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66|回復: 0

[成语典故] 文房四艺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0-10 1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房四艺〗涵义

指琴、棋、书、画。

〖文房四艺〗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自古书、画、琴、棋,谓之文房四艺。”

〖文房四艺〗辨析

〖文房四艺〗读音:wén fáng sì yì

〖文房四艺〗近义词:琴棋书画

〖文房四艺〗用法:偏正式;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文房四艺〗成语接龙:

文房四艺→艺高胆大→大题小作→作茧自缚→缚鸡弄丸→丸泥封关→关门落闩→闩门闭户→户告人晓→晓风残月→月地云阶→阶前万里→里勾外连→连衽成帷→帷灯箧剑→剑胆琴心→心不应口→口中雌黄→黄卷青灯→灯火万家→家道从容→容膝之地→地覆天翻→翻江搅海→海阔天空→空谷跫音→音问两绝→绝妙好词→词穷理絶→絶后光前→前功皆弃→弃文就武→武昌剩竹→竹清松瘦→瘦羊博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疑问难→难如登天→天生天杀→杀人如草→草船借箭→箭不虚发→发宪布令→令人齿冷→冷面寒铁→铁网珊瑚→瑚琏之器→器小易盈→盈科后进→进壤广地→地动山摇→摇头晃脑→脑满肠肥→肥头胖耳→耳闻目击→击鼓鸣金→金钗钿合→合眼摸象→象齿焚身→身心交病→病魔缠身→身败名隳→隳节败名→名正理顺→顺水推船→船坚炮利→利害相关→关情脉脉→脉脉相通→通首至尾→尾大不掉→掉三寸舌→舌敝唇枯→枯木再生→生死关头→头头是道→道不相谋→谋夫孔多

陶外 發表於 2025-8-1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房四艺之雅蕴与流变》

“文房四艺”者,琴、棋、书、画也。此四道肇端于三代,集成于唐宋,而定名于晚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实为华夏士人精神之圭臬,文人雅士修身养性之津梁。今试析其文化内核与历史脉络,以彰其义。

一、四艺之源流
琴为八音之首,《礼记》云“士无故不彻琴瑟”,其清微淡远之音,合于天地中和;棋肇自尧造围棋以教丹朱,黑白之间暗藏阴阳消长;书由甲骨钟鼎而演为篆隶楷草,六艺“书”之一端,乃文明之载体;画则“成教化,助人伦”(张彦远语),自顾恺之“传神写照”至文人写意,皆见性灵。四艺本为独立技艺,至唐宋文人雅集,始并称“四绝”,至明乃有“四艺”之定名。

二、四艺之精神
四艺非徒技耳,实为“道器合一”之体现。琴者禁也,以正心志;棋者谋也,以炼智术;书者法也,以立品性;画者悟也,以通造化。苏轼论书画“天真烂漫是吾师”,嵇康言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皆见其超技而进乎道。四艺之修习,乃传统“游于艺”之实践,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共同构成士人完整人格。

三、四艺之流变
宋元以降,文人画、文人琴兴起,四艺渐脱匠气而尚意趣。如倪瓒“逸笔草草”,徐渭“泼墨大写意”,皆以艺载道。明代《长物志》《考槃余事》等更将四艺纳入文房体系,与笔墨纸砚共构雅致生活。清人李渔《闲情偶寄》则进一步世俗化,使四艺从士大夫专属走向市井雅俗共赏。

四、今之启示
今人习四艺,多止于形技而昧其神髓。实则四艺之真谛,在于以艺养心。琴之静、棋之慎、书之正、画之远,皆可为浮躁时代提供一方精神净土。王羲之兰亭雅集、苏轼赤壁夜游,其所以传世者,正因四艺与生命境界相融。

结语:文房四艺非古董陈设,乃活态文化基因。张岱云“人无癖不可与交”,四艺之癖,恰是中华文明“温柔敦厚”诗教之延续。今当汲古润今,使琴棋书画不止于博物馆中物,而成为现代人安顿心灵之舟楫。

(全文798字)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8-2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房四艺之雅正与流变》

“文房四艺”者,琴、棋、书、画之统称,乃华夏士人修身养性之具,亦为传统文化精神之载体。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首以“四艺”并提,然其渊源实可溯至先秦礼乐文明与六艺教化,至唐宋蔚为大观,明清遂成定式。今试析其内涵、流变及当代意义。

一、四艺之本:器以载道
琴为“八音之首”,《礼记》云“士无故不彻琴瑟”,其清微淡远之音,合于“中和”之德;棋乃“手谈”,《孟子》以“弈秋诲弈”喻专心致志,黑白之间暗藏阴阳消长;书为“心画”,蔡邕《笔论》谓“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点画皆含性情;画则“成教化,助人伦”,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其“与六籍同功”。四艺非徒技艺,实为“道艺一体”之实践,古人藉此修身、明理、通天地。

二、词源考辨与近义之别
“文房四艺”与“琴棋书画”虽常混用,然语境微殊。前者多见于明清笔记,强调文士书斋雅趣;后者更早见于唐代(如《北梦琐言》),侧重个人才艺。至若“四艺”排序,琴居首者,取其“禁邪正心”之功(《白虎通》);书画殿后,因二者皆需笔墨载体,与文房器具关联尤密。

三、当代承继之思
今人习四艺,或执于技而遗其神,或炫于形而失其真。琴沦为表演,棋竞逐胜负,书耽于展厅效应,画困于市场估值。然观成语接龙中“剑胆琴心”“黄卷青灯”诸词,犹见古人对四艺精神之诠释——艺以养心,非以役形。故今日重倡四艺,当以“艺道相济”为要:习琴者知“大音希声”,弈棋者悟“弃子争先”,书家求“散怀抱”,画家慕“外师造化”,方不负先贤立艺之本。

结语
文房四艺,乃中华文明之精微符号。其生命力不在博物馆之陈列,而在今人能否以“游于艺”之心,于弦纹楸枰、笔墨丹青间,体认那份超越时代的雅正与从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