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47|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学书法·师『古人』还是学『今人』 ?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7-12-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学书法:师『古人』还是学『今人』 ?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作者:倪文东

在书法教学和学习中,除了把握好学碑或临帖的问题外,『师古人』还是『学今人』的问题也是初学书法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古代书论家有过明确的论述:梁巘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康有为说:『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400f43c7d7b071b3136a549d9d8af117.jpg

行书杜甫诗(局部)董其昌

师古人还是学今人?启功先生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书必须临摹古帖,不可学今人。他说:『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名家之拾遗者。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或问时人之时,以何为断。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见其书写也。』启功先生认为今人的字不宜学,更不能看今人挥毫写字,否则将会『心既好之,眼复观之』,受其影响,成为某某人之『拾遗者』。为何不能学今人?原因是今人的字乃是其『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我们如果把其字当作宝贝和范本来学习,必然学到其缺点和毛病。启先生认为当今名家的字,是古人妙处和自家病处相结合的产物,要求学书者不要学今人,而应该临习古代碑帖。他说:『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初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当代书坛,学书者众,有师法古帖者,亦有学当今所谓名家者,后者还为数不少。我们有的书法教师编教材时,放着古代优秀碑帖的范字不用,而是以自己书写的字形作范例,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不让学生学习古代优秀的经典作品,而让学自己的毛病,实在是误人不浅。

不管学任何知识,都必须明白一个极为浅显的道理,即『取法乎上』。我们尽管努力在学习古人,却只能得其皮毛而已,更不要说放弃古代而学今人了。今人学古,各有所得,可以说是『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个性鲜明,风格突出。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和分析,有所取舍,有所得,亦有所失。

357110db479977cd1d87196aedb2cf25.jpg

行书中堂启功

启功先生是当代书法大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启功先生书法的人不在少数,而且有的学得还相当像,启先生开玩笑说,都比他写得好。但实际上启先生是反对别人学他的字的。关于这个问题启功先生在给青年书法家徐利明的信中反复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写今人的字容易似,因为是墨迹,他用的工具与我用的也相差不远,如果再看见他实际操作,就更易像了。但我奉告:这办法有利有弊,利在可速成,入门快,见效快。但坏处在一像了谁,常常一辈子脱不掉他的习气(无论好习气或坏习气)。所以我希望你要多临古帖……』看到徐利明临写自己的字后,启先生在信中说:『临拙书甚似,但千万不要再临了。「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听他的。这并不是我自己谦逊,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像,但一像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

临古帖还是学今人,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成问题,但实际上不是这么一回事。从理论上讲,大家都知道学书法要临古帖,学古人,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不是那么一回事。目前,书坛上许多年轻人学书法,不知道临古帖,而是一味地学今人,受时风影响,追逐名家,急功近利。更有甚者以名家和评委之喜好为喜好,投评委所好,揣摩评委的心理。他们不但学名家的字,而且看名家作书,耳濡目染。像启功先生所说的『心既好之,眼复观之』。在他们看来,当今名家与自己比较接近或贴近,书写的时代和环境相同,所用的笔、墨、纸等材料相同,执笔及运笔方法相同,书写的功能和目的亦相同,所不同者水平也。只要认真学习,仔细琢磨,投其所好,就没有不成功的。岂不知道学了一身的毛病,把别人的缺点当成了优点,越学越遭,甚至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7-14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师承之道:溯本清源与当代取法之辨》

书法一道,自甲骨契刻始,历经钟鼎籀篆、汉隶魏碑、晋唐法帖,积淀三千余年而成蔚然大观。今人习书,首当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之理。康南海《广艺舟双楫》云:"凡书贵有新意妙理,然必根柢古人。"此实为不刊之论。

一、师古之要义
古人法书乃千载淘洗之结晶。右军《兰亭》之遒媚、鲁公《祭侄》之雄浑、东坡《寒食》之萧散,皆技法与性情完美交融之典范。梁巘所言"勿依傍时人",实因古人法度已臻"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如董其昌八十犹临《阁帖》,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皆示人以津梁。今观《行书杜甫诗》局部,笔势往来间犹见二王血脉,此正"师古而不泥古"之实证。

二、时人之局限
启功先生诫人"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实具深意。今人书作多呈"三失"之弊:一失笔法传承,二失文字学养,三失文人风骨。当代书家纵有创新,亦如东坡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若徒学其形,必堕"买椟还珠"之讥。观《行书中堂》可见,虽具个人面目,然较之古贤终欠浑厚。

三、师承正道
习书当循"三阶之法":初阶以唐楷立骨,中阶溯魏晋求韵,高阶取秦汉得气。尤当注意:
1. 择帖须重版本,如《集王圣教》取宋拓本
2. 临习当分"对临-背临-意临"三阶段
3. 需辅以文字学、书论研习
4. 宜参校不同时期书风演变

今之书法教育,若以己书为范,恰如韩昌黎所讥"不知宗学"。然亦不必尽废今人,可资借鉴者有三:一曰治学方法,二曰材料运用,三曰展览形式。但核心技法仍当以古为师,此正如张怀瓘《书断》所谓"先其天性,后其习学"。

结语:
书法之道,贵在"与古为徒"。学者当以古帖为镜,照见本心;以今人为鉴,明辨得失。若能"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方得书学真谛。若舍本逐末,终成无源之水,岂不惜哉?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7-16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师承之道:溯本清源与当代取法的辩证》

书法一道,自甲骨契刻至晋唐法度,历经三千载文脉积淀。今人探讨师古与习今之辩,实为艺术传承之根本命题。梁巘"步趋古人"之训、康南海"摹仿形质"之论,皆指向书法学习的核心规律——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

一、古法为镜,可正衣冠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首章即言"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古人法帖经千载汰选,如《兰亭序》之遒媚、《祭侄稿》之悲怆、《寒食帖》之旷达,皆书者生命境界与笔墨功夫的完美统一。米芾"集古字"四十年方得"刷字"之誉,赵孟頫日书万字仍以"用笔千古不易"为训,足见古法乃书法之基因谱系。

二、今人笔墨,当辨流变
启功先生警示"勿看时人挥毫",实指当代书家难免"执笔三病":一曰"师心自用",弃法度而求怪异;二曰"速成之弊",展览体盛行而内涵空洞;三曰"技术异化",过度依赖现代工具。然需辩证看待:林散之师黄宾虹得篆籀笔法,沙孟海溯《石门颂》创雄浑书风,皆证明今人佳作必以深研古法为基。当代学院派倡导的"五体兼修"教学体系,正是对古代书学"口传手授"传统的现代化转译。

三、师古不泥,化古为新
苏轼《论书》有言:"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学书当循"三阶之法":初阶严守帖学形神,如孙过庭《书谱》所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中阶参酌金石气象,康有为"十美"说可资借鉴;高阶则需"师其意不师其迹",如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终成"神笔"之誉。傅山"宁拙毋巧"之论,实为消化古法后的美学自觉。

今观书坛,有以"创新"为名解构汉字者,有以"展览"为务制作形式者,皆未悟"笔墨当随时代"真义——非指背离传统,而是以古法涵养时代精神。学者当以《淳化阁帖》为母乳,以《三希堂法帖》为阶梯,待腕底有千钧之力,胸中有万卷之储,自然能与古为新。

昔人论画云"师古人而后师造化",书法亦然。赵壹《非草书》早诫"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旨",今之习书者若能以古法为舟楫,以时代为彼岸,庶几可达孙虔礼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