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32|回復: 1

[成语典故] 好好先生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9 1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好好先生〗相关人物

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好好先生〗涵义

指一团和气、与人无争,不问是非曲线、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好好先生〗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

〖好好先生〗辨析

〖好好先生〗读音:hǎo hǎo xiān shēng

〖好好先生〗近义词:明哲保身

〖好好先生〗反义词:凶神恶煞

〖好好先生〗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好好先生〗造句

1、人民代表要讲原则,决不能做好好先生

2、人们都说我叔叔是个好好先生

3、张老师是人云亦云的好好先生

4、这些好好先生们称,让员工对工作产生“兴趣”,就是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常表扬他们。

5、那是一个小小的,好好先生,小天真。

6、鲍勃是一个好好先生,从不生气。

7、大家都认为我是个好好先生,但我有时也会自愿当一回笑料。

8、对外界和对他的仆人,腾格拉尔象是一位好好先生又象是一位软弱的父亲。

9、在镜头背后,小明常常被人们称为好莱坞的好好先生

10、不过标准的好好先生仍然不在少数。

〖好好先生〗成语典故: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

〖好好先生文言文〗: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自此得。

〖好好先生白话文〗:

东汉末年的司马徽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短处,与别人谈论,美丑都说“好”。有人问司马徽:“身体好吗?”他回答说:“好。”有人告诉他自己儿子的死讯,他回答说:“很好。”他太太责备他说:“人家是认为你有高尚的品德,才把儿子的死讯相告,哪有听说别人死了儿子,反而说很好呢?”司马徽说:“像您刚才的话,也很好!”如今世人所称的“好好先生”一语,其出处就来自于此。

〖好好先生〗成语接龙:

好好先生→生搬硬套→生不逢辰→生花妙笔→生财之道→生机勃勃→生老病死→生离死别→生灵涂炭→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生杀予夺→生死存亡→生死攸关→生死与共→生死之交→生吞活剥→生死永别→生男育女→生来死去→生拖死拽→生生死死→生民涂炭→生米做成熟饭→生灵涂地→生不遇时 

 
安琪 發表於 2025-4-1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好好先生"的文化悖论与处世哲学》

司马徽之"好好先生"形象,实为汉末士人应对乱世的生存智慧。考其本末,当置于汉魏之际"清议"与"清谈"之变的语境中理解。颍川司马氏作为经学世家,德操以"水镜"之澄明著称,其逢人皆言"好"的处世方式,恰是对党锢之祸后士人处境的深刻调适。这种表面糊涂实则清醒的生存策略,在《世说新语·德行》篇中与管宁、华歆等逸士形成互文,共同构成汉末士人的精神谱系。

细究"好好先生"的语义流变,可见其具有三重文化维度:表层看是语言表达的机械重复,中层体现为价值判断的悬置回避,深层则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消极抵抗。南朝刘孝标注《世说》时特引《司马徽别传》"皆云'佳'以避祸",揭示出这种语言策略背后的政治智慧。相较"明哲保身"的主动性,"好好先生"更凸显主体性的消解,其应答模式实为对儒家"慎言"传统的极端化实践。

在当代语境中重审此典故,当注意三个层面的误读:其一,将政治高压下的生存策略简单等同于乡愿人格;其二,忽视"水镜先生"识人鉴才的另一面相;其三,未察汉晋之际"言意之辨"的哲学背景。司马徽的"好"字应答,与嵇康《家诫》"宏行寡言"、王弼"得意忘言"之说,共同构成魏晋玄学语言观的先声。

今人用此成语,宜辨其语境:用于批评无原则妥协时,当引《论语》"乡原,德之贼也"为参照;若论处世智慧,则可参酌《周易》"括囊无咎"的哲学。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简单臧否古人行为,而在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生选择。司马徽之"好",既是乱世中的生存密码,也是留给后人的文化谜题。
戴威 發表於 2025-4-22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好好先生"的处世哲学及其文化反思》

"好好先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处世范式,其源流可追溯至东汉末年的司马徽。这位被《世说新语》记载的颍川名士,以"水镜先生"之雅号闻名于世,却在乱世中开创了一种特殊的生存智慧——"美恶皆言好"的应世之道。细究之,这种表面看似消极的处世态度,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困境与文人抉择。

司马徽所处的建安年间,正值党锢之祸余波未平,名士阶层动辄得咎。其"凡事言好"的应对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危行言逊"的自我保护机制。在《后汉书》未载的民间记忆里,他面对丧子之痛仍答"大好"的极端事例,恰折射出知识分子在皇权高压下的精神扭曲。这种将儒家"中庸之道"异化为无条件妥协的处世方式,与孔子"乡原,德之贼也"的训诫形成微妙对照。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好"字在古汉语中的多义性为这种处世哲学提供了修辞基础。《说文解字》释"好"为"美也",本含价值判断,而司马徽将其虚化为纯粹的语气词,完成了语义的抽空化处理。这种语言策略与道家"不谴是非"思想相通,却丧失了庄子"齐物论"的哲学高度,沦为纯粹的生存技巧。

在当代语境中,"好好先生"现象已演变为组织管理中的"沉默螺旋"。心理学研究显示,这类行为往往源于对冲突的过度恐惧,其本质是责任意识的缺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徽在"好好先生"表象下仍存济世之心,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等大才,这种"形屈而神不辱"的复杂性,恰是今人解读该现象时应有的辩证视角。

观今日职场中泛滥的"老好人"现象,当引司马徽故事为鉴:真正的处世智慧,当如《周易》所云"介于石,不终日",在坚持原则与灵活应变间寻求中道。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此语可为当代"好好先生"们下一转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