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0|回復: 1

[武術資訊]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成就太极功夫【二】

[複製鏈接]
武术万里行 發表於 2017-8-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注造外胎:

举步轻灵神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

意上寓下后天还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如将植物揪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练习太极拳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前的平衡状态便发生了改变,在之前的基础上会建立一个新的平衡,身体的机能相应发生一些改变。这时身上的一些部位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是正常现象!

当新的平衡系统完善之后,酸、麻、胀、痛的感觉便会自然消失。朋友们如果在练习太极拳之前身体状况正常,练习出现的感觉,请不必太在意,及时同自己的老师交流,老师一定会根据你的状况调整练习内容,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上,不断完善适应!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5-11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太极拳修炼中的"一气贯串"与阴阳平衡之道》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八字,实为太极拳修炼之根本要义。观注造外胎所述拳诀,深得太极三昧,今试为阐释其精微。

一、轻灵贯串为体用之本
"一举动周身轻灵"之训,源自王宗岳《太极拳论》"一羽不能加"之境。此非仅肢体之轻,实为神意之灵。考《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正与此"神宜内敛"相合。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即是此理。所谓"无使断续",当如庄子"庖丁解牛"之"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劲路连绵若长江大河。

二、三节相照乃运劲之基
"其根在脚"至"形于手指"之说,暗合《黄帝内经》"根于中者命曰神机"之论。腿部为橐籥之基,腰胯为运化之枢,指掌为劲气之梢。李亦畲《五字诀》谓:"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此即《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功夫。若腰腿失序,则如《道德经》所言"跨者不行",必致散乱。

三、虚实相生合阴阳之道
"意上寓下"之诀,深得《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精髓。陈鑫《太极拳图说》云:"虚实即阴阳",一处虚实即是一处太极。当如董仲舒《春秋繁露》言"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上欲提必先沉,左欲展必先右,此即"反者道之动"的实践智慧。

四、气机变化证功夫次第
所述酸麻胀痛乃"剥复"之象,《周易》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之变。张景岳《类经》言:"气有往复,用有迟速",新平衡未立时,正似《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的过渡阶段。学者当如朱熹"循序渐进"之说,以"勿忘勿助"之心待之。

要之,太极拳乃"穷理尽性"之学,非仅拳脚功夫。注造外胎所示,实为"格物致知"之途。学者若能以"诚明"之心体察,自可臻于《中庸》"致中和"之境。切记"欲速则不达",当效法水德"善利万物而不争",方是真太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一日酉時| 2025/5/18/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