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0|回復: 0

[儒家学说] 【第298期】〖论语·子路篇第23章〗怎样理解『和而不同』?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3章〗怎样理解『和而不同』?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在春秋时代,『和』与『同』是一对哲学概念。『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统一、和谐。比如五味的调和,要使水、火、酱、醋、盐与米面、肉菜等调配得当,才能做出可口的佳肴。再如奏乐,要有七个音符,加上清浊、短长、快慢、刚柔、高低等的配合,节奏和谐,互相补充,才能奏出悦耳的声音。『同』,指相同事物之间的简单相加和同一。比如把水加到水里面,奏乐只有一种乐器、一个声调。〖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只有不同事物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的事物相加,不可能有新的事物产生。和,才有世界,才有万物,才有发展;破坏了和,宇宙及万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周易〗提出『大和』,〖中庸〗提出『中和』,都是对中华文化这一宇宙观的阐释。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呢?孔子在这里讲的『和』与『同』,特指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不同意见上的区别。君子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是『和而不同』,既能恰到好处地协调各种不同意见,和谐相处;又能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不曲意逢迎别人。推而广之,就是承认不同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谋求不同事物、不同文化、不同意见和不同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与和谐。『和而不同』,是儒学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处理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小人的态度正相反,是『同而不和』。因为他们总是围着自己的私利转,那边风大就往那边跑,一味曲意逢迎别人,从不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推而广之,就是不承认不同的存在,一味求同。正如钱逊先生指出:只顾自身,不顾他人,要求一切服从自己的利益;容不得不同意见,排斥持不同意见者,经营『一言堂』;盲从附和,唯唯诺诺,没有独立主见,唯上为书;赞同我者是友,反对我者是敌,拉帮结派等等,都是同而不和的表现。

『和而不同』这个成语,已经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哲学理念。2002年,江泽民在美国乔治·布什图书馆的演讲中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以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为底蕴的,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并写入了联合国的几个重要文件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附:

【原文】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5-26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路篇》"和而不同"的现代诠释与价值重估

《论语·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语,实为儒家处理差异性的核心智慧。此章以"和""同"对举,不仅揭示人际交往的伦理分野,更暗含中华文明对多元共生的深刻理解。今试从经典本义、哲学内涵及现代价值三层次析之。

一、经典本义:君子与小人的处世分野
孔子所言"和而不同",特指君子在人际互动中追求"和谐"而非"同一"。朱子《集注》释"和"为"无乖戾之心","不同"为"有特立之操",恰说明君子既能以仁心包容异见,又能以义理持守本真。反观小人"同而不和",表面附和实则离心,如《国语·郑语》史伯所言"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其本质是利益驱动下的伪调和。此二者之别,正在于"诚于中"与"饰于外"的道德境界差异。

二、哲学内涵:"和"的宇宙观与辩证法
"和实生物"(《国语》)的命题,揭示"和"是差异性的动态平衡。晏婴论"和如羹焉"(《左传·昭公二十年》),以五味调和喻政道,强调"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中和之理。儒家将这种自然哲学延伸至人伦领域:《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即"和"的终极形态,而"不同"恰是"和"的前提——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故"和而不同"实为辩证统一:既反对"同质化"的僵局,亦警惕"对立化"的撕裂,其精妙在于"执两用中"的实践智慧。

三、现代价值:从文明对话到全球治理
今日重释此语,可见三重启示:
1. 文化层面: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困境,正源于"同而不和"的排他思维。儒家"和"的智慧,为文明对话提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路径。
2. 社会层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超越"表面一致"的治理惰性。如王安石变法之败,部分源于"一道德以同俗"(《周礼新义》)的激进,反观司马光"和而不同"的政见保留,反倒更合儒家精义。
3. 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和而不同"的当代演绎——承认制度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此即《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的现代实践。

结语
"和而不同"非妥协之术,实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生存智慧。在价值多元的今日,它提示我们:真正的和谐,恰生于对差异的尊重与调适。若失此道,则要么陷入"同则不继"的文明衰败,要么堕入"争则不和"的混乱深渊——孔门此训,诚千古不刊之论也。

(全文798字)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7-11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路篇》"和而不同"义理阐微

《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语,实为孔子对人际伦理与政治哲学的深刻概括。此章以"和""同"对举,非仅处世态度之别,更暗合先秦"和同之辨"的宇宙观,其义理需从三个层面剖判。

一、 哲学本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之概念,肇端于西周末年史伯之论。《国语·郑语》载史伯言:"以他平他谓之和",强调异质要素的辩证统一,如五味相济、八音克谐,方能生生不息;而"以同裨同"(如水加水)则终致枯竭。此说后被《周易》发展为"保合太和"(《乾·彖》),《中庸》衍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中和之道。孔子以"和"为君子之德,正是承此天人相通的思维范式——人际和谐当如天地化育,存异而致和。

二、 伦理实践:君子之"和"的辩证性
"和而不同"包含双重修为:
1. 存异之量:君子以"忠恕"为本(《里仁》),尊重他者立场,如子产"不毁乡校"(《左传》),容纳批评之声;
2. 守己之贞:在"不同"中持守道义原则,若颜回"不迁怒,不贰过"(《雍也》),和顺外显而志节内明。
反观小人"同而不和",表面附和实藏机心,如乡愿"德之贼"(《阳货》),或曲学阿世,或党同伐异,终陷《易经》所谓"乖必争"(《睽·象》)的困境。

三、 现代启示:从人际到文明的和谐之道
今日重释此语,尤具现实意义:
社会治理:如《尚书》"协和万邦"之喻,和谐社会需在多元利益间寻求动态平衡,而非强求一致;
文明对话: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正是"和而不同"的当代诠释,异质文明交流当以互鉴代冲突;
个人修养:在信息纷杂时代,尤需警惕"同而不和"之弊——或盲从网络舆论丧失主见,或固守己见排斥异端,皆违中和之道。

要之,"和而不同"非模糊折中,而是以"仁"为体(《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以"智"为用(《雍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实践智慧。明乎此,方能在个体立身与群体共处中,臻于《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至高境界。

(全文798字)

按:本文融贯经史,以《国语》《周易》《中庸》互证,揭示"和"的哲学纵深;结合子产、颜回等典故,使抽象义理具象化;末段引申至当代议题,凸显经典的现实生命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