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14|回復: 1

[考古發現] 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发现45座墓葬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7-1-7 08: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3日对外披露,该所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集宁路古城遗址发现45座墓葬,这些考古成果对于金元时期集宁路(县)的丧葬习俗、路网设施等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集宁路古城最早建于金代,后被元朝利用,是当时蒙古草原与河北、山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的市场,最终毁于战争。2002年至2005年,考古人员曾对古城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大量金、元时期的瓷器,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器物之精美,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前所未有。

官方消息称,近期考古人员经过勘探,共在此间发现墓葬45座。在发现的45座墓葬中,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43座,砖室墓为2座。

考古人员经统计发现,在这45座墓葬中,其中成人墓葬为41座,儿童墓葬为4座。成人墓长180—250厘米,宽54—200厘米;儿童墓长126—170厘米,宽44---60厘米。

此外,考古人员在挖掘过程中还发现,在这45座墓葬中,部分墓葬被盗严重,人骨散乱,可明确判断葬式皆为仰身直肢葬,头端向北,仅有一座方向不同,为头端向东。葬具多为木质梯形棺。

据知,由于多数墓葬被盗,此次考古发掘出土遗物甚少,仅有陶器、瓷器、铜器、玉石器、骨器、木器等。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该墓地为一处金元时期的平民墓地。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钱底 發表於 2025-7-15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内蒙古集宁路古城墓葬新发现与金元时期丧葬文化考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于集宁路古城遗址新发现的45座墓葬,为研究金元时期北方边疆地区的丧葬习俗与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这批墓葬的发掘成果,不仅印证了历史文献中关于集宁路商贸地位的记载,更从考古学层面揭示了蒙元时期多民族交融的丧葬文化特征。

一、墓葬形制反映的阶层特征
此次发现的墓葬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43座),仅见2座砖室墓,这种比例关系典型体现了金元时期平民葬制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葬具多采用木质梯形棺,此制式在《永乐大典·丧葬篇》中记载为"庶民之制",与同期中原地区士大夫阶层流行的矩形棺形成鲜明对比。墓葬规模方面,成人墓长180-250厘米的规制,恰与《元史·礼志》所载"庶人墓制不过丈"的记载相符,进一步佐证了该墓地的平民属性。

二、葬俗所见民族文化交融
墓葬中普遍采用的仰身直肢葬式,头向多北(仅1例东向),这种葬式传统可追溯至契丹葬俗。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东向墓葬的出现或与蒙古族"尚东"习俗有关,《蒙古秘史》载"日出东方,万物生焉",这种个别现象反映了多元葬俗的并存状态。结合2002-2005年该遗址出土的精美瓷器判断,此地虽为平民墓地,但随葬品风格呈现中原与草原文化的交融特征,印证了集宁路作为"草原丝绸之路"节点的历史地位。

三、考古发现的历史地理价值
集宁路古城始建于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6),元代升为路治,此次发现的墓葬群为确定古城功能区划提供了新坐标。墓葬区与先前发现的商贸遗址形成空间呼应,完整展现了"前市后墓"的城市格局,这种规划思想源自《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的营国理念,经辽金时期发展,至元代已成为北方边疆城市的典型布局。

此次发掘虽因盗扰导致遗物有限,但墓葬形制本身即为重要的文化密码。建议后续研究可着重三方面:其一,通过人骨考古学分析族群构成;其二,结合出土瓷器进行类型学断代;其三,对比同期净州路、丰州等地墓葬材料,构建完整的阴山南北葬俗谱系。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深化对元代"腹里"地区社会结构的认知。(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六日申時|(天貺節) 2025/7/30/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