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14|回復: 0

[成语典故] 鹤立鸡群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9 1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鹤立鸡群〗相关人物

嵇康(公元225年~公元264年),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铚(今宿县西南)人,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善文,工于诗,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

〖鹤立鸡群〗涵义

原意指野鹤站在普通的鸡中,十分高大,后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鹤立鸡群〗出处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鹤立鸡群〗辨析

〖鹤立鸡群〗读音:hè lì jī qún

〖鹤立鸡群〗近义词:出类拔萃、出人头地、超群绝伦、卓绝群伦、卓尔不群、佼佼不群

〖鹤立鸡群〗反义词:相形见绌、滥竽充数、碌碌无能

〖鹤立鸡群歇后语〗:才貌出众

〖鹤立鸡群〗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鹤立鸡群〗造句

1、那幢漂亮的二层小白楼,突兀兀地立在村中央,如鹤立鸡群

2、出人群而独异,如鹤立鸡群;非配偶以相从,如雉求牡匹。

3、他衣冠楚楚,在俱乐部中如鹤立鸡群

4、他的身高在那些候选人员里,完全是鹤立鸡群,使得那些候选人员黯然失色。

5、在我们这群人中,他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6、拥有12亿人口,一个统一的繁荣的中国将在亚洲各国中鹤立鸡群

7、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

8、他这个人自命不凡,鹤立鸡群,很难与他人合作共事。

9、一米三多的身高,在这群平均身高不足一米的小屁孩中是鹤立鸡群,顾盼自豪。

10、中心,山高万仞,高耸入云,比着周围丛山峻岭如鹤立鸡群,挺拔险峻无可比拟。

〖鹤立鸡群〗成语典故:

晋惠帝时侍中嵇绍,他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

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鹤立鸡群〗成语接龙:

鹤立鸡群→群口铄金→金兰之友→友风子雨→雨旸时若→若有所失→失魂丧胆→胆战心惊→惊群动众→众人国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成龙去→去邪归正→正视绳行→行间字里→里谈巷议→议论纷错→错落参差→差三错四→四纷五落→落雁沉鱼→鱼目混珍→珍馐美馔→馔玉炊金→金戈铁骑→骑马寻马→马鹿易形→形具神生→生生死死→死眉瞪眼→眼跳心惊→惊心裂胆→胆破心寒→寒风侵肌→肌劈理解→解人难得→得尺得寸→寸阴尺璧→璧坐玑驰→驰声走誉→誉不绝口→口角春风→风尘表物→物至则反→反求诸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伛影曲→曲意奉迎→迎奸卖俏→俏成俏败→败法乱纪→纪群之交→交口赞誉→誉满天下→下乔迁谷→谷马砺兵→兵凶战危→危于累卵→卵与石斗→斗霜傲雪→雪窑冰天→天大地大→大雅之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山之石→石沉大海→海怀霞想→想望丰采→采薪之患→患至呼天→天清气朗→朗朗上口→口服心服→服低做小→小恩小惠→惠然之顾→顾盼自豪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7-28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鹤立鸡群"的审美意蕴与士人风骨》

"鹤立鸡群"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象,其源流可追溯至魏晋风度。考戴逵《竹林七贤论》与刘义庆《世说新语》所载,此语本为形容嵇绍(字延祖)之仪态风神。细究其文脉,实蕴含着三层文化深意:其一,鹤之清峻与鸡之凡俗构成二元对立,暗合《周易》"大人虎变,君子豹变"的品第观;其二,"昂昂然"的状貌描写,正是《人物志》所谓"骨相清奇"的具象化表达;其三,此喻肇始于对竹林名士后裔的品评,实为魏晋人物品藻风气的延续。

稽考嵇康《养生论》,可见其"清虚静泰"的处世哲学,恰如野鹤之"饮醴泉、栖邓林"的生存状态。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气质,通过"鹤"的意象完成了从生理特征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值得注意的是,《世说新语》将此类比置于"容止"篇,揭示出魏晋时期"形神相即"的审美观念——外在风仪实为内在德性的外显。

此成语的现代转义过程尤具启示。从特指士人风骨到泛喻才能出众,其语义场扩大的同时,也消解了原初的伦理维度。今人用"鹤立鸡群"多侧重形式差异,而嵇绍当年"为保护晋惠帝而殒命"的忠烈事迹所承载的道德光辉,却渐被淡忘。这种语义流变恰如《文心雕龙》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反映出当代价值取向的变迁。

在跨文化视域下,"鹤"意象在东西方语境中判然有别。西方《伊索寓言》中鹤与鸡共处往往喻示格格不入,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赋予其"和而不同"的哲学内涵。这种差异正体现了《礼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谐观,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形成有趣对照。

要之,"鹤立鸡群"不仅是简单的修辞比喻,更是承载着士人精神、审美理想和文化密码的复合意象。今人运用此语时,若能追本溯源,体悟其背后的风骨气韵,或可在这个趋同的时代,重拾那份"卓卓然"的精神高度。
抚弦士 發表於 2025-8-1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鹤立鸡群"的审美意蕴与人格境界》

"鹤立鸡群"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象,其深层意涵远超出表面的人物对比。稽绍"昂昂然若野鹤"的典故,实为魏晋风度的具象化呈现。《世说新语》以"卓卓如野鹤"形容之,不仅着眼于形体之异,更暗喻精神气度的超拔。鹤在中国文化中素为清高象征,《诗经》有"鹤鸣于九皋"之咏,《周易》以鹤喻君子之德,这种审美传统在魏晋时期获得新的发展。

稽康父子的"鹤姿"具有双重文化意义:其一体现"形神相亲"的养生境界,嵇康《养生论》主张"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其子魁伟体态正是这种哲学的外显;其二象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追求,野鹤不群恰如竹林名士对礼法约束的超越。戴逵《竹林七贤论》的记载,实则是通过形体描写完成对人格精神的审美判断。

当代使用此成语时,当注意其蕴含的辩证智慧。王戎见稽绍而叹,非仅赞其仪表,更是对"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语)的激赏。若仅作才能出众解,则失却了传统语境中"鹤"所承载的德性内涵。真正的"鹤立"当如《庄子》所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卓尔不群中保持精神的独立性,而非刻意标新立异。

此成语的现代误读,往往将"立"理解为外在的凸显。实则稽绍之"立",是内在气韵的自然流露,正如顾恺之论画"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我们今日运用此典,当回归其本真:既要有鹤之孤高,又须存济世之志——这恰是稽绍最终为护主而殒身展现的人格完满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