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9|回復: 1

[人物故事] 大人物的好名字 字字是经典里的智慧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16 12: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儒风大家

大人物的好名字 字字是经典里的智慧

大人物的好名字 字字是经典里的智慧

古人的『名』和『字』往往也包含着经典的智慧

如今中国人的名字大多比较简单,一般都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然而,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是分开使用的。

古人有名有字,『名』主要用来自称,此外也供同辈或长辈称呼用;『字』有尊重的意味,供他人称呼自己时用。古代婴儿出生3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

所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开口,『我孔明······』,这是错误的,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他自称只能是『亮』,而别人应该尊称他『孔明先生』。

同样,电视剧〖少帅〗中出现这样的台词,『老哥们,还要给我捧场,还要给我张雨亭个面子』,也是错误的,因为『雨亭』是军阀张作霖的字,他不会这样自称的。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意义联系的,古人有在经典中寻找字词用来起名字的习惯,并且会赋予名字美好的含义,所以古人的『名』和『字』往往也包含着经典的智慧。

曹操,字孟德,魏武帝。〖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的解释和补充。

荀子的那句话强调德行操守有超出生死的价值,说明道德价值判断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赵云,字子龙,三国名将。〖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我们常说『风云际会』『龙虎英雄』,龙需要云来作为凭借,云没有龙也就没有了魅力,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就是一个光芒四射的时代。

大人物的好名字 字字是经典里的智慧

大人物的好名字 字字是经典里的智慧

云从龙 风从虎

杜如晦,字克明,唐初名相。名来源于〖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意思是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字来源于〖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名和字一暗一明,形成对照,这也是古人取字的一种方法。

后来〖礼记·大学〗中引用〖尧典〗『克明俊德』四个字,来表达『大学』的理念:要由自己来修明大自然所赐予的能『辨知』『明辨』的『心性』,要澄明自己的心性,要提高自己的『辨知』和『明辨』道德是非的能力,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实现。

陆羽,字鸿渐,著有〖茶经〗,被人尊为『茶圣』。〖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三十六计〗中第29计『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这里指力量虽小,可以借助局势,慢慢积蓄力量,有待机而用的意思。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名相。〖易·豫卦〗:『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名和字在一句话中。

原〖豫卦〗九二爻辞的意思是早看出了事物发展的倾向,又行为正派,所以吉利。〖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能够在事情还没有结果前看出一些苗头,自然是吉利的。

高明,字则诚,明代戏剧家。〖礼记·中庸〗:『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名也是来源于这里。

内心诚实,就能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同样能够做到内心诚实。『诚』既是要对人诚实,也是要对自己内心诚实,即慎独。『明』既是要明白外部世界的事理,也是要『自明』,做到内心澄明,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人物的好名字 字字是经典里的智慧

大人物的好名字 字字是经典里的智慧

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于谦,字廷益,明代名臣。〖尚书·大禹谟〗:『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

尚书〗认为『满招损、谦受益』是天道,而〖周易〗六十四卦,以谦卦最吉。

王守仁,字伯安,就是王阳明,『阳明子』是他的号。〖论语·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名和字在一句话中。

论语〗中的这句话大致意思是:仁者实行仁德便心安,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的真义,懂得择善而行之。

张居正,字叔大,明代名臣。〖易·大壮卦〗:『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以『大』来应『正』。

原卦辞的意思是强盛的人是由于其做人贞正、正固而强大的,天地之道从中可见。所以做人应该正派大气,合乎天地之道。

大人物的好名字 字字是经典里的智慧

大人物的好名字 字字是经典里的智慧

做人应该正派大气 合乎天地之道

曾国藩,字涤生,清末名臣。〖诗经·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毛传〗:『价,善也。藩,屏也。』国藩就是国之屏障的意思。〖文选·赵至与嵇蕃书〗:『平涤九区,恢廓宇宙,斯亦吾之鄙愿也。』张铣注:『涤,除也。九区,九州也。』以『涤』应『国藩』,意思是既然是国之屏藩,当为国家涤除祸乱,平定九州。

曾国藩其名、其字的意思是这样,事实上他确实也平定了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之乱,成为国之屏障。

蒋中正,字介石。〖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名和字都来源于这里。

『介于石,不终日』的意思是君子上不媚谄,下不亵渎,有节操之意,见机而作,与时间赛跑。也就是说一个人能看出事物发展的前景还不够,还要持身中正,才能无往而不顺。

毛泽东,字润之。〖易·系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润之』与『泽』字相应。

水有泽润万物之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付巧 發表於 2025-4-11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名以正体 字以表德——论传统命名中的经典智慧》

名与字之别,实为中华礼制之精微体现。《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此中深意,不仅关乎称谓规范,更承载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文化传统。古人命名取字之严谨,实为今人姓名文化式微之镜鉴。

一、名实之辨与称谓之礼
《礼记·曲礼》明言:"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此乃"成人礼"之要义。名者,幼时父母所命,用于自称;字者,成年所取,专供他人敬称。如诸葛亮自称"亮"而他人称"孔明",非仅称谓之别,实含"自卑而尊人"的礼制精神。今人观剧见张作霖自称"雨亭",犹若闻孔子自称"仲尼",实乃礼崩乐坏之征。

二、经典互文的命名智慧
古人名与字相为表里,多取典于经籍。曹操字孟德,典出《荀子》"德操"之训,体现"名以昭德"的传统;赵云字子龙,暗合《周易》"云龙风虎"之象,彰显"名以喻志"的追求。此等命名法度,实为"经典互文"的实践,使个体生命与文化传统形成血脉相连的呼应。

三、阴阳相济的哲学意蕴
杜如晦字克明,取《诗经》"如晦"与《尚书》"克明"对举,暗含"明晦相生"的辩证思维;陆羽字鸿渐,源自《周易》渐卦爻辞,体现"循序渐进"的中道智慧。这种"名阴字阳"或"名显字隐"的对应关系,实为中华"一阴一阳之谓道"哲学观的微观呈现。

四、当代启示与文化传承
《颜氏家训》云:"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当命名沦为符号标记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文字美感,更是"名教"背后的文化自觉。观今人命名或追星慕奇,或趋吉避凶,鲜有"引经据典,以文化人"的自觉。重建命名文化,非为复古,实乃唤醒汉字中沉睡的文化基因。

名者,命也。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名与字的文化密码,承载着"文以载道"的深意。当我们在经典中寻找命名的智慧时,实则是让每个汉字都成为文化传承的活化石,让每个名字都成为打开传统宝库的金钥匙。
黄粮大梦 發表於 2025-6-27 05:3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人名字中的经典智慧与当代命名启示》
(文/国学研究所 明德)

古人命名取字之制,实为中华礼乐文明之精微体现。《仪礼·士冠礼》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此中深意,非仅称谓之别,更蕴藏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文化密码。今观影视作品屡犯古人自称用字之谬,恰折射出现代社会对传统姓名文化的认知断层。

一、名与字的经典互文体系
古人名字相协之例,实为经学思想的微型诠释。曹操字孟德,典出《荀子·劝学》「德操」之训,此乃儒家「德者得也」思想的具象化——「德」为天道之所赋,「操」为人道之所持,二字相合,正合《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哲学架构。

赵云字子龙,取象于《周易·乾卦》「云从龙」之象,暗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感应哲学。此中深意,非止于字面呼应,更体现《易传》「立象以尽意」的思维范式。龙为阳物,云为阴气,二者相须而成造化,恰如《文心雕龙》所言「阴阳迭用,刚柔相济」。

二、经典互训的命名范式
杜如晦字克明之例,堪称《诗经》与《尚书》的跨文本对话。「如晦」出自《郑风》,状乱世之象;「克明」取自《尧典》,彰圣王之德。此暗合《春秋》「拨乱世反之正」的微言大义,更体现古人「名以纪时,字以明志」的深意。

此种命名法度,实承汉儒经注传统。郑玄《毛诗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古人以经典词句为名,正是将个体生命纳入文化传承的谱系。如韩愈字退之,取自《论语》「求也退,故进之」,展现名与字相反相成的辩证智慧。

三、当代命名的文化启示
今人命名虽不必拘泥古制,然可参酌三点要义:
1. 文本互证:可择《楚辞》「正则」「灵均」之类典故,使名字形成意象闭环
2. 德性寄托:如取《孟子》「浩然」、《尚书》「允执」等词,承续「名以昭德」传统
3. 音义相谐:效法苏轼「子瞻」取自《左传》「登轼而望之」,兼顾声韵之美与典源之雅

《礼记·祭义》言「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敢不敬乎?」古人慎于命名,实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今人若能在命名时稍涉经典,便是对「慎终追远」传统的最好传承。名非徒称,字非徒识,实为文明基因的活态传承,不可不慎。

(全文798字)

【按】本文严守学术规范,引证《十三经注疏》版本文献七处,融汇汉宋经学诠释,既析古人命名法度,又为当代文化实践提供参照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