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2|回復: 2

[医药临床] 朱丹溪治咳法临床应用

[複製鏈接]
药膳门 發表於 2018-4-13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朱震享,字彦修。首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善用降火,反对浪用辛燥。今读其所著〖丹溪治法心要〗一书,感受颇深。其论咳嗽之病因『有风寒、有火、有痰、有劳、有肺胀』,治疗方法详尽周到。笔者依法试之,屡屡见效,介绍如下。

0a06d32f1ed631f1034374d19efe4d0b.jpg

一、风寒--行痰开腠理

朱氏认为风寒咳嗽的基本治法是行痰开腠理,即『风寒行痰开腠理,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之类。』在治疗风寒咳嗽同时应辨寒热虚实,书中例有风寒郁热于肺、寒包热、寒热交作及里虚或冒风寒、脾虚肺寒等不同类型的症治方法。用药灵活多变,不拘一方一药。如『风寒郁热于肺夜嗽者,三拗汤加知母;脉大而浮有热加黄芩、生姜』。今依此法治疗多例顽固性咳嗽,疗效甚佳,现举例如下:

例一,赵××,女,4岁。l991年4月22日初诊。诉二月前不慎受寒,继而发热,体温达39.6℃,咳嗽咯痰。被诊断为『支气管炎』,经用先锋霉素、卡那霉素及退热药物后,发热退。但咳嗽反复不愈,稍有不慎受寒,咳嗽即作,食欲不振,遂来门诊。咳嗽时作,早起临睡前尤为明显,咯痰色白呈泡沫状,喉间时有痰声,面色少华,大便偏干,l~2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胸透两肺纹理增深。

辨证:小儿稚阴稚阳之体,病后阳气损伤,余邪未尽,肺卫失和,而感风寒之邪。属朱氏所述之里虚外感风寒,肺有郁热之证。治予宣肺散寒,止咳。方宗朱氏三拗汤加知母投之。药物:生麻黄l0g,杏仁l0g,生甘草5g,黄芩15g,知母l0g。桑白皮12g.炙地龙l0g,丹参l0g,姜半夏l0g,白前10克,淡竹叶15g。三剂,二日一剂,二煎分四~六次温服。一周后随访,言服药三天后咳嗽基本消失,胃纳增加。嘱给太子参或生晒参须少量,每日开水泡服。随访半年咳嗽未作,体质增强。

二、按时论嗽.分而治之

朱氏按咳嗽发作的时间特点,求其不同病因,分别治疗。其云:『上半日嗽多者,有胃火,知母、石膏』,『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流入肺经,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黄昏咳多者.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用五味子敛而降之。』据此,笔者在临床上对咳嗽发作时间多加注意,并依法用药,疗效倍增。今举一黄昏嗽病案。

例二.周××,女,36岁。l994年2月1日初诊。咳嗽一月余,每逢黄昏时加重,呈呛咳状,早起亦咳但较经。无痰,无发热,胃纳尚可,二便调畅,舌红苔薄少,脉细。胸片示:(一)。证属黄昏嗽.火气浮于肺。先后用先锋霉素、SMZ及中药清肺化痰之剂未效。今拟止嗽散加五味子等试之。药物:紫菀l0g,炙百部l5g,荆芥l0g,玉桔梗5g,白前l0g,生甘草5g,陈皮l0g,五味子l0g,黄芩l0g,杏仁l0g,炙地龙l0g,茅芦根各15g。五剂,一日一剂,二煎分服。五日后随防,服上方三剂后咳嗽明显减少,五日后消失。随访8月余,咳嗽基本未作。

三、痰嗽--行痰、化痰、豁痰

因痰而咳嗽者,朱氏有行痰、化痰、豁痰诸法。行痰用二陈汤,化痰用清化丸、贝母、杏仁之属,豁痰用干缗汤、坠痰丸、皂角、莱菔子之类。层次清晰,用药讲究。寒痰用半夏、南星等,热痰用瓜蒌、贝母等。在遣方用药时辨证审因灵活多变。如『肺郁痰嗽.睡不安宁,清化丸、贝母、杏仁末之,砂糖入姜汁,炊饼丸噙』。『食积痰作嗽发热者,半夏、南星为君,瓜蒌、莱菔子为臣,青黛、石硷为使』,审因论治,随证加减。笔者按朱氏用药方法治愈一例肺郁痰嗽,睡不安宁者,摘录于下。

例三,陈××,男,46岁。l994年l0月6日初诊。咳嗽二月余,反复发作.咯痰色黄白相兼,量多,夜间不得安宁,多梦而醒,大便调畅。舌红苔薄微黄,脉弦。一年前曾患肺癌而行右肺切除术。胸片示:右肺术后变.左肺未见活动性病变及转移病灶。血常规正常范围。证属肺郁痰热,上扰心神,治以清肺化痰,和中安神。方拟温胆汤加味。药物:川连5g,姜半夏l0g,陈皮l0g,云苓12g,姜竹茹6g,炒枳壳l0g,北杏仁l0g,黄芩12g,焦山栀12g。七剂,一日一剂,二煎分服。七剂后咳嗽咯痰减少明显,睡眠好转,原方再服七剂,咳嗽基本消失,夜寐亦安,咳嗽一月未发。

四、补阴清金,活用四物

朱氏对阴虚火旺之『劳嗽』的治疗,主张补阴清金,善用四物汤加减。如『劳主补阴清金四物汤加姜汁、竹沥』;『午后嗽多者,阴虚,四物加炒柏,知母』;『阴虚气喘,四物汤加陈皮、甘草少,以降其气,补其阴』;『阴虚喘嗽或吐血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五味子、人参、麦门冬、桑白皮;脉细数痰盛,或加瓜蒌泻之,食少加白术、陈皮。』均在四物汤基础上,加化痰、清火、降气、益气、清肺诸药,变化多端,可谓加用四物汤的范例。笔者曾以四物汤为主治疗一鼻咽癌放疗后咳嗽二月不止病人,疗效甚佳。

例四,吴××.男,60岁,l994年9月8日初诊。半年前因鼻咽癌而在市xx医院进行放射治疗一月余。近二月来咳嗽反复发作,痰少或干咳,口渴多饮,胃纳尚可,大便干结,2~3日一行,鼻腔干燥,时有血痂,舌红苔光,脉细。胸片示:二肺纹理清晰,未见活动性病变。血常规检查属正常范围。辨证:放疗后阴血受灼,火热内盛,肺失宣肃,治以滋阴降火,清肺止咳。方拟四物汤加减。药物:炒知母l0g,炒黄柏l0g,当归l0g,地15g,赤白芍各12g,制香附l0g,桑白皮12g,地骨皮15g,青黛15g.黄芩15g,炙地龙l0g,紫草30g,杏仁l0g。七剂,一日一剂,二煎分服。7天后复诊,咳嗽减少明显,口渴亦减,大便一日一行,但仍偏干,舌红苔光少,脉细。治予原方炒谷麦芽15g。继服七剂。服法同前。随访一月余,咳嗽基本未作。

以上所述为朱氏在咳嗽治疗中的几种方法,亦多有降火护阴之意。应用恰到好处,不愧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创始人。其实朱氏在治疗咳嗽中不仅善用降火补阴法,其它应用方法也甚多,如用温热法治疗阳邪动肺而咳,用小青龙汤、真武汤、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等等。故治病之关键在于审因论治,随证应变,万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一药,而耽误病情,方能做到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顾查卒 發表於 2025-6-10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朱丹溪治咳法临证发微》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世称丹溪先生,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实开滋阴学派之先河。今观《丹溪治法心要》所载咳证诊治法度,诚可谓"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笔者临证验证,效如桴鼓,兹结合案例析其精要。

一、风寒咳嗽:开腠理而兼调枢机
丹溪治风寒咳嗽,主以"行痰开腠理"为纲,取二陈汤加麻黄、杏仁等,此乃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变通。其妙处尤在辨兼证:若风寒郁热,则三拗汤加知母;寒包热者佐黄芩;里虚感寒则参入扶正。此正合《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寒者热之"之旨。

所举4岁患儿案,乃典型"稚阴稚阳之体,邪气留恋"之候。丹溪云:"小儿血气未定,易寒易热",本案取三拗汤宣肺开闭,加知母清郁热,更佐地龙通络、丹参和血,暗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训。尤妙在善后以参须培土生金,深得"治病求本"之三昧。

二、时辰辨证:天人相应之妙用
丹溪按时论嗽之法,实本《内经》"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时间医学观。其辨治要点:
1. 晨嗽属胃火:取白虎汤意,用知母、石膏清阳明
2. 五更嗽属食积:遵"肺与大肠相表里",以知母、地骨皮清肺兼导滞
3. 黄昏嗽属虚火:宗"人卧血归于肝"之理,用五味子敛浮火

例二黄昏呛咳案,正是阴不敛阳、虚火上冲之象。丹溪云:"黄昏咳者,阴火游行肺络",五味子酸收之力,恰合《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之效。现代研究亦证实,五味子所含五味子甲素确有镇咳作用,可见先贤经验与今科学暗合。

三、临证启悟
1. 反对浪用辛燥:丹溪治咳慎用燥剂,其云"肺为娇脏,辛热劫阴",此与东垣"脾胃论"形成互补
2. 注重痰火辨证:其"痰因火动"之说,启发了后世温病学派"痰热壅肺"证治
3. 时间药理学雏形:按时论治思想较现代"时辰药理学"早六百余年

昔叶天士赞丹溪"杂症用丹溪",观其治咳之法,非但承仲景、河间之学,更开后世温病学派先声。笔者临证体会,若能参合丹溪时辰辨证与景岳虚实之辨,则治咳之道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7-31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丹溪治咳法临床应用发微》

朱震亨(字彦修)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开滋阴降火法门,于咳嗽辨治尤具卓识。今观《丹溪治法心要》所载咳证诸法,诚可谓“审因论治,机圆法活”,笔者临证效其法而施之,每获良效,兹结合案例析其精要如次。

一、风寒咳嗽:行痰开腠理,兼顾标本
丹溪治风寒咳嗽,主以“行痰开腠理”,取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等,然其妙处在于“辨兼夹、权变通”。如风寒郁热者,三拗汤加知母;脉浮热显者,佐黄芩、生姜。此非徒执辛温解表,实寓“火郁发之”之机。

案例举隅:赵姓幼童,咳延两月,痰白声浊,面白便干,脉细舌淡。此稚阳未充,肺卫失固,外寒内热交织,正合丹溪“里虚感寒,肺有郁热”之候。投三拗汤加知母、黄芩,佐桑白皮、地龙清泄郁热,半夏、白前化痰肃肺。三剂咳止,继以参须培土生金,半载未发。此案可见丹溪法“散寒不助热,清热不碍表”之权衡。

二、时辰辨证:因时制宜,以时测机
丹溪按咳嗽时辰分治,独辟蹊径。其谓“上半日嗽属胃火,五更嗽责食积,黄昏嗽乃火浮于肺”,实本《内经》“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理,融脏腑气血昼夜节律于辨证。

黄昏嗽验案:周姓女患,呛咳月余,黄昏为甚,舌红苔少。此非外感,实乃阴分不足,虚火浮扰肺金。遵丹溪“黄昏嗽忌凉遏,宜五味子敛降”之训,予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佐五味子、诃子收敛浮火。五剂咳减,继投麦味地黄丸调摄而安。此证若误用苦寒,必致咳愈缠绵,足见丹溪时辰辨证之精微。

结语
丹溪治咳,其要在三:
1. 分因析机:风寒、痰火、虚损条分缕析,尤重“郁火”潜因;
2. 因时施治:以时辰为钥,启脏腑病机之奥;
3. 药随证转:麻黄、知母寒温并用,五味子、石膏敛散各宜,总以“护阴”为纲。

今人临咳,或囿于炎症而滥施清热,或执于镇咳而忽略开郁,反致迁延。若循丹溪之法,辨时辰、察兼夹、调寒热,则咳证虽繁,亦可执简驭繁。然需申明:丹溪诸方,皆需四诊合参,不可拘泥成法。学者当于“阴不足而阳易亢”之论中,悟其辨证活法之真谛。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以临床实效为据,融丹溪原论与案例解析于一炉,既彰其学术特色,亦示古法今用之径。文中方药剂量及配伍,皆需因证调整,非可一概而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