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45|回復: 2

[训诂学] 【每日一字】上·一上一上又一上

[複製鏈接]


a1a9b1d92b9a3bb881105a2358cac34d.jpg
0c8a6152c5268eea2216a01b0bcf3578.png

  道教中常常在最高最尊之神的名前冠以『太上』二字,以示尊崇,比如太上老君。这是因为太上也就是最高,于人而言就是修养最高的人、圣人。古人有言太上忘情,圣人忘情,但不是无情,只是忘情而至公,或者说有情到了极致,不为情牵,不为情滞,不容易为情绪左右。

c553baf2a3c7b32dce85a4ec4a002605.png


  上的本义其实就是与下相对的方位、上面,故引申即可指高处。甲骨文中的上,由两横画组成,与『二』相似,不过两画长短不一,短横画在长横画的上面,表示其在上,高于下。在甲骨卜辞中,上主要用作上帝或者先王,因为在商人眼中,上帝主宰着自然万物,也可以赐福降祸,日月星辰随其而动,山河湖海听其而行,而先王可以保佑后人、护佑后人安康兴旺,所以他们将其称为『上』。

2b52534425de4b9db24a94f7a0a71e94.png


  金文的上与甲骨文区别不甚大,春秋战国之时,形体较多,大多数写法是在两横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竖,这种写法为隶书所本;或者一竖一横,省去了短横,〖说文解字〗中就将这种写法作为古文,言:『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上,篆文丄。』

c9dcae324a6c8e2911b5685616bac7c4.png


  上用作动词,可以表示登、上升、向上之意。唐代的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王之涣登鹳雀楼,留下不朽名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茫茫大地万里河山,这是黄河咆哮滚滚而来,而人呢,是穷目力之所及,见山河之辽阔,此处已尽目力所穷,那么还得再上一层楼,才能见更多风景、望到更远的地方。厚积才能薄发,登高方可望远,王之涣这首诗看起来只是说登楼所见,却非常耐人寻味,登高所见若尚且不够,那还需登楼,对于人生世事而言亦是,向上进取是没有止境的。有时候『高楼望所思,目极情未毕』,便于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身在此而意游八方,总是在摸索着向上去看更美的风光。

a386442bab9b8e3de999b7fc976dec48.png


  唐伯虎有一首诗,直接写出『更上一层楼』之后的所见。这首诗是唐伯虎假扮成乞丐,为『骗』酒喝而作,诗这样写: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直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

四海五湖皆一望。


  这首诗可谓经典,前两句平淡得没有诗味,只是说了登山登高的过程,是一上一上又一上,可是后两句却境界全出,雄壮而令人振奋。平淡到雄壮只有一线之隔,或许就差那一『上』,而登高『直上』之后原来能见到如此壮丽美景、如此辽阔境界,也不枉自己的『一上一上又一上』、不断向上了。

bd1e8b841ba65bac0ed9ca9c13826fde.png


  当然,古人的『上』,不仅仅是登高望远,枕上一梦黄粱熟,江上司马青衫湿,塞上吹胡笳,马上送明君……于各处、于各方、于很多很多之上,不同的人发生着不同的故事。但登高之后的所见,总是更容易打动人。

f61401e6057ff756aa0a4e9220d05f98.png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大多数时候平凡地过着日子,就好比一上一上又一上地登楼、爬山,或许路有些坎坷,或许人感到疲惫,或许风景总是没有变化,或许遇见和离别总是匆匆。然而平淡之后会迸发精彩,旅途的困顿反而衬托出得到的珍贵,经历之后方才有『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的壮观与豪迈。

86389a1375992c091b54be546df63519.png


  一上一上又一上,愿你,向上生长。(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0a70c584ee5ac65e1b86fd6a52a97628.png
ea15520f11ff5910d939d0e3d0da1b00.png
82ebc738044f94ef4e082959086f8bc2.png
b6137d8dcc8ba761c4fc6d8acc2e2453.png
347a375e5fc32c26870e0adb70ecb957.png
51465d5a10626a908f23d40e72b84550.png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8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每日一字】"上"字解

"上"字之构形,实含天地至理。甲骨文作两横,短者居上,长者在下,以象形会意之法,昭示上下之位。《说文》古文作"丄",许慎释为"高也",此指事之妙,正在一竖贯天地,一横定乾坤。金文增竖画以固其形,遂成今篆之基,可见文字演进中"上"字已渐从具象方位升华为抽象概念。

考诸典籍,"上"之引申尤具深意。《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已将空间概念转化为哲学范畴。道家以"太上"为极尊,非徒言位次之高,实指精神境界之超然。老子曰"太上,下知有之",此"上"乃无为自然之化境。至若"上善若水",更以"上"为至德之喻。

细究卜辞,"上"多用于"上帝""上甲"等称谓,商人以"上"通神明,体现早期宗教中空间方位与神性权威的融合。这种天人相应的观念,正是华夏文明"敬天法祖"传统的文字见证。

今观"上"字,由一竖一横构成,竖以通天,横以立地,恰是"顶天立地"的意象化呈现。一字之微,而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焉。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7-21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上":从甲骨文到人生境界的形上之思》

"上"字之形义演变,实为华夏先民空间认知与精神追求的绝佳注脚。甲骨文以长短二横构形,短者居上,长者处下,此乃"观物取象"思维之典型体现。商周先民以如此简净的线条,既标方位,更寓尊卑——上帝居上界统御四方,先王陟降在帝左右,这种垂直向度的神圣空间观,恰与《尚书·尧典》"格于上下"的宇宙秩序相呼应。

金文增竖笔为枢轴,使"上"字获得动态平衡。许慎《说文》所录古文作"丄",实为"上"字早期变体,其指事特性更显着。至小篆作"上",竖笔贯通天地,横画分列乾坤,已暗含《周易》"天尊地卑"的哲学意蕴。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楚简中"上"字多作弧笔,与秦系文字的方折形成鲜明对比,此乃南北文化差异在文字构形上的微妙投射。

道教以"太上"尊神,实承《道德经》"太上,下知有之"之绪。王弼注云:"太上,谓大人也。"此"上"已超越空间方位,成为精神境界的象征。魏晋玄学家倡"圣人忘情"之说,非谓绝情,实乃《庄子》"喜怒通四时"的化境。陶弘景《真诰》称"上清"为最高天界,正是将空间之"上"宗教化的典型例证。

王之涣"更上一层楼"之咏,表面写登高所见,内里实含三重境界:其一为物理空间的提升,其二为认知视野的拓展,其三则暗合《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精神超越。宋代理学家常以"上达"喻道德修养,朱熹解为"达于高明",正是对"上"字哲学意涵的深度开掘。

今观"上"字演变,实见中华文明由具象到抽象的思想升华历程。从甲骨文的方位指示,到金文的动态平衡,再到哲学宗教的精神象征,这个简单的指事字,竟承载着如此丰厚的文化密码。当代人书写"上"字时,或当思及:我们不仅在摹写一个文字符号,更是在延续先民对宇宙秩序的思考,对生命境界的追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