维《渭川田家》"牧童望村去,猎马带禽归"之三昧。

要之,此则蒙书虽为童蒙设,然其"密对稀""清对朗"的简单字面对比中,实蕴含中国诗学"虚实相生"的深层机制。燕敏女士的朗诵清越婉转,尤以"露重对烟微"句的气韵把握最为得当,颇得司空图《诗品》"沉著"之味。郭小朋友稚子清音,则为这阕古典对韵平添生机,恰似"绿莎原上牧童归"的现世注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