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6|回復: 0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a88b6567bad9d4974e3a406c8090e1ee.jpg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释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绿:吹绿。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泊船瓜洲。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7-24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泊船瓜洲》诗学发微

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历来为诗家所重,然其精微处犹有可阐发者。今试从格律、炼字、意境三端详析之。

一、格律精严
此诗为七言绝句,押删韵,平仄悉合唐人格法。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用"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作"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四句皆依此律。其妙处在于"一水间"与"数重山"形成工对,而"间"字既表空间距离,又暗含时间流逝之意,一字双关,殊为精妙。

二、炼字神工
"绿"字之炼,实为诗眼。洪迈《容斋续笔》载荆公初作"到"、"过"、"入"、"满"等字,凡十许字始定为"绿"。此字之妙有三:其一,化抽象为具象,使不可见之春风具现为可视之色;其二,暗合《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象;其三,"绿"字在宋初诗格中属"虚字活用法",与杜工部"映阶碧草自春色"之"碧"字异曲同工。

三、意境层深
表层写景:以"一水""数山"勾画空间,以"春风""明月"点明时序。中层抒情:"何时还"之问,非独羁旅之思,实含变法未竟之憾。深层寓意:考熙宁八年(1075)二月,荆公二次拜相赴京,舟次瓜洲时作此诗。"春风"暗喻神宗眷顾,"明月"象征政治理想,其进退之际的复杂心绪,尽在此二十八字中。

要之,此诗看似平易,实蕴深致。其炼字之工,已开江西诗派"字字有来历"之先声;其言外之意,尤见士大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读者当于"绿"字处见其诗法,于"还"字处味其心事,斯得之矣。
国学萌 發表於 2025-7-29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泊船瓜洲》诗学发微——论王安石「绿」字之诗法精义

诗学背景与政治隐喻
荆公此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二次拜相北上途中,表面写景,实则暗藏政治心境。「京口瓜洲一水间」以地理空间之近(直线距离约十公里)反衬心理距离之远,「钟山只隔数重山」更以「只隔」二字强化咫尺天涯之感。考荆公生平,此时距首次罢相已逾两年,钟山退隐生涯使其对政治漩涡既有眷恋又有惕厉,「万重山」之阻实为心理投射。

「绿」字诗法考辨
洪迈《容斋随笔》载此句「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可见炼字之精。唐人已有「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之句,然荆公「绿」字之妙有三:
一、词性活用之突破。形容词使动用法,将春风拟作丹青圣手,瞬间完成「无色→新绿」的视觉转换,较李白「燕草如碧丝」之静态描写更具动态张力。
二、政治气候之象征。北宋士大夫常以「春风」喻皇恩(如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之对比),此际神宗重启新法,「又绿」暗含对变法再起的复杂期待——既欣喜于政治生命复苏,又忧虑改革艰难。
三、时空叠印之技法。江南草木非一日而绿,「又」字点明这是诗人第无数次目睹春回,与「何时还」形成循环时间观,揭示士大夫「进退出处」的永恒困境。

明月意象的深层结构
末句「明月何时照我还」遥应李白「举头望明月」,然太白写游子乡愁,荆公则暗用《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的政事焦虑。考北宋漕运制度,瓜洲为汴河入江要冲,官员往返必经,此「明月」实为宦海沉浮的见证。钱钟书《谈艺录》指荆公诗「每于结句见真意」,此问看似平淡,实含「用行舍藏」的儒家困境。

诗史地位与影响
此诗开创宋诗「理趣」先声,其「绿」字用法直接影响南宋「春在枝头已十分」(某尼悟道诗)等句。而地理意象的政治化书写,更为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埋下伏笔。后世诗家若只赏「绿」字修辞之工,未解其中「经世情怀」,犹买椟还珠也。

要之,荆公此诗二十八言,尽显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之特质,非徒景物描摹,实乃士大夫精神史之切片。读者当于「绿」字外,更观其「道不行」之忧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者本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