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51|回復: 0

[成语典故] 人面桃花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7 2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面桃花〗涵义

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人面桃花〗出处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桃花〗辨析

〖人面桃花〗读音:rén miàn táo huā

〖人面桃花〗近义词:人去楼空

〖人面桃花〗反义词:长相厮守

〖人面桃花〗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

〖人面桃花〗造句

1.去年今时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人面桃花相映红,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

3.三月八,一路走马观花,姑娘似玉如花,处处人面桃花,享受雪月风花,烦恼水月镜花,男士殷勤献花,祝福锦上添花,送给你娇艳欲滴的女人花!

4.人面桃花相映红,更何况是这样一个绝色的佳人。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6.果然人面桃花,美人轻纱半掩,欲说还休,平添一份神秘。

7.那人面桃花的人儿,又该何处去寻?穿越时空的思念,到底是否只是一场空?如此之多的迷局,扑朔迷离,到底是谁在背后痛下杀手?

8.那年在春天,小径上与她相遇,朱唇皓齿,人面桃花的印象,多年难忘。

9.战后他回到家园,但意中人已不知去向,不免兴起人面桃花的感叹。

10.旧地重游,景物未改,人事已非,颇有人面桃花之感。

〖人面桃花〗成语典故:

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间小屋很不错,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锁着,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个地方,这一次大门不但没深锁,还看见姑娘的父亲,姑娘的父亲伤心地告诉他说:“我女儿因为看了他写的诗因此得了相思病,没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听了之后非常难过,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没想到这时姑娘却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后,身体渐渐痊愈的姑娘就和读书人结成了夫妻。

〖人面桃花〗成语接龙:

人面桃花→花红柳绿→绿鬓红颜→颜精柳骨→骨化形销→销神流志→志满气骄→骄兵必败→败俗伤化→化外之民→民不畏死→死而无悔→悔读南华→华星秋月→月明千里→里勾外连→连山排海→海誓山盟→盟山誓海→海内无双→双宿双飞→飞熊入梦→梦熊之喜→喜不自胜→胜残去杀→杀一儆百→百年大计→计行虑义→义愤填膺→膺箓受图→图谋不轨→轨物范世→世世代代→代越庖俎→俎樽折冲→冲风冒雨→雨帘云栋→栋梁之材→材茂行洁→洁清自矢→矢口狡赖→赖有此耳→耳目一新→新婚宴尔→尔汝之交→交口同声→声价十倍→倍日并行→行间字里→里出外进→进寸退尺→尺板斗食→食不充肠→肠肥脑满→满谷满坑→坑灰未冷→冷心冷面→面如凝脂→脂膏不润→润屋润身→身手敏捷→捷报频传→传龟袭紫→紫绶金章→章甫荐履→履汤蹈火→火上添油→油干火尽→尽诚竭节→节衣素食→食甘寝宁→宁死不辱→辱国殃民→民和年丰→丰屋之过→过从甚密→密密层层→层见迭出→出丑放乖→乖嘴蜜舌

 
石良 發表於 2025-7-27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人面桃花"的审美意蕴与文化流变》

"人面桃花"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其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远超出普通成语范畴。崔护《题都城南庄》以四句二十八言,构建起一个具有永恒张力的审美空间:灼灼桃花与少女容颜的互映,不仅成就了视觉上的"物我交融",更暗合《诗经》"桃之夭夭"的婚嫁隐喻。这种意象组合可追溯至南朝徐陵《玉台新咏》"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的民歌传统,经唐代文人提炼后,形成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诗歌语码。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人面桃花"属于典型的"意象并置"结构。人面(主体)与桃花(客体)通过"相映红"产生审美通感,这种表现手法与《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美学主张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该成语在后世演化中逐渐脱离具体爱情叙事,转而成为"物是人非"的哲学象征。宋代词人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元代杂剧《西厢记》"花落水流红"等,皆可视为该意象的变奏发展。

典故中"诗作返魂"的离奇情节,实则折射出唐代"诗能通神"的文学观念。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韩愈以诗驱鳄、白居易《长恨歌》使歌妓泣下等记载,均说明当时对诗歌魔力的集体信仰。而"人面桃花"故事将诗歌的感染力推向极致,构建起"文字—情感—生命"的神秘链条,这种观念对后世《牡丹亭》等"情起死回生"的叙事模式影响深远。

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泛化使用(如例句3的节庆祝福),反映了传统意象的世俗化转型。这种语言现象印证了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古典意象始终处于被重新诠释的动态过程中。从文艺学视角看,"人面桃花"的永恒魅力,正在于其同时具备具体可感的形象性与抽象普遍的情感张力,这种双重特质使其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朱卯 發表於 2025-8-2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人面桃花"的审美意蕴与文化流变》

"人面桃花"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其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远超出普通成语范畴。崔护《题都城南庄》以四句二十八言,构建出中国文学史上最富张力的邂逅叙事,其艺术表现与情感张力值得深入剖析。

一、意象组合的审美张力
"人面"与"桃花"的并置体现唐代"以花喻人"的美学传统。《诗经》"桃之夭夭"已开先河,至唐代形成"人面桃花"的固定搭配。这种意象组合具有三重审美效果:其一,色彩互映的视觉美感;其二,青春易逝的隐喻暗示;其三,物是人非的哲学思考。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皆承此脉。

二、时空结构的叙事艺术
原诗通过"去年/今年"的时间对照与"此门中/何处去"的空间转换,构建出独特的叙事框架。这种"今昔对比"手法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已有雏形,至唐代发展为成熟的抒情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桃花依旧"的物性永恒与"人面不知"的人事无常形成存在论层面的对话,这种思考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得到更系统的展开。

三、文化接受的流变过程
从本事记载看,该典故经历从悲剧到喜剧的转变。孟棨《本事诗》记载的"女子复活"结局,实为唐人传奇笔法,反映唐代市民文学的审美趣味。宋以后,文人更侧重其"感时伤逝"的面向,如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即脱胎于此。至明清戏曲,《人面桃花》成为独立剧目,情感表达更趋世俗化。

四、现代语用的变异现象
当代使用中出现语义泛化趋势:1) 偏重"美人"义项而弱化"怅惘"情感;2) 节庆祝福语中的吉祥化改造;3) 网络语境中的戏谑化使用。这种变异反映传统意象在现代语言生态中的调适过程。

结语:
"人面桃花"作为穿越千年的文化符号,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范式。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重读崔护原诗,仍能感受到那种"温柔敦厚"的诗教力量,这正是传统文化意象的当代意义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