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78|回復: 2

[成语典故] 乘人之危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10-5 09: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乘人之危〗相关人物

盖勋(140年—191年),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安西县西南)人,东汉末期名将。

苏正和,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人物,凉州从事,武都人,不畏强权举报了武威太守黄峻。

〖乘人之危〗涵义

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乘人之危〗出处

〖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乘人之危〗辨析

〖乘人之危〗读音:chéng rén zhī wēi

〖乘人之危〗近义词:乘虚而入、落井下石、有机可乘、浑水摸鱼、攻其不备、雪上加霜、趁火打劫

〖乘人之危〗反义词:成人之美、济困扶危、无隙可乘、雪中送炭、无懈可击

〖乘人之危歇后语〗:烂汽车过朽桥;公共汽车翻沟里

〖乘人之危〗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乘人之危〗造句

1、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乘人之危,逼迫清王朝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2、水水发了个笑脸说,你少臭美,我绝不乘人之危,我只乘人之美。

3、还是他觉得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要同我堂堂正正地比一场,来场男人的决斗。

4、君子会雪中送炭,小人只会乘人之危

5、我们汪家不做那种乘人之危的事情,要帮忙就一心一意帮忙。

6、呵呵,乘人之危吗?卧槽,真的要死在这里吗?王艺芷她怎么办?我真的不想死啊。

7、不不不,我不能乘人之危,我是有原则的男人。

8、眼下沈凝霜已经再度陷入了昏迷,他万万是不会乘人之危的。

9、心想这不是乘人之危么?我老赵岂是这样的人。

10、对于以杀戮乐章为首的此类乘人之危中饱私囊之人,陈令寒和林晓自然是很不待见。

〖乘人之危〗成语典故: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乘人之危〗成语接龙:

乘人之危→危如累卵→卵石不敌→敌国通舟→舟中敌国→国计民生→生生世世→世异时移→移商换羽→羽翼既成→成败得失→失张冒势→势如劈竹→竹篱茅舍→舍己从人→人满为患→患难夫妻→妻儿老少→少条失教→教一识百→百务具举→举直错枉→枉费心计→计穷虑极→极恶不赦→赦事诛意→意气风发→发擿奸伏→伏地圣人→人财两失→失时落势→势不两立→立此存照→照功行赏→赏一劝百→百万雄师→师老兵破→破涕为笑→笑不可支→支手舞脚→脚高步低→低头哈腰→腰金衣紫→紫绶金章→章句小儒→儒雅风流→流天澈地→地丑力敌→敌国外患→患得患失→失张失智→智勇双全→全无心肝→肝胆胡越→越俎代谋→谋听计行→行若无事→事不有余→余味无穷→穷愁潦倒→倒凤颠鸾→鸾歌凤舞→舞文玩法→法不徇情→情投意合→合胆同心→心如铁石→石火电光→光华夺目→目语额瞬→瞬息千变→变风改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衣疎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尽援绝

〖乘人之危〗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不要乘着别人危难的时刻去做对他不利的事情。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7-16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乘人之危"的伦理困境与历史镜鉴》

"乘人之危"作为汉语成语的经典表述,最早见于范晔《后汉书·盖勋传》中"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的伦理判断。此语出自东汉名臣盖勋之口,其历史语境颇具深意:当凉州刺史梁鹄欲借盖勋与苏正和的私怨加害这位刚正不阿的凉州从事时,盖勋毅然以"怨仇不避害仁"的儒家操守拒绝趁势报复。这一典故生动诠释了"乘人之危"违背"仁"这一儒家核心伦理的本质。

从语义学角度考察,"乘"字本义为登车,引申为凭借、利用;"危"在甲骨文中象人立于崖边之形,《说文》释为"在高而惧也"。二字组合形成的动宾结构,精准捕捉了利用他人危难境遇的心理机制。其近义词"趁火打劫"源自军事策略,"落井下石"典出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皆凸显了在他人脆弱时施加伤害的卑劣性。反观"雪中送炭"(出自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等反义词,则构建了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利他"的价值维度。

在伦理实践中,此成语常面临情境性考验。盖勋面临的正是典型的两难:既需维护司法正义(苏正和弹劾贪官属正当行为),又要化解私人恩怨。他最终选择"不以私怨害公义",体现了儒家"克己复礼"的修养功夫。这种道德抉择在当代仍具启示:商业竞争中利用对手财务危机恶意收购,人际交往中挟他人隐私相要挟,本质上都是将"乘人之危"合理化。

历史长河中,该成语的负面用例不胜枚举。晚清列强借太平天国之乱迫使签订《天津条约》,三国吕布袭取下邳夺刘备基业,皆为经典史鉴。而正面典范如管仲不因一箭之仇阻挠齐桓公任用仇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则树立了超越私利的道德标杆。

当代社会更需警惕"乘人之危"的变异形态: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勒索,金融危机中的恶意做空,乃至自媒体对他人不幸的消费炒作。重读盖勋故事,其价值不仅在于成语知识的传承,更在于唤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自觉。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守护"不乘人之危"的道德底线,或许正是中华传统智慧给予世界文明的重要启示。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7-17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乘人之危"的伦理困境与历史镜鉴》

"乘人之危"作为汉语成语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四字即勾勒出完整的伦理场景。《后汉书·盖勋传》所载"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的论断,实为东汉士人精神世界的伦理坐标。盖勋面对梁鹄欲除苏正和的提议,其"不可"二字不仅体现个人操守,更折射出汉末清流士大夫"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世哲学。

从训诂学角度考察,"乘"字本义为"登车",引申为"凭借";"危"字甲骨文作"人在崖上"之形,生动传达处境险恶之意。二字组合形成的动宾结构,精准捕捉了利用他人弱势地位的行为本质。值得注意的是,此成语在《盖勋传》中的出现,恰与"谋事杀良"形成对仗,暗示着汉代道德体系中将"乘人之危"与"滥杀无辜"视为同等严重的伦理失范。

历史语境中的盖勋抉择尤具深意。当时凉州官场腐败已成痼疾,苏正和弹劾武威太守实为肃清吏治之举。梁鹄欲杀谏臣以自保的心态,恰是专制官僚体系的典型病症。盖勋虽与苏正和有私怨,却以"怨仇乃私隙,公事为朝廷"的清醒认知,维护了言官制度的正义性。这种超越个人恩怨的政治操守,在党锢之祸愈演愈烈的东汉末年更显珍贵。

成语的现代演绎亦值得玩味。晚清列强胁迫签约之例,揭示国际关系中的强权逻辑;而"乘人之美"的网络戏谑,则反映当代价值多元语境下的语义解构。但核心伦理判断始终未变——真正的文明社会,当以《周易》"见险而能止"的智慧为圭臬,以《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底线。

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乘人之危"现象更需警惕。企业并购中的恶意收购、疫情时期的囤积居奇,皆为此类行为的现代变体。回望盖勋的抉择,其价值不仅在于个人德行的完满,更在于维护了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这或许正是成语历千年而不朽的生命力所在——它始终在叩问:当利益与道德冲突时,我们究竟选择做顺势而为的投机者,还是危难中的护道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