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8|回復: 3

[文化資訊]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中国因明研究的可喜进展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7-29 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中国因明研究的可喜进展

因明,即佛家逻辑,肇源于古印度,是印度『五明』之一。公元5世纪起,印度因明先后传入中国汉地和藏蒙地区,逐渐形成了中国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个传统。中国因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过辉煌,成为过世界因明的高峰;也有过低潮,以至成为绝学。最近一次低潮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当时,全国从事因明研究的学者已没有几人,成果更是寥若晨星。

1982年初,中国几位学者发出抢救因明的呼吁,明确提出『抢救因明遗产是当前学术界和出版界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这个呼吁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重视。1983年8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逻辑史研究会、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全国首届因明学术研讨会在敦煌举行。这次会议对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发展作出了规划和部署。30多年过去了,中国因明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

这些年,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的因明研究队伍,并且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1983年成立了因明研究工作小组,2006年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12次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我国因明学界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中国社科院等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和一般科研项目近20项。截至目前,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实际招收因明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有10多个点,累计培养因明硕士博士30多人。

我国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个传统各具特点,近年来彼此间交流不断增多。汉藏学者互译因明研究成果,合作申请科研课题,共同研讨因明问题。2006年立项的教育部逻辑基地重大项目『佛教逻辑研究』、2012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重点项目『近现代国内外因明研究』等都是汉藏学者共同承担的。

我国因明学者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在不断增多。一是国内因明学者翻译出版了国外学者的重要因明著作,介绍国外同行的学术动态和新的研究成果;中国因明学者出席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与国外同行面对面进行学术交流。二是在国内举办因明以及相关学科的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外学者来中国进行学术研讨;有的高校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三是国内外因明学者共同研究贝叶经因明文献,共同编写有关因明的书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关注中国因明、研究中国因明、热爱中国因明。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有所拓展,研究方法有所创新。一些学者运用现代逻辑考察因明,从溯因推理、非形式逻辑视域分析因明,在一些问题上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30多年来,国内学者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因明著作,发表了数百篇因明论文。沈剑英的〖因明学研究〗〖中国佛教逻辑史〗(主编)〖敦煌因明文献研究〗,郑伟宏的〖因明正理门论直解〗〖汉传佛教因明研究〗〖因明大疏校释、今译、研究〗〖佛教逻辑研究〗(主编),张忠义的〖因明蠡测〗,多识仁波切的〖藏传佛教认识论〗,杨化群的〖藏传因明学〗,剧宗林的〖藏传佛教因明史略〗,祁顺来的〖藏传因明学通论〗,霍韬晦的〖佛家逻辑研究〗,巫寿康的〖因明正理门论研究〗,图·乌力吉的〖阿旺丹德尔因明学〗,以及姚南强的〖因明辞典〗(主编)等,都受到了同行的关注。

因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因明对于哲学研究、逻辑研究、佛学研究都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当然,目前我国的因明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以下两点尤其值得关注:首先是人才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因明研究的学者,多数已经退休或将要退休,近年培养的因明硕士和博士,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从事因明研究或没有专门从事因明研究工作,实在可惜。如何把因明人才集聚到因明研究和因明教育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需要有关方面重视。其次,因明研究要有广阔的视野、现代的学术眼光。因明涉及论辩、逻辑、认识论多学科,各学科都涌现出许多新的成果。选取新的视角,站在科学发展的新高度去反观因明的过去,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做出新的解读。

(刘培育,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得瑟炊烟花 發表於 2025-4-6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因明学研究的复兴与当代发展路径探赜

因明学作为东方逻辑学的重要分支,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沉浮恰似一面文化镜像,映照着中华文明对外来智慧的消化与创新。自1982年学界发出"抢救因明"的呼声至今,四十年间中国因明研究确实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学术图景,其发展路径尤具范式意义。

学科建制化进程彰显系统性复兴特征。从1983年敦煌会议的"破冰之举",到2006年因明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中国因明研究完成了从个体学术实践到学科共同体建构的转变。12次全国研讨会形成的学术网络,近20项国家级课题支撑的研究体系,10余个硕士博士培养点构建的人才梯队,共同构成了学科发展的制度性保障。这种"学术机构-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为绝学传承提供了可持续机制。

汉藏因明研究的融合开创了新的学术范式。教育部"佛教逻辑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跨学科合作,打破了传统上汉传因明与藏传因明的研究壁垒。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文献互译层面,更深入到方法论的交融:汉学传统的考据功夫与藏学擅长的辩经实践相互补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明研究方法论体系。2012年"百年中国因明研究"项目对学术史的梳理,更凸显出多元传统融合的学术自觉。

国际对话能力的提升标志着研究范式的转型。从早期单向引进国外成果,到共同编撰研究著作、合作解读贝叶经文献,中国学者正从"学习者"转变为"对话者"。这种转变背后是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代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三支作法"分析,而是将因明置于更广阔的知识论、语言哲学视域中考察,使古老的逻辑智慧焕发现代生机。

当前研究仍面临若干深层挑战:文献整理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升,特别是敦煌遗书、藏文典籍中的因明文献尚需系统挖掘;研究方法论需要突破"以西释中"的窠臼,建立更契合东方思维特质的阐释框架;理论创新方面,如何从"接着讲"转向"重新讲",构建具有当代价值的因明理论体系,仍是学界亟待突破的课题。

展望未来,中国因明研究应当立足三个维度:在文献维度推进《因明大疏》等经典的数字化与跨语种对照研究;在理论维度探索因明与人工智能逻辑的对话可能;在实践维度加强因明思维方法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唯有如此,这门千年绝学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独特的逻辑资源。
郝岢 發表於 2025-5-5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因明学复兴之路的当代启示》

因明学作为东方逻辑学的瑰宝,其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恰如"月有阴晴圆缺"的生动写照。当代因明研究的复兴,不仅体现了学术传承的韧性,更彰显了中华文明"守先待后"的文化自觉。

从学术史维度考察,中国因明学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唐代玄奘开创的译介期、明清之际的沉寂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复兴期。1983年敦煌会议的召开,犹如"一声羌笛唤春回",标志着这门"绝学"重新获得学术生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已突破传统的文献考据模式,形成了文献学、逻辑学、哲学三重进路并重的格局。

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态势:以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为组织核心,汉传因明与藏传因明双轨并进。这种格局既保持各自传统特色,又通过《佛教逻辑研究》等合作项目实现互补。人才培养体系渐趋完善,10余个硕士博士点的设立,使因明学传承有了制度保障,30余位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步解决了"薪火相传"的紧迫问题。

国际交流层面呈现出"东西互鉴"的新气象。通过贝叶经文献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中国学者正从因明研究的"接受者"转变为"对话者"。这种转变印证了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理念,也为构建东方逻辑学话语体系奠定了基础。

当前研究仍存在若干值得反思之处:其一,因明学与现代逻辑学的对话深度不足;其二,少数民族因明文献的数字化进程滞后;其三,学术成果的社会转化率偏低。建议未来研究可着力于:建立跨学科的因明数据库,推动比较逻辑学研究,开发因明学的现代应用价值。

"为往圣继绝学"不仅是学术使命,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因明学的当代复兴,既延续了"格物致知"的学术传统,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展望未来,这门古老的学问必将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的生机。
无中情 發表於 2025-5-13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因明学的当代复兴与学术谱系建构》

中国因明学研究历经千年传承,在当代呈现出学术自觉与范式转型的双重特征。作为东方逻辑学的典型形态,汉藏两大因明传统在方法论层面既保持各自特质,又形成互补共生的学术格局,这种独特的学术生态在世界逻辑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从学术史维度考察,当代中国因明研究实现了三重突破:其一,文献学研究从单文本校勘转向系统性的梵藏汉对勘,特别是对陈那《集量论》、法称《释量论》等核心经典的跨语言研究,建立起立体化的文本分析框架。其二,逻辑学研究突破传统三支作法的形式分析,开始运用现代逻辑工具重构因明论式的认知模型,在非经典逻辑领域开辟新路径。其三,知识论研究将量论(Pramāṇa)体系与西方认识论对话,揭示出佛教知识论中知觉(现量)与推理(比量)的独特认识结构。

当前研究呈现出三个显著转向:由历史考据转向理论重构,由区域研究转向比较研究,由学科建设转向跨学科整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开展,标志着研究进入系统性总结阶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藏传因明研究的深化,通过对萨迦班智达《量理宝藏论》、宗喀巴《因明七论入门》等著作的现代阐释,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量学研究范式。

在国际学术对话方面,中国学者正从"跟跑者"转变为"对话者"。2019年国际因明学研讨会上提出的"量学解释学"方法,为跨文化逻辑比较提供了新范式。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因明学的现代转化、学科话语建构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建议未来研究应着重于:建立因明学元理论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数字人文技术在梵藏汉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当代因明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保存绝学,更在于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传统智慧资源。这种"返本开新"的研究路径,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中国学术主体性建构的重要实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